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摆在王家那张斑驳的旧桌子上,显得格外气派和突兀。
木质的外壳,蒙着棕色网布的面板,以及那个亮闪闪的、印着“红灯”商标的调频旋钮,无不吸引着全家人的目光。
王娟围着桌子转来转去,想摸又不敢摸,小脸上全是惊奇和兴奋。李素芬则手足无措,一边埋怨儿子乱花钱,一边又忍不住盯着收音机看,眼里有着藏不住的欢喜。
连里屋卧床的王建国,都挣扎着探出头来,浑浊的眼睛里有了光亮:“这……这得花多少钱啊?”
“爸,妈,没花多少钱,旧货市场淘换的,便宜。”王钦撒了个善意的谎言,熟练地接上电源,打开开关。
一阵轻微的电流嗡鸣声后,调频旋钮里传出了咿咿呀呀的京剧唱腔,虽然夹杂着杂音,但在寂静的屋子里显得格外清晰响亮。
“响了!响了!”王娟拍着手跳起来。
李素芬也忘了埋怨,脸上露出了笑容,下意识地跟着旋律轻轻哼了起来。戏曲声驱散了家里的沉闷和药味,带来了一丝久违的、世俗的欢乐气氛。
王钦调整着旋钮,搜索着新闻频道。他的目标不是戏曲,而是那个历史性的声音。
此后的每一天,只要在家,收音机几乎总是开着。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成了王钦必听的内容。他像一台高度灵敏的雷达,捕捉着一切可能与高考相关的蛛丝马迹。
时间悄然进入十月。
复习已经到了最关键的冲刺阶段。那几本《物理学报》和《数学通报》提供了巨大帮助,里面的一些解题思路远超高中范畴,让王钦在面对难题时更加游刃有余。他甚至抽空整理出了一本《高考数学物理难题精析》,手抄了一份送给张老师,把老先生激动得连连说“好东西!好东西!”
图书馆的工作也给了他极大便利。他能第一时间看到新到的《人民日报》,并能从一些内部参考资料(刘主任特许他整理)中看到更深入的分析文章。
空气中的气氛越来越微妙。关于大学要招生考试的小道消息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但官方始终没有明确说法。无数知青和青年在希望与焦虑中煎熬。
王钦则更加沉静。他知道,只需要等待。
十月二十日,一个平常的下午。
王钦正在图书馆整理旧报纸,收音机里播放着常规的新闻节目。忽然,一条简短的消息如同春雷般炸响: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了教育工作问题……会议决定,改革招生制度,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
来了!
尽管早有预料,但当这则消息真真切切地从收音机里传出时,王钦的心脏还是猛地一缩,随即剧烈地跳动起来!他猛地停下手中的动作,屏住呼吸,生怕漏掉一个字!
“……招生对象包括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区批准的办法……”
“……今年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如同重锤敲击在时代的大门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回响!
图书馆里仅有的几个读者也听到了广播,纷纷抬起头,脸上露出震惊和难以置信的表情。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手里的书“啪”地掉在了地上。
王钦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迅速记下了关键信息:一个月后考试!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速传开。不到下班时间,整个城市仿佛都沸腾了!街上的人们都在激动地议论着,知青点方向传来了隐约的欢呼声!
王钦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无数和他一样的年轻人,脸上洋溢着激动、兴奋、还有一丝茫然和紧迫。十年积压的人才,终于看到了一条通往未来的狭窄通道!
回到家,发现母亲李素芬眼睛红红的,显然是激动地哭过。收音机里正在反复播报着这条新闻。
“小钦!听到了吗?恢复了!真的恢复了!”李素芬抓着儿子的手,语无伦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