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燕任命河间公慕容熙为侍中、车骑大将军、中领军、司隶校尉,任命城阳公慕容元为卫将军。慕容元是慕容宝的儿子。又任命刘忠为左将军,张豪为后将军,还赐他们姓慕容氏(赐姓是当时的重要恩宠)。任命李旱为中常侍、辅国将军,卫双为前将军,张顺为镇西将军、昌黎尹,张真为右将军;这些人都被封为公爵。
乙亥日,后燕步兵校尉马勤等人发动谋反,被处死;此事牵连到骠骑将军高阳公慕容崇、慕容崇的弟弟东平公慕容澄,两人都被赐死。
东晋宁朔将军邓启方、南阳太守闾丘羡率领两万士兵进攻南燕,在管城与南燕中军将军慕容法、抚军将军慕容和的军队交战,邓启方等人兵败,只有他一人骑马逃走,得以幸免。
魏王拓跋珪命令有关部门划定都城周围的疆域,标注道路里程,统一重量单位(权衡),审定长度、容量单位(度量);还派遣使者巡视各个郡国,举报上奏不守法度的地方长官,拓跋珪亲自考察,决定他们的罢免或升迁。
九月,辛卯日,朝廷授予会稽王司马道子黄钺(古代帝王或重臣持黄钺,象征掌握生杀大权),任命世子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派卫将军王珣、右将军谢琰领兵讨伐王恭,派谯王司马尚之领兵讨伐庾楷。
乙未日,后燕任命东阳公慕容根为尚书令,张通为尚书左仆射,卫伦为尚书右仆射,慕容豪为幽州刺史,镇守肥如(今河北迁安附近)。
己亥日,谯王司马尚之在牛渚(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长江要隘)大败庾楷,庾楷独自骑马逃往桓玄那里。会稽王司马道子任命司马尚之为豫州刺史,任命他的弟弟司马恢之为骠骑司马、丹杨尹,司马允之为吴国内史,司马休之为襄城太守,让他们各自统领兵马,作为自己的外援。
乙巳日,桓玄在白石(今安徽马鞍山附近)大败朝廷军队。随后桓玄和杨佺期进军到横江(今安徽和县附近,长江渡口,与牛渚隔江相对),司马尚之率军后退逃走,司马恢之所率领的水军全军覆没。
丙午日,司马道子驻扎在中堂(建康城内重要建筑,常用于集会、驻军),司马元显防守石头城(建康军事要塞);己酉日,王珣防守北郊,谢琰驻扎在宣阳门(建康城南正门),各自防备桓玄等人的进攻。
王恭向来凭借自己的才能和门第轻视别人,处死王国宝后,更觉得自己的威势无人敢违抗。他把刘牢之当作心腹,但只把他当作普通的部曲将领对待(没给予相应的礼遇和地位),刘牢之自负有才能,对此深感耻辱和怨恨。司马元显知道这件事后,派庐江太守高素去劝说刘牢之,让他背叛王恭,许诺事成之后就把王恭的官职爵位都授予他;还把司马道子的亲笔信送给刘牢之,向他陈述背叛王恭的利弊。
刘牢之对儿子刘敬宣说:“王恭从前蒙受先帝的大恩,现在又是皇帝的舅舅,却不能辅佐王室,反而屡次领兵进攻京城,我没法判断他的真实志向——就算他这次起兵成功,将来一定能屈居在天子和相王(司马道子)之下吗?我想凭借国家的威势,以顺应朝廷的名义讨伐叛逆,你觉得怎么样?”刘敬宣说:“朝廷虽然没有周成王、周康王那样的盛世,也没有周幽王、周厉王那样的暴政;但王恭依仗手中的兵权,轻视、冒犯王室。您和他既没有骨肉亲情,也没有君臣之义,就算一起共事过一段时间,彼此心意也不合,现在讨伐他,在情义上有什么不妥呢!”
