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竹林琴音(1 / 2)

离开青石镇的那天,天刚蒙蒙亮。赵南背着简单的行囊——里面除了几件换洗衣物、半盒银针和几本从周先生那里借来的旧书,就只有铁蛋硬塞给他的一袋炒黄豆,说是“路上饿了能垫肚子”——站在学堂门口,看着孩子们红着眼圈围过来,心里竟生出几分不舍。

“赵先生,您真的要走吗?”二丫攥着赵南的衣角,羊角辫上的红绳晃来晃去,声音带着哭腔,“您不是说,还要教我们认更多草药,讲更多星星的故事吗?”

赵南蹲下身,摸了摸二丫的头,笑着说:“二丫乖,先生只是去别的地方看看,等将来有机会,还会回来的。你们要好好听周先生的话,多读书,多学知识,将来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铁蛋站在一旁,手里攥着个用竹条编的小蚂蚱,那是他前一晚编到半夜的,此刻却不好意思递过来,只瓮声瓮气地说:“赵先生,您路上小心点,要是遇到坏人,就……就像您教俺们的那样,找路边的石头砸他!”

这话逗得大家都笑了,气氛也缓和了些。周先生走过来,递给赵南一个布包,里面是几张烙饼和一小罐咸菜:“赵先生,路上不好买吃食,带着这个,能顶几天。您是个有大本事的人,只是这红尘路难走,您多保重。”

赵南接过布包,心里暖暖的,对着周先生和孩子们拱了拱手:“多谢周先生,多谢孩子们。我走了,你们多保重。”

他转身踏上青石板路,没走几步,就听见身后传来孩子们的喊声:“赵先生!记得回来啊!”“赵先生,我们会想您的!”

赵南回头挥了挥手,直到再也看不见学堂的影子,才收回目光,继续赶路。他没有用遁术,只是像个普通的游方人,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脚下的布鞋踩过泥土路,沾了些草屑,却也踩得踏实。

这一路,他走过热闹的集镇,也穿过荒凉的山野。白天赶路,晚上就找个破庙或者山洞歇脚,饿了就吃几口烙饼,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他依旧用《封灵诀》压制着修为,只保留着筑基初期的气息和金丹修士的感知力,却也像个凡人一样会累、会饿、会被日晒雨淋,只是身体比普通凡人结实些罢了。

这日傍晚,天阴沉沉的,像是要下雨。赵南见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便想着去竹林里避避雨,顺便歇一晚。刚走进竹林,就听见一阵风穿过竹叶的“沙沙”声,清脆悦耳,像是大自然的乐曲。可走着走着,他忽然听见一阵琴声,混在竹叶声里,若有若无,却带着一股说不出的哀伤,像是有人在低声哭泣。

赵南放慢脚步,循着琴声往前走。竹林深处格外幽静,月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走了约莫半柱香的时间,他看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块巨大的青石,青石上坐着一个男子,正低头抚琴。

那男子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衫,头发用一根木簪束着,发梢有些凌乱,脸上带着几分憔悴,却难掩眉宇间的书卷气。他面前放着一张古朴的七弦琴,琴身有些陈旧,却保养得很好,琴弦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男子的手指修长,在琴弦上轻轻拨动,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带着水汽,湿漉漉的,落到人心坎里,就化成了一股哀愁。

赵南没有上前,只是在不远处的一棵竹子下站定,静静地听着。那琴声起初像是山间的小溪,缓缓流淌,却带着几分呜咽;后来又像是孤雁在寒夜里哀鸣,声音凄厉,听得人心里发紧;再到后来,琴声又变得低沉,像是有人在低声诉说着什么,满是悔恨和不甘,却又透着一股无力感。

他听得出,这琴师的技艺极高,每一个音都弹得恰到好处,轻重缓急,拿捏得精准无比,显然是浸淫琴艺多年。可这琴音里,却藏着一股化不开的执念,像是一根无形的绳子,把琴师的心神紧紧捆住,让他无法释怀。

不知过了多久,琴声渐渐停了下来。那男子抬起头,长长地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疲惫。他转过头,正好看见站在竹子下的赵南,愣了一下,随即开口问道:“阁下是谁?为何在此处?”

赵南走上前,拱手行礼:“在下赵南,是个游方之人,路过此地,恰逢下雨,想在竹林里避雨,无意间听到先生的琴声,觉得悦耳,便多听了一会儿,若有打扰,还望先生海涵。”

那男子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苦笑:“悦耳?阁下倒是客气了。我这琴声,满是哀愁,怕是只会扰了阁下的兴致,哪里谈得上悦耳。”他指了指青石旁的一块小石头,“阁下若是不嫌弃,便坐下说话吧。”

赵南道了声谢,在小石头上坐下。他看着男子面前的七弦琴,问道:“先生的琴技高超,在下佩服。只是不知,先生的琴声里,为何总带着一股哀愁?”

男子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在下墨尘,曾是个琴师。”

“墨尘?”赵南愣了一下,他虽久居修仙界,却也听闻过凡间有几位着名的琴师,其中一位就叫墨尘,据说十年前名动京城,王公贵族都以能听他弹一曲为荣,只是后来不知为何,突然销声匿迹了,“莫非先生就是十年前名动京城的墨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