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南下前沿(2 / 2)

震撼!无比的震撼!

王钦亲眼看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雏形,与自己那个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形成了天壤之别。这里的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规模,是他无法想象的。

危机感更加强烈,但与此同时,巨大的机遇也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

这里有无数的机会:做贸易,这里是连接国内外的桥头堡;搞生产,这里有优惠的政策和低廉的土地劳动力;甚至做服务,配套这汹涌而来的建设大军,也能发财!

王钦的大脑飞速运转,贪婪地吸收着一切信息。

通过和一些当地人的交谈,他了解到,特区虽然机会多,但规矩也和内地不一样,政策变化快,而且鱼龙混杂,骗子不少。想要在这里立足,必须找到可靠的合作伙伴或者独特的优势。

几天下来,陈海洋已经被这巨大的冲击和混乱搞得有些头晕目眩,而王钦的眼神却越来越亮,越来越坚定。

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必须在深圳建立一个据点!

但如何切入?做老本行收音机组装?在这里毫无优势。做贸易?竞争激烈,缺乏渠道。

他需要找到一个自己能发挥优势、又能快速切入的领域。

一天,在和华强北一带(当时还只是电子元器件散集地)的一个摊主聊天时,他得到了一个信息:很多香港过来的小型电子厂,急需一些质量可靠、价格便宜的配套电路板,但内地厂子要么技术不行,要么交货慢。

电路板!王钦心里猛地一动!

这是他的专业强项!而且,电路板生产设备投入相对较小,技术门槛却较高,正好可以发挥他的技术优势,避开大规模组装的红海竞争!

一个想法逐渐清晰:在深圳开办一个小型的电路板加工厂!服务对象就是那些港资电子厂和内地有需求的单位!

目标确定,王钦立刻行动起来。他让陈海洋先回杭州(陈海洋已归心似箭),自己则留在深圳,开始进行更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

他每天穿梭于各个工业区、电子市场、甚至政府部门的办事窗口,了解政策、租金、水电、人工成本,寻找可能的厂房和设备来源。

他知道,这将是一次更大的冒险,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精力。

但他义无反顾。

南方前沿的战鼓已经擂响,他绝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