王恭的参军(官职)何澹之知道了刘牢之的谋划,就把这事告诉了王恭。王恭因为何澹之向来和刘牢之有矛盾,就不相信他的话。反而设宴邀请刘牢之,在众人面前拜刘牢之为兄长,把精锐的士兵、坚固的铠甲都交给刘牢之,让他率领帐下督(官职)颜延担任前锋。刘牢之率军抵达竹里(今江苏南京附近,通往建康的要道),斩杀颜延,向朝廷投降;还派刘敬宣和自己的女婿东莞太守高雅之返回,袭击王恭。
当时王恭正在出城检阅军队,刘敬宣率领骑兵从侧面突袭,王恭的士兵瞬间溃散。王恭想退回城中,高雅之已经关闭了城门。王恭独自骑马逃往曲阿(今江苏丹阳),他向来不擅长骑马,大腿都磨出了疮。曲阿人殷确是王恭过去的部下,用船载着王恭,准备逃往桓玄那里;到了长塘湖(今江苏常州附近),被人告发,王恭被抓获,押送到京城,在倪塘(今江苏南京附近)被斩首。
王恭临刑前,还在整理自己的胡须鬓发,神色镇定自如,对执行死刑的人说:“我错在轻信他人,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推究我的本心,难道不是忠于国家社稷吗!只希望百年之后,还有人知道有我王恭这个人。”王恭的子弟和党羽也都被处死。朝廷任命刘牢之为都督兖、豫、冀、幽、并、徐、扬州、晋陵诸军事(管辖多地军事),接替王恭的职位。
不久后,杨佺期、桓玄率军抵达石头城,殷仲堪率军抵达芜湖。司马元显从竹里快马返回京城,派丹杨尹王恺等人征发京城的士人百姓几万人,驻守石头城,抵抗杨佺期等人。杨佺期、桓玄等人上奏朝廷,为王恭辩冤,请求处死刘牢之。刘牢之率领北府军(东晋精锐军队,主力为北方流民)快马赶赴京城,驻扎在新亭(今江苏南京附近,军事要地)。杨佺期、桓玄看到北府军,大惊失色,率军退回蔡洲(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中岛屿)。
朝廷不知道西边(指殷仲堪、桓玄等人)军队的虚实,而殷仲堪等人率领几万士兵,遍布京城郊外,朝廷内外都被逼迫,陷入忧虑之中。
左卫将军桓修是桓冲的儿子,他对司马道子说:“西边的军队是可以通过劝说解散的,我知道他们的内情。殷仲堪、桓玄等人之所以敢起兵,全是依靠王恭,现在王恭已经被消灭,西边的军队肯定士气低落、心怀恐惧。现在要是用丰厚的利益拉拢桓玄和杨佺期,两人一定会心中欢喜;桓玄能牵制殷仲堪,杨佺期也能被劝说倒戈,进而除掉殷仲堪。”司马道子采纳了桓修的建议,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征召郗恢回朝廷担任尚书,任命杨佺期接替郗恢,担任都督梁、雍、秦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任命桓修为荆州刺史,暂时统领左卫将军府的文武官员,前往荆州镇守,还命令刘牢之率领一千士兵护送他;把殷仲堪贬为广州刺史,派殷仲堪的叔父、太常(官职,掌管礼仪祭祀)殷茂宣读诏书,命令殷仲堪率军撤回。
张骧的儿子张超收拢了三千多户人家,占据南皮(今河北沧州南皮区),自称乌桓王,劫掠周边各郡。魏王拓跋珪命令庾岳率军讨伐他。
杨轨驻扎在廉川(今青海乐都附近),招集夷人、汉人,部众达到一万多人。王乞基对杨轨说:“秃发氏(指秃发乌孤)才能出众且兵力强盛,况且他原本就是我的君主,不如归降他。”杨轨于是派遣使者,向西平王秃发乌孤投降。不久后,杨轨被羌人首领梁饥打败,向西逃到??海(今青海湖附近),袭击乙弗鲜卑部落,占据了他们的地盘。
秃发乌孤对大臣们说:“杨轨、王乞基真心归降我,你们却不赶紧出兵救援,让他们被羌人击败,我对此深感愧疚。”平西将军浑屯说:“梁饥没有长远的谋略,一次交战就能活捉他。”
