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业务的成功,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为华创电子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宝贵的外汇收入,及时缓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公司的元器件采购资金压力,使得王钦能够更从容地布局未来。他没有将这笔钱简单地视为利润,而是将其视作撬动更大事业的杠杆。他果断地进一步扩大研发投入,不仅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启事,更通过业内的口碑相传,成功招揽了数位在国有大厂郁郁不得志、却身怀绝技的优秀工程师。研发团队的规模悄然扩大,技术讨论的声音在原本略显空旷的研发部里变得日益热烈。
更令人振奋的是,王钦力排众议,开始筹建华创自己的芯片级实验室。尽管初创阶段,这个实验室显得颇为寒酸,仅有几台二手的逻辑分析仪、编程器和示波器,只能进行一些最基础的逻辑分析、芯片编程和故障诊断,但这无疑是华创迈向技术纵深的关键一步。王钦对负责实验室的工程师说:“我们现在只能看看‘皮毛’,但总有一天,我们要能看懂‘骨头’,甚至摸到‘心脏’!” 这个简陋的实验室,成为了华创技术梦想的孵化器。
在国内外市场的双重磨砺下,“华创一号”主板的质量日益稳定,功耗和兼容性甚至比一些模仿Ib原装板的台湾产品还要出色。口碑如同水波纹般慢慢扩散开来。虽然无论是在规模、资源还是政策扶持上,华创都无法与那些国字头的电子工业巨头正面抗衡,但它凭借灵活的市场策略、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相对可靠的品质,在南方如火如荼的兼容机配件市场中,硬生生地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草根”力量。许多小装机商认准了“华创”的牌子,因为“用料实在,不容易出毛病”。
与此同时,远在东北的配套公司,在林晓霞和孙卫东的合力经营下,也在新战略的指引下逐渐焕发生机。为深圳华创配套的金属结构件和变压器业务稳步增长,生产计划排得满满当当;而利用原有技术底蕴开拓的工业设备电子控制系统维修改造业务,也渐渐打开了局面。虽然接的单子大多不算大,可能是改造一台机床的数控系统,或者是修复一条进口生产线上的控制板,但技术含量高,利润相当可观。林晓霞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管理天赋,将内部的生产、财务、人事打理得井井有条,再也看不出当初的青涩。孙卫东则如鱼得水,常年奔波于东北各地的工矿企业,脸晒黑了,但眼神更加锐利,谈吐更加自信,拿下的订单越来越多。王钦通过几乎每日一次的电话沟通和每两三个月一次的短暂巡视,远程精准地掌控着南北两边的大局。他欣慰地看到,林晓霞和孙卫东这一内一外的搭配,已经越来越默契。
南北两家公司,如同王钦商业版图上一对逐渐丰盈的羽翼,虽然一翼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迎风起舞,另一翼在老工业基地的土壤中深耕细作,形态各异,却相辅相成,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这种“前店后厂”、“南北呼应”的格局,为王钦下一步的飞跃提供了独特的支撑。
时光荏苒,悄然进入了波澜壮阔的1984年。这一年,改革开放的号角更加嘹亮,深圳特区的发展堪称日新月异,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个显着的变化是,“计算机热”的浪潮开始从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等专业领域,向更广泛的范围扩散。一些嗅觉敏锐的高校、设计院,甚至个别先富起来的个体户,开始谈论并试图购买这种被称为“个人电脑”的神秘机器。
王钦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他意识到,个人电脑(pc)真正走向大众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一个巨大的市场风口正在形成。他告诫自己的团队:“如果仅仅满足于生产一块高质量的主板,我们永远只是产业链上一个高级点的配角,命运掌握在整机厂商手里。就像我们生产最好的布料,却永远成不了名牌西装一样。” 一种强烈的紧迫感驱使他必须向前再迈出关键一步。
他的新目标清晰而坚定——研发和生产华创品牌的整机!
这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冷静分析的战略抉择。经过“华创一号”主板项目的洗礼,华创团队已经积累了宝贵的技术整合和产品化经验;通过市场销售,尽管渠道还很薄弱,但“华创”这个品牌在特定圈层中已经开始有了认知度;出口业务则不仅带来了外汇,更打开了团队的国际化视野,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了全球市场的标准和需求。
当然,前景光明,道路却必然坎坷。生产整机涉及的复杂程度远非主板可比:更多样化的零部件采购和供应链管理、更复杂的整机组装与调试流程、更严格和全面的质量检验标准、更庞大的售后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直面国内外强大品牌的激烈竞争……每一个环节都是巨大的挑战。资金、人才、管理的压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但王钦决心已定。他在一次管理层会议上慷慨陈词:“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我们要在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发展史上,堂堂正正地留下‘华创’的名字!让中国人用上自己品牌的好电脑!” 梦想的火焰再次点燃,他力排众议,开启了华创电子新一轮的创业征程。
经过深思熟虑,他制定了详尽的“三步走”战略:
初期(立足阶段): 采取“机箱外购、主板自产、其他核心配件(如cpU、内存、磁盘)外采”的轻资产模式,快速组装出贴有“华创”品牌的台式电脑。主打高性价比和快速响应的本地化服务,避开与国际品牌在一线城市的正面交锋,先在深圳和华南市场进行试水,积累经验和口碑。
中期(巩固阶段): 在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后,逐步实现机箱、电源等非核心但影响成本和品质一致性的部件的自主设计生产或oE定制,从而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远期(突破阶段): 持续投入,致力于主板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坚定不移地向产业链上游、向技术核心延伸,掌握真正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