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凡尘悟道(2 / 2)

广阔的田野上,无数农人正弯腰在水田中劳作。他们赤着脚,卷着裤腿,古铜色的脊背在阳光下泛着油光。汗水顺着脸颊滴落,融入泥水之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腥气和新苗的清香。

赵南驻足田埂,默默观看。

他看到老农小心翼翼地捧着翠绿的秧苗,如同捧着珍宝,一根根插入泥中,动作熟练而专注,仿佛在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

他看到健妇挑着沉重的担子,在狭窄的田埂上健步如飞,为家人送去饭食和清水。

他看到孩童在田边玩耍,用泥巴捏出各种形状,笑声清脆,无忧无虑。

他也看到有农人因劳累过度中暑晕倒,被家人手忙脚乱地抬到树荫下,灌下解暑的草药汤。

生机与劳苦,希望与艰难,在这片田野上交织。

一位歇息的老农注意到田埂上驻足良久的赵南,见他虽衣着普通,但气度不凡(即便封印修为,常年修炼带来的气质也难以完全掩盖),便拄着锄头,用汗巾擦着脖子,憨厚地笑道:“这位后生,看你这打扮,不是本地人吧?可是迷路了?”

赵南回过神来,拱手施了一礼,微笑道:“老丈,小子是游学之人,路过宝地,见诸位辛勤劳作,生机盎然,一时看得出神。”

“游学?哦,是读书人啊!”老农眼中露出些许敬意,又看了看田地,感慨道,“是啊,庄稼人,就指望这点地吃饭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现在辛苦点,等到秋天,看着这满田的金黄,那才叫踏实!”

“春种……秋收……”赵南喃喃重复着这四个字,心中仿佛有什么被触动。他望着那一片新绿,神识深处,那属于筑基巅峰的、一直牢固的瓶颈,似乎又微不可查地松动了一丝。并非灵力增长,而是一种对“循环”、“生长”、“收获”意境的领悟,无形中滋养了他的道基。

“老丈,这土地,年年耕种,不会贫瘠吗?”赵南好奇问道,他想起宗门灵药圃需要轮作休耕,甚至以阵法汇聚灵气。

“哈哈,后生你有所不知。”老农笑了起来,露出被烟熏得发黄的牙齿,“这地啊,是有灵性的。你好好待它,给它施肥,休耕,它就会回报你。你不能光索取,不养护。就像养孩子,得用心。”他指着田埂边一堆堆沤制的农家肥,“你看,这些就是地的吃食。”

赵南心中一震。“索取与养护”、“循环与回报”,这朴素的道理,何尝不是一种天地至理?修仙者吸纳天地灵气,淬炼己身,可曾想过“反哺”天地?或许,那冥冥中的因果、业力,便与此有关?

他与老农又闲聊了几句,关于节气、雨水、收成。老农言语朴实,却蕴含着世代积累的、与天地自然相处的智慧。赵南听得津津有味,仿佛在阅读一本无字的道书。

夕阳西下,农人们陆续收工回家,田野渐渐归于宁静。赵南辞别老农,继续他的旅程。

他不再急于赶路,而是真正融入了凡尘。他曾在灾荒之地目睹易子而食的惨剧,感悟生死之间的残酷与无奈;也曾在一场乡村婚礼上,感受那最真挚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期盼;他甚至在某个小镇的义塾外,听了一整天的蒙学课,听着孩童们朗朗的读书声,感受文明传承的微弱而坚韧的力量。

他像一个苦行僧,又像一个最普通的观察者,行走在凡俗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之间。他封印了修为,却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心门”。

丹田内,那青紫色的灵湖依旧,没有扩大,却仿佛变得更加深邃,映照入了这万丈红尘的倒影。神识之树,在无声无息间,愈发枝繁叶茂,坚韧不拔。

他一直感觉差的那点“东西”,那层阻碍他触摸金丹大道的薄膜,在这凡尘的洗礼下,正在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清晰。

他并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走了多远。直到某一日,他立于一座无名山峰之巅,俯瞰下方万家灯火,心中一片澄澈安宁。他感应到,体内那自我施加的封印,已然到了可以自行冲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