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了,妈。”王钦重重点头,“一个月后考试。”
“一个月!这么紧!”李素芬又担忧起来,“来得及吗?”
“来得及。”王钦语气无比肯定。对他而言,已经准备了太久。
当晚,王家灯火通明。不再是愁云惨雾,而是充满了希望的忙碌。
李素芬把最好的煤油灯拨到最亮,放在儿子书桌前。王娟也乖乖地不吵不闹。
王钦铺开纸张,重新调整了复习计划。时间紧迫,必须进行最后的针对性冲刺。
他知道,从明天起,新华书店门口将会排起长龙,所有的复习资料会被抢购一空。图书馆也将人满为患。
幸好,他早已占尽先机。
第二天,果然如他所料。整个城市的学习氛围瞬间被点燃。新华书店被挤得水泄不通,人人都在询问《数理化自学丛书》,但早已售罄。图书馆的自习室座位需要提前半天去占座。
王钦则稳坐钓鱼台。他有全套丛书,有内部参考资料,有张老师给的习题,还有图书馆工作的便利。他甚至利用工作间隙,将一些重要的时事政治要点整理抄录下来,做成小册子。
赵大军和孙卫东也兴奋地跑来找他。
“兄弟!高考恢复了!你肯定能行!”赵大军比王钦还激动。
“你们呢?不试试?”王钦问。
两人顿时蔫了。赵大军苦笑:“俺们哪是那块料?下乡几年,字都快忘光了。还是跟着你干实在。”
王钦点点头,人各有志。他想了想,说:“高考是大事,接下来一个月,我的精力主要要放在复习上。生意上的事,你们多费心。上次的模式可以复制,但规模要控制,安全第一。本钱,我这边再投入一些。”
他将上次利润的一部分交给赵大军,作为下一步的运营资金。同时叮嘱他们,重点关注高考带来的新需求——比如更好的文具、手电筒(晚上复习用)、甚至营养品。
赵孙二人郑重接过钱,保证绝不耽误他复习,并把生意看好。
处理完杂事,王钦彻底沉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除了图书馆的工作(现在成了最好的信息收集点),他所有时间都用来刷题、背书、总结。
他仿佛又回到了前世在华尔街征战时的状态,大脑高速运转,精力高度集中。
唯一的放松,或许就是每天在图书馆看到林晓霞的时候。
恢复高考的消息,同样在这个安静的姑娘眼里点燃了火焰。她来图书馆更勤了,总是借阅各种书籍,偶尔会鼓起勇气向王钦请教一两个数学题。
王钦总是耐心解答。两人在书香和安静的角落里,有着一种共同的、为命运拼搏的默契,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在默默滋生。
报名那天,王钦早早去了区教育局设立的报名点。
队伍排得很长,蜿蜒曲折。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渴望、紧张和期待。有像他一样的应届生,有满脸风霜的老知青,有穿着工装的工人,甚至还有剃着光头的复员军人。
时代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了缝隙。
王钦填好了报名表,交了上去。看着那份决定命运的表格被收走,他深吸一口气。
战场已经铺开,子弹已然上膛。
一个月后,剑指考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