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华创电子上下为成功叩开“金字工程”大门、全国销售网络初显成效而欢欣鼓舞,甚至有些中层干部开始讨论年终奖金能增加多少时,王钦却独自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内心的波澜与窗外的喜庆氛围形成了微妙反差。他的思绪,如同挣脱了缆绳的航船,早已驶离了眼下这片熟悉的港湾,飘向了更高、更远、也更未知的深邃海域。
他从未忘记数年前,在那个不眠之晨,于白纸上写下的“星辰”愿景——互联网(Inter)、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这些在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概念,如同深埋的种子,一直在他心底孕育。他定期阅读着战略预研部编译的、字迹还时常带着油墨味的内部简报,密切关注着全球科技领域的每一丝风吹草动。
春雷炸响:全功能接入
1994年4月20日,一条看似简短、仅在极少数专业报刊和内部通讯上刊载的消息,如同静默的闪电,划破了中国早期科技圈的天空:中国实现了与Icp\/Ip全功能连接,正式接入了国际互联网。这条新闻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几乎无声无息,远不如一款新式家电的上市引人注目。但在王钦看来,这声“春雷”却足以撼动他固有的认知框架。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条技术新闻,这是一个时代的界碑,一个全新的、基于数字连接的纪元,真的就此开启了!那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正在他眼前缓缓推开。
他几乎是以一种迫切的姿态,立刻召集了ode项目组和战略预研部的全体成员,召开了一次被他后来称为“启航会议”的内部讨论。
“同志们,时代变了!时代真的变了!”王钦的开场白没有任何寒暄,直接而有力,让在场所有还沉浸在工控市场突破喜悦中的技术人员们精神一振,随即感受到一种不同以往的紧迫感。“互联网,这个我们之前只能在资料里想象的东西,现在,它的主干道已经通到了我们家门口!我们现在做的ode,就像是正在为这条即将车水马龙的信息高速公路,修建一个个入口匝道。这很重要,但我们绝不能只满足于修入口、收过路费!”
他的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脸庞,语气变得更加富有煽动性和指引性:“我们必须想得更远!路上会跑什么车?是运货的卡车,还是载人的轿车?我们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是建加油站、休息区,还是直接参与造车、组织运输队?这些问题,现在可能没有答案,但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思考,开始尝试!”
他当场给团队布置了新的、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方向:
1.紧密跟踪与研究: 要求战略预研部将Inter技术和应用发展的跟踪优先级提到最高。不仅仅是底层协议,更要密切关注像(万维网)、E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板等上层应用在全球,尤其是在北美的发展态势、商业模式和用户增长情况。要求形成每周一次的《互联网技术动态内参》,并在团队内进行分享讨论,哪怕一开始大家看得云里雾里,也要坚持。
2.产品加速迭代: 给ode项目组下达死命令,必须集中全力,加速336Kbps和即将成为主流的56K ode的研发进度,不惜成本抢时间,力求在国内互联网接入需求爆发的前夜,推出成熟可靠的产品,抢占市场先机,巩固“入口”优势。
3.前瞻应用探索: 鼓励团队“不务正业”,尝试开发一些极其简单的、本土化的网络应用原型。比如,利用现有的局域网,搭建一个公司内部使用的bbS论坛,让员工可以匿名或实名交流技术问题、分享心得;或者,试着模仿看到的国外网页,用htL编写一个极其简易的、介绍华创公司和产品的静态页面,哪怕只能在公司内部的服务器上访问。“我们做这些,不是为了立刻盈利,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变成产品,”王钦强调,“目的是为了学习和积累最原始的经验,感受网络应用的开发流程和用户体验!我们可能看不懂,可能做得很幼稚,但必须从现在开始尝试!哪怕只是蹒跚学步,也比站在原地观望强!”
多媒体:开启感知新维度
与此同时,那个在经济寒潮中被收缩、后又被他重新注入资源的“多媒体技术预研组”,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团队成功地在华创主打的高端商用电脑“华创3000”系列上,通过加装一块自行设计、并与台湾芯片厂商合作的解压卡,实现了对当时正开始在中国民间迅速兴起的Vcd(视频压缩光盘)的流畅播放。当实验室那台cRt显示器上清晰地呈现出电影画面,并传出立体声音效时,在场的人都感到一种新奇与震撼。
这虽然本质上还是一个技术集成应用,核心的解码芯片并非自研,但却让王钦清晰地看到了个人电脑未来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维度:多媒体化。电脑将不再仅仅是处理文字、表格和数据的冰冷机器,它必将成为一个能够综合处理图像、声音、视频等丰富媒体信息的中心,成为未来家庭信息娱乐和办公展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