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路径选择(2 / 2)

处理完上海这边生死攸关的转型事务,王钦带着一身疲惫和更深的思考,回到了深圳。他站在华创研发中心自己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窗外已然成规模的厂区、整齐的办公楼和繁忙的车辆,这是他一手打造的、实实在在的“江山”,心中却是思绪万千,五味杂陈。

“星火”这段从理想主义高空坠落到现实主义地面的艰难探索,像一面镜子,让他深刻反思:对于华创自身而言,那条通往互联网世界的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完全脱离华创深厚的硬件根基、供应链优势和行业客户资源,像“星火”那样从零开始去搞纯软件、纯互联网应用,不仅投入巨大、风险极高,而且似乎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并非华创的核心能力所在。

一个更加清晰、也更具操作性的想法,逐渐在他脑中成型、固化:华创的互联网之路,或许不应该像“星火”那样,试图在应用层凭空创造一个平台或服务。而是应该立足于自身最强的硬件优势,做“互联网+硬件”的赋能者,做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比如,能否利用正在成熟的ode技术和图形化界面(如dows 95),开发一款内置了ode、预装了简化版操作系统和友好上网软件、开机就能轻松拨号上网的“网络电脑”(pc)?降低普通人上网的技术门槛。或者,能否为华创已有的工业控制计算机、数控系统,增加通过电话线或早期以太网进行远程状态监控、数据采集甚至故障诊断的功能?让冰冷的工业设备变得“可感知、可连接”。

这条路径,显然更能发挥华创在硬件设计、生产制造、成本控制和行业理解方面的深厚积累,也能与公司现有的pc业务和工控业务产生强大的战略协同效应,更容易在内部获得理解和支持,阻力会小得多。

想到这里,他几乎有些迫不及待,立刻召集了核心的研发骨干,开门见山地提出了“网络电脑”和“工业设备联网”这两个具体的构想。

“同志们,‘星火’在上海的探索,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纯粹的互联网应用,水太深。”王钦看着团队成员,眼神恢复了往日的锐利和自信,“也许,我们之前把问题想复杂了。华创的互联网之路,可能就隐藏在我们最熟悉的地方。用我们最擅长的硬件,去嵌入网络连接的能力,去赋能千行百业,去降低普通人接触互联网的门槛。这,或许才是属于我们华创的、更接地气、也更得心应手的互联网之路!”

他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产品方向,瞬间点燃了研发团队的热情。他们的眼睛亮了起来,这不再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做网站”,而是他们能够理解、能够着手设计电路板、编写嵌入式代码、进行结构设计的实实在在的产品项目。会议室里的气氛一下子从之前的凝重变得热烈起来,大家开始就技术可行性、芯片选型、成本控制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新的探索方向,就在这番务实的讨论中,被确定了下来。王钦知道,这条路同样充满了技术挑战和市场不确定性,但相比之前“星火”那种无根之木式的探索,这条“互联网+硬件”的路径,显然根基更牢,方向更清晰,也更能凝聚内部的力量。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桌上的内部电话,接通了林晓霞:“晓霞,准备一下,我们需要为下次董事会,准备一份新的、关于公司互联网业务发展方向的提案。这一次,”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坚定,“我想我能说服他们。”

窗外,夜幕已然降临,深圳的灯火如同接到了统一的指令,次第亮起,迅速连成一片璀璨耀眼的星河,勾勒出这座年轻城市充满活力的轮廓。

王钦静静地凝视着这片由无数光点组成的恢弘景象,心中蓦然升起一个强烈的意象:那每一点星光,未来,都可能是一台内置了华创技术、连接上广阔网络的电脑,一台被赋予了“生命”的工业设备……它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共同编织成一张巨大无比的、通向未来的智能之网。而华创,将成为这张网中不可或缺的“连接者”与“赋能者”。

这条路,艰难,但方向明确;充满挑战,但值得他,和整个华创,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