梁饥率军进攻西平郡(今青海西宁附近),西平人田玄明抓住太守郭幸,自己取而代之,率军抵抗梁饥,还派儿子到秃发乌孤那里做人质,请求救援。秃发乌孤想出兵救援,大臣们忌惮梁饥兵力强盛,大多对此犹豫不决。左司马赵振说:“杨轨刚刚战败,吕氏(后凉)势力正强,洪池岭以北的地区,我们暂时不能指望夺取。但岭南(洪池岭以南)的五个郡,或许可以拿下。大王如果没有开拓疆域的志向,我就不敢多说;如果想治理天下,这个机会不能错过。要是让羌人占领西平,汉人、夷人都会震动,这对我们不利啊。”
秃发乌孤高兴地说:“我也想趁机建立功业,怎么能困在偏远山谷里死守呢!”于是对大臣们说:“梁饥要是占领西平,凭借山河险阻据守,我们就再也控制不了他了。梁饥虽然勇猛,但军队纪律混乱,很容易打败。”随后率军进攻梁饥,大败梁饥的军队。梁饥后退,驻扎在龙支堡(今青海民和附近)。秃发乌孤继续进军,攻破龙支堡,梁饥独自骑马逃往浇河郡(今青海贵德附近)。此战中,秃发乌孤的军队俘虏、斩杀敌军几万人,他任命田玄明为四平内史。乐都太守田瑶、湟河太守张裯、浇河太守王稚,都率领本郡投降;岭南地区几万部落的羌人、胡人,也都归附了秃发乌孤。
西秦王乞伏乾归派遣秦州牧乞伏益州、武卫将军慕兀、冠军将军翟瑁,率领两万骑兵讨伐吐谷浑。
冬季,十月,癸酉日,后燕大臣们再次请求长乐王慕容盛登基称帝;丙子日,慕容盛正式即位,大赦天下,尊奉皇后段氏为皇太后,尊奉太妃丁氏为献庄皇后。当初,兰汗执掌朝政时,慕容盛跟随后燕君主慕容宝出逃,兰汗的女儿(慕容盛的妻子)侍奉丁氏更加恭敬。等到兰汗被处死,慕容盛认为兰妃应当受牵连治罪,想杀死她;丁氏因为兰妃曾有保全自己的功劳,坚决为她求情,兰妃才得以幸免,但最终没能被立为皇后。
东晋朝廷大赦天下。
殷仲堪收到朝廷贬他为广州刺史的诏书后,勃然大怒,催促桓玄、杨佺期进军京城。桓玄等人对朝廷授予自己的官职(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感到满意,想接受任命,却又犹豫不决。殷仲堪听说后,立刻从芜湖向南返回荆州,还派使者告知蔡洲的士兵:“你们要是不各自解散回家,等我回到江陵,就把你们留在荆州的家人全都处死。”杨佺期的部将刘系率领两千士兵,率先撤回荆州。桓玄等人十分害怕,慌忙向西撤退,追到寻阳(今江西九江),才赶上殷仲堪。
殷仲堪已经失去了荆州刺史的职位,只能依靠桓玄等人作为外援;桓玄等人也需要借助殷仲堪的兵力,两人虽然内心互相猜忌隔绝,但形势逼迫,不得不联合。于是他们互相交换子弟做人质,壬午日,在寻阳结盟,都不接受朝廷的任命,还联合署名上奏,为王恭辩冤,请求处死刘牢之和谯王司马尚之,同时申诉殷仲堪没有罪过,却唯独被降职罢免。朝廷对他们十分忌惮,内外一片混乱。于是朝廷只好又罢免桓修的荆州刺史职位,把荆州还给殷仲堪,还下了措辞优厚的诏书安抚他,以求和解,殷仲堪等人才接受了诏书。御史中丞江绩上奏弹劾桓修,说他只考虑自身利益,误导朝廷,朝廷下诏罢免了桓修的官职。
当初,桓玄在荆州时,行为放纵蛮横。殷仲堪的亲信都劝他杀死桓玄,殷仲堪没有听从。等到在寻阳结盟时,殷仲堪凭借桓玄的声望和门第,推举他为盟主,桓玄从此更加傲慢自大。杨佺期性格骄横强悍,桓玄却常常把他当作出身低微的人对待,压制他的气焰。杨佺期对此怨恨不已,暗中劝说殷仲堪,认为桓玄终究会成为祸患,请求在结盟的祭坛上袭击桓玄。殷仲堪忌惮杨佺期兄弟勇猛健壮,担心杀死桓玄后,无法控制杨佺期,就极力阻止了他。之后,几人各自返回自己的镇守之地。桓玄也知道杨佺期的谋划,暗中有除掉杨佺期的打算,于是率军驻扎在夏口(今湖北武汉附近),征召始安太守、济阴人卞范之担任长史,把他当作主要谋士。当时,朝廷的诏书中唯独没有赦免庾楷,桓玄就任命庾楷为武昌太守。
