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112章 淮南一叛与孙权临终托孤

第112章 淮南一叛与孙权临终托孤(2 / 2)

六月,魏国赐死了楚王曹彪。并把所有王公都召来安置在邺城,让有关部门监视他们,不许他们和外人交往。

秋季,七月壬戌日,皇后甄氏去世。

辛未日,魏国任命司马孚为太尉。

八月戊寅日,舞阳宣文侯司马懿去世。诏书任命他的儿子卫将军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起初,南匈奴自称他们的祖先本是汉室的外甥,于是冒姓刘氏。太祖曹操把单于呼厨泉留在邺城,并把他的部众分为五部,居住在并州境内。左贤王刘豹,是单于于扶罗的儿子,担任左部帅,部族势力最强。城阳太守邓艾上书说:“单于留在朝廷内地,羌夷各族失去统领,聚合离散都没有主子。如今单于的尊贵日益疏远,而外地部族的威势日益加重,对胡虏不可不深入防备。听说刘豹部落有反叛的胡人,可借反叛之机把他们分割成两个国家,以分散他们的势力。去卑在前朝功勋显着而他的儿子却没有继承家业,应当给去卑的儿子加封显要的封号,让他居住在雁门。分离国家,削弱敌寇,追记旧日的功勋,这是治理边疆的长久之计。”又陈述“羌胡与百姓同居一处的,应当逐渐把他们迁出去,让他们居住在百姓之外,以推崇廉耻教化,堵塞奸邪之路。”司马师都采纳了。

吴国立节中郎将陆抗驻守柴桑,到建业治病。病好后,将要返回时,吴王流着泪与他告别,说:“我从前听信谗言,与你父亲陆逊的君臣大义不够深厚,因此辜负了你;前后所问的事情,全部烧毁消灭,不要让人看见。”

这时,吴王很是明白太子孙和是无罪的,冬季十一月,吴王祭祀南郊回来,得了中风病,就想召孙和回来;全公主以及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坚决劝阻,这才作罢。吴王因太子孙亮年幼,商议托付后事,孙峻推荐大将军诸葛恪可以托付大事。吴王嫌诸葛恪刚愎自用,孙峻说:“当今朝臣的才能,没有能比得上诸葛恪的。”于是从武昌召诸葛恪回建业。诸葛恪将要出发时,上大将军吕岱告诫他说:“世上正多灾难,你每件事一定要十思。”诸葛恪说:“从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再思就可以了。’如今您让我十思,这是明白我的不足啊!”吕岱无言以对,当时人都认为诸葛恪失言。

对此,虞喜评论说:把天下托付给人,是最重大的事;以大臣身份行使君主的权威,是最困难的事。兼有这两点而掌管各种事务,能胜任的人很少。吕侯是国家的元老,志向气度深远,才用十思来告诫他,却被认为是显示自己不足而遭到拒绝;这是诸葛恪的疏漏,机敏和精神不能兼备啊!如果顺着十思的意思,广泛咨询当世的事务,听到好的建议比雷声还快地采纳,接受劝谏比刮风还快地行动,怎么会在殿堂上掉脑袋,死在凶恶小人的刀下呢!世人惊叹他的才华辩才,认为他仓促之间也能表现出众,而嘲笑吕侯无言以对是浅陋,不考虑安危始终的思虑,这是喜爱春天花草的繁盛,而忘记秋天果实的甘甜啊。从前魏人讨伐蜀国,蜀人抵御,精兵严阵待发,而费祎正和来敏下棋,毫无厌倦之意。来敏认为他一定能打败敌人,说他的高明谋略已在内心确定,所以外表没有忧虑的神色。但长宁认为君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蜀国是个小国,却正面对强大的敌人,所规划的,只有防守和作战,怎么能自夸有余,安然没有忧虑呢!这是费祎性格宽和简略,不防备细微之处,最终被降人郭循所害,难道不是征兆在那里显现而灾祸在这里形成吗!从前听说长宁品评费祎,如今看到诸葛恪拒绝吕侯,两件事性质相同,都足以作为世人的借鉴啊。

诸葛恪到建业,在吴王的卧室拜见,在床下接受诏书,以大将军身份兼任太子太傅,孙弘兼任少傅;诏书命令有关部门各种事务全部统一由诸葛恪管理,只有杀人这样的大事,才需要上报。并为他制定了群官百官拜见的礼仪,各有等级次序。又任命会稽太守北海人滕胤为太常。滕胤是吴王的女婿。

