从本月起始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九月第一次南巡之前这段时间内,担任过这一职务的汉人总计多达四十二人之众!
四月初十这一天,阳光明媚,春风和煦。
在宏伟壮丽的皇宫之中,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即将展开——于弘德殿首次开启日讲仪式。
弘德殿,又被称为西暖阁,它静静地矗立在乾清宫的西侧邻处。
走进殿内,可以看到左右两边整齐地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图书典籍,仿佛一座知识的宝库。
而在大殿的南端,精心设置了尊贵无比的御座;与之相对的北端,则摆放着讲官们专用的席位。
整个殿堂四周都悬挂着华丽的黄色绸缎幕帘,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
此外,在中央还设有香炉,袅袅青烟升腾而起,使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
当讲官们踏入殿内时,侍从们便会恭敬地退下。
讲官们先是恭恭敬敬地向皇帝行两次跪拜大礼,然后面朝北方笔直站立,开始滔滔不绝地阐述经典要义。
在此过程中,皇帝不时提出疑问并与讲官们交流探讨。
待讲学结束之后,皇帝会下令赏赐茶水,并让讲官们前往乾清宫门外享用。
在聆听讲学的过程中,皇帝常常主动向讲官们请教有关时事政治方面的问题。
无论是道德伦理纲常还是民间百姓的疾苦,只要心存疑虑必定虚心发问。
有时候皇帝外出巡视或者前往南苑游玩,也依然坚持学业不断,必定会命令讲官跟随一同前行。
这种所谓的日讲,最初是每隔一日举行一次,然而从第十二年的二月初七这天开始,正式改为每日都要进行讲学。至于日讲的地点,后来也逐渐迁移到了乾清宫。
日讲官起初只是给康熙讲解经典,康熙也听的津津有味。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日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感慨万分:“待到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对于学问的追求愈发坚定执着。
每天尚未处理政务之前,黎明时分就早早起床开始诵读经典;
待到傍晚处理完政事稍有闲暇之时,又会继续深入研讨、反复琢磨所学内容。
有时甚至因为过度劳累导致身体不适,咳嗽吐痰时还带有血丝,但即便如此,也从未中断过学习。”
康熙所说的十七八岁这个时期,恰好就是当初首次开设经筵日讲的时候。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多月以后。
康熙一连十多天,启用的日讲老师,均为掌管刑部、户部等大学士。
也就是以下几人:
图海、巴泰、为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索额图、李霨为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杜立德为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对喀纳为文华殿大学士管刑部尚书。
这些大学士们,不但给康熙讲课,而且还在讲课中,将各自负责部门的要务汇报给康熙。
康熙在讲课之余,就把他们汇报的事情,给批准或者指正了。
康熙对此非常满意,他可以直接管到六部,绕开了议政王。
也就是说大学士们不但给康熙将了课,还办了差,因此也乐此不疲。
康熙十年七月。
五个议政王们,齐聚安亲王的府上。
“康亲王,最近朝廷上的事情,怎么越来越少了?”安亲王疑惑地皱起眉头,向康亲王询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