起初,郗恢为朝廷抵抗西边(殷仲堪、桓玄)的军队,桓玄还没得到江州时,想夺取郗恢的雍州,改任郗恢为广州刺史。郗恢听说后,十分害怕,向手下人询问对策,众人都说:“如果是杨佺期来接替您,我们谁不会尽力抵抗;但要是桓玄来,恐怕很难和他对抗。”不久后,郗恢听说接替自己的是杨佺期,就和闾丘羡谋划起兵抵抗。杨佺期得知后,故意宣称桓玄要率军进入沔水(汉江),让自己担任前锋。郗恢的部众相信了这话,听到消息就四散溃逃,郗恢只好请求投降。杨佺期进入雍州府衙,斩杀闾丘羡,放郗恢返回京城;郗恢走到杨口(今湖北潜江附近)时,殷仲堪暗中派人杀死了他和他的四个儿子,对外谎称是被蛮族部落杀死的。
西秦乞伏益州和吐谷浑王视罴在度周川(今甘肃岷县附近)交战,视罴大败,逃到白兰山(今青海玉树附近)据守,派儿子宕岂到西秦做人质,请求和解。西秦王乞伏乾归把宗室女子嫁给宕岂,同意了和解。
后凉建武将军李鸾率领兴城(今青海民和附近)军民,向秃发乌孤投降。
十一月,东晋朝廷任命琅邪王司马德文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古代高级官职,享受与三公同等的待遇),任命征虏将军司马元显为中领军,任命领军将军王雅为尚书左仆射。
辛亥日,魏王拓跋珪命令尚书吏部郎邓渊制定官制,协调音律;命令仪曹郎、清河人董谧制定礼仪;命令三公郎王德制定法令;命令太史令晁崇观测天象;由吏部尚书崔宏总领各项事务,进行裁定,作为永久的制度。邓渊是邓羌的孙子。
杨轨、王乞基率领几千户人家,主动归附西平王秃发乌孤。
十二月,己丑日,魏王拓跋珪正式即位为皇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兴。他命令朝廷内外官员百姓都束起头发,戴上帽子(改变过去的鲜卑习俗);追尊远祖拓跋毛以下二十七代祖先都为皇帝;追谥六世祖拓跋力微为神元皇帝,庙号始祖;追谥祖父拓跋什翼犍为昭成皇帝,庙号高祖;追谥父亲拓跋寔为献神明皇帝。
魏国过去的习俗是:初夏时节祭祀上天和东庙,仲夏时节率领部众到阴山祈求消除霜灾,初秋时节在西郊祭祀上天。到这时,拓跋珪开始依照古代制度,确定祭祀天地、宗庙以及朝会宴饮的礼仪音乐,但只有初夏祭祀上天是他亲自举行,其余的祭祀大多由有关部门代为执行。他还采纳崔宏的建议,自称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称王(古代王朝更替的“五德终始说”)。
拓跋珪迁徙六个州、二十二个郡的地方长官和豪杰之士两千户到代都(今山西大同);划定疆域:东边到代郡,西边到善无(今山西右玉附近),南边到阴馆(今山西代县附近),北边到参合(今内蒙古凉城附近),这一区域都作为都城周围的畿内之地;畿外的四方(东、南、西、北)和四维(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设置八部师,负责监督当地事务。
己亥日,后燕幽州刺史慕容豪、尚书左仆射张通、昌黎尹张顺,因谋反罪被处死。
起初,琅邪人孙泰在钱塘人杜子恭那里学习妖术,士人百姓大多信奉他。王珣厌恶孙泰,就把他流放到广州。王雅向晋孝武帝推荐孙泰,说他懂得养生之道,孝武帝把孙泰召回京城,孙泰逐步升迁,最终担任新安太守。孙泰知道东晋的国运将要终结,借着王恭叛乱的机会,以讨伐王恭为名,收拢士兵,聚集了巨额财物,三吴地区(今江苏、浙江、安徽一带)很多人都追随他。
有见识的人都担心孙泰会发动叛乱,但因为中领军司马元显和他关系要好,没人敢揭发。会稽内史谢輶发现了孙泰的谋反计划,己酉日,会稽王司马道子让司马元显引诱孙泰前来,将他斩杀,还处死了他的六个儿子。孙泰哥哥的儿子孙恩逃到海上,愚昧的百姓还认为孙泰是像蝉蜕壳一样脱胎不死,纷纷到海上资助孙恩。孙恩于是聚集逃亡的人,得到一百多人,谋划为孙泰复仇。
西平王秃发乌孤改称武威王。
这一年,杨盛派遣使者归附魏,魏任命杨盛为仇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