十二月,魏国任命光禄勋荥阳人郑冲为司空。

蜀汉费祎返回成都,望气的人说:“都邑没有宰相的位置。”于是又北上驻守汉寿。

这一年,蜀汉尚书令吕乂去世,后主任命侍中陈祗代理尚书令。

公元252年

春季,正月癸卯日,魏国任命司马师为大将军。

这时,吴王立前太子孙和为南阳王,让他居住在长沙;仲姬的儿子孙奋为齐王,居住在武昌;王夫人的儿子孙休为琅邪王,居住在虎林。

二月,魏国立张氏为皇后,大赦天下。皇后是前凉州刺史张既的孙女、东莞太守张缉的女儿。魏国召张缉入朝,任命他为光禄大夫。

吴国人改年号为神凤,同时大赦天下。

吴国潘皇后性情刚愎凶暴,吴王病重时,她派人向孙弘询问吕后临朝称制的旧事。左右侍从不堪忍受她的虐待,就趁她昏睡时,用绳子将她勒死,谎称她突发急病而死。后来事情泄露,因此被处死的有六七人。

本月,吴王病危,赶忙召诸葛恪、孙弘、滕胤以及将军吕据、侍中孙峻进入卧室,以托付后事。夏季,四月,吴王去世。孙弘向来与诸葛恪不和,害怕被诸葛恪整治,便隐瞒吴王去世的消息,想伪造诏书诛杀诸葛恪。孙峻把这件事告诉了诸葛恪,诸葛恪请孙弘前来商议事情,在座位上就杀了他。然后才发布吴王去世的消息,追谥吴王为大皇帝。太子孙亮即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兴。闰月,吴国任命诸葛恪为太傅,滕胤为卫将军,吕岱为大司马。诸葛恪下令废除特务监视制度,停办校事官,赦免拖欠的赋税,免除关税,广施恩泽,众人没有不高兴的。诸葛恪每次出入,百姓都伸长脖子想看看他的样子。

诸葛恪不希望各位亲王居住在濒临长江的军事要地,于是把齐王孙奋迁到豫章,琅邪王孙休迁到丹杨。孙奋不肯迁徙,又多次违反法度,诸葛恪写信给孙奋说:“帝王的尊贵,与上天地位相同,因此以天下为家,以父兄为臣;仇人有善行,不能不举荐,亲戚有恶行,不能不诛杀,这是顺应天理治理万物,先国家后自身,这是圣人确立的制度,是百代不变的准则。从前汉朝刚建立时,分封了很多子弟为王,到后来势力太强,就图谋不轨,上则几乎危害国家,下则导致骨肉相残,此后引以为重大禁忌。自从光武帝以来,对亲王制定制度,只允许他们在宫内自娱自乐,不能治理百姓、干预政事,对他们与外界的交往,都有严格的禁令,于是得以保全安定,各自保住福运,这是前代得失的验证。大行皇帝借鉴古代教训警戒当今,防微杜渐,为千年后的事情考虑,因此在病重时,分派各位亲王各自尽早前往封国,诏书情意恳切,禁令严厉,所告诫的内容,没有不涉及的。实在是想上安宗庙,下保全诸王,使百世相传,没有危害国家家族的悔恨。大王应当上思太伯顺从父亲的志向,中念河间献王、东海王刘强恭顺的节操,下以前代骄横放纵、荒淫昏乱的亲王为警戒。但听说您近来到武昌以后,多次违背诏令,不拘守制度,擅自调发将领士兵修建宫室。另外,身边侍从有犯罪过失的,应当上表奏报,公开交给有关部门处理,而您却擅自私下诛杀,事情的缘由不清楚。中书杨融,亲自接受诏令,应当恭敬严肃,您却说‘就是不听禁令,能把我怎么样!’听到这话,大小官员都很惊讶,没有不寒心的。俗语说:‘明镜是用来照形的,往事是用来知今的。’大王应当深以鲁王为戒,改变自己的行为,小心翼翼,对朝廷尽礼,这样,就没有什么要求得不到满足。如果抛弃忘记先帝的法度教诲,心怀轻慢之心,臣下宁可辜负大王,也不敢辜负先帝的遗诏;宁可被大王怨恨,又怎敢忘记尊崇君主的威严而让诏令在藩臣中不能施行呢!从前如果鲁王早点采纳忠直的言论,心怀惊惧忧虑,就会福禄无穷,怎会有灭亡的灾祸呢!良药苦口,只有病人能甘之如饴;忠言逆耳,只有通达的人能接受。如今我等诚恳进言,是想为大王消除萌芽状态的危险,以扩大福庆的根基,因此不知不觉言犹未尽,希望大王三思!”孙奋收到书信后,心中感到害怕,于是迁居南昌。

