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古寺老僧(2 / 2)

晚饭后,雨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洒在院子里,青石板泛着淡淡的光。赵南走出禅房,又看见慧觉老僧在扫地——他竟然还在扫,只是这次手里多了盏油灯,油灯用布罩着,怕风吹灭,昏黄的灯光照在他脚下的地面,也照在他专注的脸上。

赵南没有上前打扰,只是站在廊下静静地看。老僧扫得很仔细,连石板缝里的草屑都要扫出来;遇到沾在石板上的泥点,他就用扫帚尖轻轻刮,刮不掉的,就弯腰用手指抠,动作很慢,却很认真。赵南看了一个时辰,老僧才扫完最后一块石板,他把扫帚靠在墙角,提着油灯,慢慢地走到大殿前,对着佛像合十,站了片刻,然后才转身往自己的禅房走——他的脚步很轻,像是怕惊扰了寺里的宁静。

接下来的几日,赵南都在寺里借住。他每日清晨都会被钟声叫醒,一出门就能看见慧觉老僧在扫地;白天他会帮寺里做些杂活,比如劈柴、挑水、给菜园里的蔬菜浇水,有时也会和慧明聊天,听慧明讲寺里的故事,或者教两个小沙弥认字;傍晚时分,他依旧会看慧觉老僧扫地,看他在夕阳下的身影,看他专注的神情。

有一日清晨,天刚亮,下着小雪,雪花飘落在青石板上,很快就积了薄薄一层。赵南以为慧觉老僧不会出来扫地了,可刚走出禅房,就看见老僧披着件蓑衣,戴着顶斗笠,依旧在扫地。雪花落在他的蓑衣上,很快就积了一层白;他的眉毛和胡须上也沾了雪,像是结了层霜,可他依旧动作缓慢地扫着,把积雪扫到墙角,露出

觉能和觉远也起来了,站在廊下看着,觉远小声说:“师叔好辛苦啊,这么冷的天还要扫地。”

慧明站在他们身边,轻声说:“不辛苦。慧觉师叔心里是静的,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不觉得冷,也不觉得累。你们看,他扫过的地面,多干净。”

赵南顺着慧明的目光看去,只见老僧扫过的青石板,没有一点积雪,也没有一点杂物,在晨光下显得格外整洁。他忽然明白,慧觉老僧扫地,扫的不仅仅是地面的落叶和积雪,更是心里的杂念。他专注于扫地这件事,心无旁骛,把所有的心神都放在手里的扫帚和脚下的地面上,久而久之,心里的浮躁没了,杂念也没了,只剩下平静和专注——这或许就是“扫地也是修行”的道理。

这日午后,赵南帮慧明劈完柴,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休息。慧觉老僧正好扫完地,提着扫帚往墙角走。赵南起身,对着老僧拱手行礼:“慧觉师傅。”

老僧停下脚步,抬起头看了他一眼,他的眼睛很亮,虽然面容枯槁,眼神却像山涧的清泉,澄澈见底。他对着赵南微微颔首,声音有些沙哑,却很温和:“施主客气了。”

“晚辈有一事不明,想向师傅请教。”赵南说,“师傅每日扫地,日复一日,从未间断,不知师傅从扫地中,悟到了什么?”

老僧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石臼边,把刚才扫到的石子倒进臼里,然后才转过身,看着赵南,缓缓说道:“扫地能悟到什么?不过是扫掉落叶,扫掉灰尘,让地面干净些罢了。”

赵南有些意外,又追问:“可慧明师傅说,师傅说‘扫地也是修行’,晚辈以为,师傅定是从扫地中悟到了修行的道理。”

老僧笑了笑,笑容很淡,却很平和:“修行是什么?不过是做好眼前的事。扫地的时候,就好好扫地,不想别的;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不想别的;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不想别的。心在当下,事在当下,这就是修行。”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施主看这院子里的青石板,每日都会落上落叶、灰尘,若不扫,日子久了,就会积满杂物,连路都走不了。人心也是一样,每日都会生出杂念、欲望,若不常扫,日子久了,杂念就会困住心,连道都走不了。扫地是扫地面的杂物,修行是扫心里的杂念,道理是一样的。”

赵南听完,心里豁然开朗。他以前总觉得,修行就是提升修为,就是炼丹、练剑、争夺宝物,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心在当下。他在修仙界时,总是想着突破境界,想着超越别人,心里的杂念越来越多,道心也越来越浮躁;这次红尘炼心,他经历了很多事,遇到了很多人,从周先生的教书,到墨尘的弹琴,再到慧觉老僧的扫地,他才慢慢明白,修行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心无旁骛,专注当下。

他看着慧觉老僧,恭敬地行了一礼:“多谢师傅指点,晚辈受教了。”

老僧微微颔首,提着扫帚,慢慢往自己的禅房走去。夕阳洒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的脚步依旧很慢,却很坚定,像是每一步都踩在“当下”,没有犹豫,没有迷茫。

赵南站在原地,看着老僧的背影,内视丹田——那枚被《封灵诀》压制的金丹,此刻正平稳地旋转着,表面那丝若有若无的滞涩之气,又淡了些,气息也比之前更加沉稳、圆融。他知道,这是慧觉老僧的点拨带来的变化,是“心在当下”的感悟,让他的道心又澄澈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