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为了偷看母亲藏起来的生日礼物而学会的这点“小伎俩”,从未想过会在这样的情境下派上用场。
“咔嗒。”
一声轻响,在寂静的房间里如同惊雷。
门锁开了。
李国栋深吸一口气,缓缓推开房门。
一股浓郁的、混合着陈年樟脑和茉莉香薰的味道扑面而来,几乎让他窒息。
这曾经让他感到温暖、怀念的茉莉香,此刻闻起来却带着一股腐朽和阴谋的气息。
房间收拾得异常整洁,甚至可以说是一丝不苟,透着一股刻板的秩序感。
窗帘拉拢,光线昏暗。
他的目标明确——衣柜。
那个笨重的、深棕色的老式实木衣柜,像一口沉默的棺材矗立在墙边。
他走过去,拉开柜门。
里面衣物叠放整齐,按照季节和颜色分类,散发出同样的樟脑和茉莉混合气味。
他毫不犹豫地将上层叠好的衣物一件件搬出,动作尽量轻柔,避免留下翻动的痕迹。
衣柜内部很深,底部铺着一层干净的防尘布。
他伸手进去摸索,指尖划过粗糙的木板。
突然,在靠里侧的角落,他触到了一个坚硬的、带有金属边缘的凸起。
用力一抠,一小块活动的木板被掀开,露出一个隐藏在衣柜底板下的、约莫两个手掌大小的暗格!
暗格里,静静地躺着一个深紫色的天鹅绒首饰盒,样式老旧,边角已经磨损。
李国栋的心跳骤然停止了一瞬。
他小心翼翼地将盒子取出。
盒子没有上锁,但搭扣扣得很紧。
他屏住呼吸,用指甲撬开搭扣。
“啪嗒。”
盒盖弹开。
没有预想中的珠宝首饰,里面只有三本……病历。
三本来自不同医院、不同时期、颜色和厚薄各异的病历本。
李国栋的手指有些颤抖,他拿出最上面的一本。
深蓝色的封皮,印着“xx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字样。
翻开扉页,患者姓名:张淑芬。就诊时间:2014年3月。
他快速翻阅。
主诉:长期情绪低落,失眠,兴趣减退,伴有强烈焦虑感。
诊断:重度抑郁伴广泛性焦虑障碍。
医生字迹潦草,但结论清晰。
开了几种常见的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
记录里提到患者自述“家庭变故后长期心情压抑”,“感到孤独无助”。
放下这本,拿起第二本。
封面是浅绿色,
“xx省精神卫生中心”的logo。日期:2017年8月。
这一本明显薄一些。主诉却有了变化:
多疑,认为家人(尤其女儿林晓梅的丈夫)对自己有恶意,怀疑食物被下毒,情绪波动极大,易激惹。
医生在“精神检查”一栏的描述显得谨慎:
“患者思维略显偏执,存在关系妄想,情绪不稳定,缺乏自知力……”
诊断一栏,赫然写着:
疑似偏执型人格障碍?待排器质性病变。
建议进一步检查脑部影像。
李国栋注意到,林晓梅作为家属在“知情同意”栏签了名。
第三本。
这是一本印制相对精致的米黄色病历,来自一家名字陌生的“康宁心理诊所”,看起来像是私立机构。
日期是最近的:2023年1月,也就是几个月前!
李国栋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他翻开。
主诉内容让他头皮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