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一次扩张(1 / 2)

有了知青点那条线,王钦并没有立刻动用。

他深谙人性,知道上赶着不是买卖。必须让对方先体会到甜头,产生依赖和信任,他才能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为隐形的组织者。

他继续着自己的复习大业和“小规模游击贸易”。

每天,他都会抽出固定的一两个小时,带着用少量本钱换来的“硬通货”——可能是几盒火柴、几块肥皂、或者一小叠粮票,穿梭于不同的家属区和工人村。

他不再去西市那种鱼龙混杂的地方,而是进行“点对点”的精准销售。

比如,去纺织厂家属院,用肥皂票换她们富余的布票;去五金厂宿舍,用工业券换他们发的劳保手套;甚至摸清了哪个厂哪天发工资,就在附近用零钱换整钱(收取少量“手续费”),或者用全国粮票换本地的,赚取差价。

这种模式投入小,风险低,周转快,虽然每次利润微薄,但积少成多,细水长流。更重要的是,他能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耳朵里灌满了各种零碎的信息:哪个厂要招临时工了,哪里的供销社来了一批紧俏货,甚至谁家婆媳吵架、谁家要办喜事……这些信息看似无用,但关键时候可能就是机会。

他的资本像滚雪球一样,缓慢但坚定地增长着。怀里的手帕包,从最初的两块多,变成了十几块,又变成了三十多块。他每次都只留下一部分作为流动资金,其余的都悄悄交给母亲保管。

李素芬的手帕包也渐渐鼓了起来,脸上的愁容一日日消减,甚至偶尔能割上二两肉,给王钦和丈夫补充营养。这个家,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生机。

期间,他又“偶遇”了林晓霞几次。有时是看她吃力地提水,他默默过去接过扁担;有时是看到她排在队伍末尾买处理菜,他恰好“多买”了一份,借口买重了分给她。每次他都做得自然不着痕迹,不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

林晓霞从最初的惊讶和抗拒,到后来渐渐习惯,每次都会低声道谢,脸颊微红。两人之间似乎有了一种微妙的、心照不宣的默契。

这天下午,王钦刚从柴油机厂家属院出来,用几张肥皂票换了两双崭新的劳保棉鞋(厂里发的福利,有人舍不得穿拿来换实惠),准备拿回家给父亲和母亲穿。

刚拐过街角,就看到胡茬青年(后来知道他叫赵大军)和那个稍胖的青年(叫孙卫东)正在东张西望,似乎是在等人。

看到王钦,两人眼睛一亮,立刻迎了上来。

“兄弟!可算等到你了!”赵大军语气热络了许多。

“大军哥,卫东哥,有事?”王钦停下脚步,心里大致猜到了几分。

孙卫东搓着手,嘿嘿一笑:“兄弟,你上次说的那路子……我们试了试,还真行!”他指了指赵大军,“大军哥用他妹子的肥皂票,跟粮站的人换了几斤细粮票,转手就多换了一斤玉米面!”

赵大军也点点头,虽然努力保持着镇定,但眼里的兴奋藏不住:“就是跑腿费点事,但好歹……能见着点油星儿。”

王钦笑了:“那就好。能帮上忙就行。”

“何止是帮忙!”孙卫东压低声音,“兄弟,你脑子活,路子广。我们寻思着,光我们俩瞎捣鼓不成气候。你看……你能不能给指条更敞亮点的道儿?咱们……可以一起干!”

赵大军也期待地看着王钦。

鱼,上钩了。

王钦沉吟了片刻,仿佛在认真思考。他知道,不能立刻答应,显得太急切,也不能拒绝,寒了人心。

“两位大哥信得过我,是我的荣幸。”王钦缓缓开口,“不过,这‘一起干’也分很多种。不知两位大哥是想小打小闹,贴补家用,还是想……干点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