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千锤百炼(2 / 2)

炉子里的铁坯再次烧得通红,赵南夹出来,继续锤打。这次他更专注了,不仅注意力道,还留意着铁坯的颜色变化——当铁坯从亮红变成暗红时,他就停下,立刻回炉;当铁坯烧得泛白时,他就减轻力道,避免铁坯被砸裂。

“看火,由红转白,将亮未亮时,是铁最‘软’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塑形的时候。”欧炎的声音再次响起,他用铁钳夹起一块烧得正好的木炭,“就像你炼丹时,药材‘将沸未沸’时,药性最容易调和。这就是‘物性’,不管是铁还是药材,都有这么一个‘临界点’,找到它,就能事半功倍。”

赵南心里猛地一震。他看着炉子里泛着淡淡白光的铁坯,突然想起了炼丹时的场景——当丹炉里的药液“将沸未沸”时,表面会泛起一层细密的泡沫,那是药性最活跃的时候,此时加入辅药,就能完美融合;而打铁时,铁坯“将亮未亮”时,温度正好,既不会太硬难以塑形,也不会太软容易变形,这正是铁的“临界点”。

原来,欧炎说的“懂铁”,和他说的“懂药”,根本就是一回事!都是对“物性”的极致理解,都是在寻找那个“恰到好处”的临界点。灵力在经脉中运行时,需避开关窍淤塞处,就像锤打时要避开铁坯的薄弱点,否则容易崩裂;丹药成型时需控制最后一丝火候,让药性凝聚,就像铁坯锻好后需慢慢冷却,让其韧性稳固。

这个念头如同醍醐灌顶,赵南只觉得脑海中一片清明,之前修炼时心境的滞涩,似乎也消散了些许。他再次举起大锤,这次的动作更加流畅,力道也更加精准——每一次落锤,都正好砸在铁坯需要塑形的地方;每一次回炉,都正好卡在铁坯温度下降的临界点。

“叮——叮——叮——”打铁声变得越来越有韵律,不再像之前那样杂乱,反而像一首沉稳的曲子,和着风箱的“呼哧”声,在铺子里回荡。欧炎站在旁边,原本平淡的眼神里,渐渐多了几分认可,他不再频繁开口,只是偶尔用铁钳敲敲铁砧,示意赵南调整角度。

太阳渐渐升到头顶,溪边的水汽散去,铺子里的温度也越来越高。赵南的青布衫早已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手臂上的烫伤红点点点斑斑,虎口的伤口还在渗血,可他却丝毫没有察觉——他的心神完全沉浸在手中的铁锤和铁坯上,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两样东西。

终于,当最后一锤落下时,铁砧上的方条已经变得粗细均匀,表面光滑,没有半点砂眼,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赵南放下大锤,喘着粗气,双手撑在膝盖上,额头上的汗水顺着下巴往下滴,砸在地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他看着那根方条,心里突然涌起一股久违的、纯粹的喜悦——不是突破修为时的兴奋,不是炼制出高阶丹药时的自豪,而是靠着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克服困难,最终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这种喜悦,不掺杂任何功利,只带着凡人劳作后的踏实与满足。

“嗯,合格了。”欧炎的声音传来,他用铁钳夹起那根方条,放在旁边的冷水桶里。“滋啦——”白色的水汽弥漫开来,带着金属冷却的味道。他把冷却后的方条递给赵南,“拿好,这是你第一根合格的方条。”

赵南接过方条,入手沉甸甸的,表面还带着温热的触感。他仔细看着上面的纹路,那是千锤百炼后留下的痕迹,每一道都带着他的汗水与专注。他抬头看向欧炎,脸上露出了一个笑容,疲惫却真诚:“谢谢欧叔。”

欧炎摇了摇头,走到炭火炉边,添了些木炭:“不用谢我,是你自己熬出来的。打铁没有捷径,就是千锤百炼,把心沉下去,把自己当成一块铁,跟着火、跟着锤,慢慢琢磨它的性子。”

赵南点点头,把方条小心翼翼地放在架子上,和欧炎之前锻的方条放在一起。阳光透过敞开的门,照在架子上的方条上,泛着温暖的光泽。铺子里的打铁声暂时停了,只有溪边的流水声和炭火的“噼啪”声,显得格外宁静。

赵南坐在石凳上,揉了揉酸痛的双臂,却一点也不觉得累。他知道,这根方条不仅仅是一块合格的铁器,更是他红尘炼心路上的一块基石——他在千锤百炼中,不仅学会了打铁的皮毛,更领悟到了“顺应物性”的真谛,这份领悟,比任何修为的突破,都更能让他的道心变得沉稳。

夕阳西下时,赵南又锻出了两根合格的方条。欧炎看在眼里,没说什么,却在晚饭时,多给了他一个麦饼。铺子里的灯光昏黄,映着两人的身影,溪边的夜风顺着门飘进来,带着淡淡的草木清香,吹散了一天的疲惫。

赵南躺在床上,摸着手上的伤口,却觉得心里一片澄澈。他想起了欧炎的话,“把自己当成一块铁,千锤百炼”,这不正是他红尘炼心的写照吗?只有经历过反复的锤炼,才能去掉心镜上的尘埃,让道心变得像锻好的铁器一样,坚韧而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