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汉诺威初体验(1 / 2)

德国,汉诺威。

初春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这座以工业博览会闻名世界的城市,已经因为cebIt 2002(汉诺威信息及通信技术博览会)的到来而提前沸腾。机场、火车站、主要街道上,随处可见展会的巨幅广告和各色参展商的旗帜。来自全球各地的科技从业者、采购商、媒体记者像潮水般涌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国际化商业特有的喧嚣与活力。

王钦带领的华创集团代表团,夹杂在这股人潮中,显得有几分不起眼。

他们一行十余人,除了王钦本人和海外事业部的总经理赵辉,其余多是技术、销售部门的骨干,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是第一次出国。尽管行前经过了紧急培训,但真到了这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满眼金发碧眼、耳边充斥各种语言的环境,不少人的脸上还是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局促和茫然。

王钦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色西装,这是他为了这次展会特意定做的,旨在展现华创的专业形象。但即便如此,他东方人的面孔和略显内敛的气质,在周围高大自信的西方商务人士映衬下,依然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能清晰地感受到一些不经意间投来的、带着审视甚至淡淡优越感的目光。

“王总,我们的展位在……27号馆,b区,位置比较靠后。”赵辉拿着展会地图,语气有些艰涩地汇报。赵辉是王钦高薪从一家有外贸经验的国企挖来的,四十出头,算是团队里国际经验相对丰富的,但面对cebIt这样规模的顶级展会,他也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王钦点点头,脸上看不出喜怒:“既来之,则安之。位置偏有位置偏的好处,清静,适合我们这种初次亮相的‘新面孔’深入交流。走吧,先去布展。”

一行人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箱和展品,按照指示牌在庞大的展馆群里穿梭。越往里走,人流量明显减少,展位的规模和装修档次也下降了几个级别。与他们擦肩而过的,多是些来自东欧、亚洲其他地区的小公司。这与中央展区那些国际巨头动辄两层楼高、灯光炫目、多媒体效果震撼的展台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华创的展位终于出现在眼前。一个标准的9平方米小型展位,位置在一个拐角,采光都受些影响。展位提供的设施非常简单,只有一张长条桌,几把椅子,一个简易的层板展架。背景板上,红蓝相间的华创Logo和“huag Group - Your Reliable partnerunication & putg”的字样,是他们在国内精心设计制作的,但挂在这略显简陋的环境中,气势上先弱了三分。

“大家动作快一点,把我们的产品摆出来,宣传资料放好。”王钦挽起袖子,亲自上手。他没有丝毫总裁的架子,和团队成员一起,拆箱、摆放演示用的工业控制主板、AdSL ode、以及一款华创最新研发的、面向企业用户的入门级服务器样机。他还细心地将带来的中国结等小纪念品摆在桌面显眼位置。

布展的过程,就像一场热身。最初的紧张和不适,在忙碌中渐渐被冲淡。团队成员们互相配合,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磕磕绊绊地向展位提供的协助人员询问电源、网络接口等问题。王钦则不时用流利的英语与路过的一些其他展位工作人员打招呼,简短交流,姿态从容不迫,给团队吃了一颗定心丸。

展会正式开幕第一天,人潮涌动。但正如预料,汹涌的人流大多集中在中央展区的国际大牌周围。华创所在的偏僻角落,门可罗雀。偶尔有人路过,好奇地瞥一眼展板上的“cha”字样,脚步却很少停留。即使有停下来看看产品的,问几句,听到是来自中国的品牌,往往露出“哦,是这样”的表情,客气地笑笑,便转身离开。那种礼貌下的疏离和不信任感,像无形的墙壁。

一天下来,团队准备的宣传资料没发出去多少,收到的名片更是寥寥无几。傍晚收工时,气氛有些压抑。团队成员们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挫败感。

“王总,这……跟想象中差别太大了。”一个年轻的技术骨干忍不住抱怨,“我们产品又不差,价格还有优势,怎么就没人认真听听呢?”

王钦看着这群有些垂头丧气的年轻人,笑了笑,招呼大家围拢过来:“怎么,这就泄气了?这才第一天。你们以为国际市场是摆地摊吗?喊一嗓子就有人围过来?记住,在这里,我们不再是国内的知名品牌,我们是从零开始的挑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