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心镜澄澈(1 / 2)

栖霞寺的晨钟,总是比山下的鸡叫早半个时辰。赵南住了月余,早已习惯了这钟声——第一声“咚”落下时,他便会从木板床上坐起,披件粗布外衣,走到禅房门口,看着东方天际慢慢泛起鱼肚白,听着钟声在山谷里回荡,一圈圈荡开,把林间的雾气都震得轻轻晃动。

这日也不例外。钟声刚歇,慧明就提着个竹篮从斋堂方向走来,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杂粮馒头,还冒着热气。“赵施主,今日的馒头里加了些红薯面,您尝尝,甜得很。”他把篮子递到赵南面前,自己先拿起一个,咬了一口,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赵南接过一个馒头,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口,咬下去,果然带着红薯的清甜,粗糙的麦麸在嘴里嚼着,却格外踏实。“这红薯面,是张婆婆送来的吧?”他记得前日张婆婆来寺里,提着半袋红薯面,说是家里红薯收了些,磨成面送来给师傅们尝尝。

“可不是嘛。”慧明点点头,指了指不远处的菩提树,“张婆婆还说,自从上次法会后,她家小石头的咳嗽就好了,特意来谢佛,也谢您给的草药方子。”

提到小石头,赵南嘴角也泛起笑意。那日施粥后,他去山下看过小石头,孩子已经能跑能跳了,正拿着个木陀螺在院子里玩,张婆婆坐在门口纳鞋底,脸上满是笑意。那时他便觉得,比起炼丹时的成就感,这种帮凡人解决小麻烦的踏实,更让人心安。

两人坐在菩提树下的青石板上,慢慢吃着馒头。慧明看着赵南,忽然说:“施主这月余,像是变了个人。刚来的时候,您眼里还有些沉郁,像是有心事;现在您眼里亮堂多了,连走路都轻了些。”

赵南愣了一下,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这双手,曾握过青雷剑斩杀魔修,曾捏过丹炉炼制极品丹药,也曾握过铁锤打铁、拿过绣花针穿线,如今却只是拿着个粗面馒头,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温度。“或许是这寺里的日子太静,或许是听多了钟声,看惯了慧觉师傅扫地,心里的杂事,慢慢就淡了。”

“不是淡了,是看清了。”慧明笑着纠正,“就像这菩提树的叶子,刚落的时候,上面沾着灰,看着灰蒙蒙的;可放在水里洗一洗,就露出原本的绿。您心里的事,以前像是蒙着灰,看不清;现在经过这月余的‘洗’,终于看清了,所以心才亮堂。”

正说着,觉能和觉远背着书包跑了过来,书包里装着赵南帮他们抄的识字课本。“赵先生!慧明师傅!我们要去上课啦!”觉能跑到赵南面前,晃了晃手里的课本,“昨天您教的‘仁’字,我记住啦!仁就是要帮别人,就像我们施粥给穷苦人一样!”

赵南摸了摸他的头:“没错,觉能真聪明。今天我们学‘善’字,善就是心里装着别人,不自私,不贪心。”

觉远眨了眨眼睛:“那慧觉师叔每天扫地,算不算善呀?他扫得干干净净,我们走路就不会摔跤了。”

“算,当然算。”赵南看向不远处的慧觉老僧——他正提着扫帚,从山门往大殿扫,动作依旧慢,却稳得像山。“慧觉师傅扫地,不只是扫干净地面,更是扫干净自己的心。他心里装着这院子,装着寺里的人,不想让大家踩脏了脚,这就是善。”

觉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拉着觉远跑向禅房:“那我们也要做善事!今天上课我要好好听讲,不调皮!”

看着两个孩子的背影,慧明轻声说:“孩子的心最干净,您说的话,他们都记在心里了。这也是您的善,用自己的话,帮他们种下善的种子。”

赵南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慧觉老僧的扫帚——扫帚尖拂过青石板,把一片落叶扫到墙角,动作轻柔得像是怕碰疼了叶子。他忽然想起在龙泉古镇的欧炎,欧炎打铁时说“器有魂,持器之心最重要”;想起薛娘子绣花时说“一针一线,守得住平淡才是真”;现在慧觉老僧扫地,说“扫地也是扫心”——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事,其实都在说同一个道理:心在当下,事在当下,不贪不执,便是修行。

白日里,赵南依旧帮寺里做些杂活。上午跟着慧明去菜园浇水,菜园里的青菜长得绿油油的,是前几日施粥时剩下的菜籽种的,赵南教慧明给青菜松根时要轻些,免得伤了根须;下午帮觉能觉远批改识字作业,觉能的字还是歪歪扭扭,却比以前认真多了,每个字都写得满满的;傍晚时分,他会坐在菩提树下,看慧觉老僧扫地,看他扫完地后,坐在大殿门口,对着佛像合十,一动不动,像是与佛融为一体。

这日傍晚,赵南帮慧明收完最后一筐青菜,天已经黑了。慧明要去斋堂准备晚饭,赵南便说自己想在菩提树下坐会儿。慧明点点头,叮嘱他“夜里凉,记得加件衣裳”,便提着竹篮走了。

赵南搬了块青石板坐在菩提树下,抬头看天——今夜没有月亮,却有漫天繁星,星星亮得像是撒在黑布上的碎钻,透过菩提叶的缝隙,落在地上,形成点点光斑。风一吹,树叶“沙沙”响,像是在说悄悄话;远处的虫鸣“瞿瞿”声,还有寺里偶尔传来的钟声余韵,都让这夜显得格外静。

他闭上眼睛,慢慢放松心神。没有刻意去想什么,却有无数画面在脑海中浮现,像是走马灯一样,慢慢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