起初,吴大帝修筑东兴堤以遏制巢湖,后来入侵淮南失败,就把内部的船只都撤了,于是废弃东兴堤不再治理。冬季,十月,太傅诸葛恪在东兴集合众人,重新修筑大堤,在左右两侧连接山势,在旁边修筑两座城,各留一千人驻守,派将军全端守西城,都尉留略守东城,然后率军返回。

魏国镇东将军诸葛诞对大将军司马师说:“如今趁吴国国内空虚,让王昶逼近江陵,毋丘俭攻打武昌,以牵制吴国的上游兵力;然后挑选精兵攻打那两座城,等吴军救援到来时,可大获全胜。”当时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等人各自献上征伐吴国的计策。朝廷因三位将领的计策不同,诏令询问尚书傅嘏。傅嘏回答说:“议论的人有的想乘船直接渡江,横行江南;有的想兵分四路进军,攻打吴国的城垒;有的想大规模在边境屯田,观察时机行动;这些确实都是攻取敌人的常用计策。然而自从整治军队以来,出入已有三年,不是能进行偷袭的军队了。敌人侵扰边境,已将近六十年,君臣相保,共担吉凶祸福,又丧失了元帅,上下忧惧,假如他们在渡口要地部署船只,坚守险要城池,那么横行江南的计策,恐怕就难以奏效。如今边境的防守,与敌人相距遥远,敌人设置的巡逻哨所,又特别严密,间谍无法行动,听不到任何消息。军队没有耳目,侦察不详,却出动大军面临巨大的危险,这是希图侥幸取胜,先作战而后求胜,不是保全军队的良策。只有进军大规模屯田,才最为完善稳妥;可诏令王昶、胡遵等人选择地势险要的地方,仔细部署,同时命令三方暂时向前驻守。夺取敌人肥沃的土地,使他们退回贫瘠的土地,这是其一;军队驻扎在百姓之外,敌人劫掠不到百姓,这是其二;招抚怀柔附近的地方,投降归附的人会日益增多,这是其三;在远处设置巡逻哨所,敌人的间谍不能前来,这是其四;敌人撤退防守,巡逻哨所必定减少,屯田容易建立,这是其五;就地食用积蓄的粮食,士兵不用运输,这是其六;随时听到敌人的间隙,讨伐袭击能迅速决断,这是其七;以上七点,是军事上的紧急事务。如果不占据这些好处,就会让敌人占据有便利的资源,占据这些好处,利益就归于国家,这些不可不明察。屯兵的营垒与敌人逼近,双方在形势上就已经交锋,智勇得以施展,巧拙得以运用,策划后就知道得失之计,较量后就知道力量有余或不足,敌人的虚实,将无处可逃!以小敌大,就会劳役繁重、力量衰竭;以贫敌富,就会赋税繁重、财源匮乏。所以说:‘敌人安逸能使他们疲劳,敌人饱足能使他们饥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司马师不听。

十一月,魏国诏令王昶等人兵分三路攻打吴国。十二月,王昶攻打南郡,毋丘俭进军武昌,胡遵、诸葛诞率领七万大军攻打东兴。甲寅日,吴太傅诸葛恪率领四万士兵,日夜兼程,救援东兴。胡遵等人命令各军架浮桥渡江,在堤上列阵,分兵攻打两座城。城在高处,难以快速攻克。诸葛恪派冠军将军丁奉与吕据、留赞、唐咨为前锋,从山的西侧进军。丁奉对众将说:“如今各军行进缓慢,如果敌人占据有利地形,就难以与他们争锋,我请求快速前进。”于是让各军避开道路,丁奉亲自率领部下三千人径直前进。当时刮北风,丁奉扬帆两天就到达东关,于是占据徐塘。当时天降大雪,天气十分寒冷,胡遵等人正在摆酒聚会。丁奉见魏军前锋兵力少,就对部下说:“获取封侯的奖赏,就在今日!”于是让士兵都脱下铠甲,丢掉矛戟,只戴头盔,持刀盾,赤身爬上堤岸。魏人望见之后,大笑不止,没有立即整兵迎战。待得吴兵爬上堤岸后,就击鼓呐喊,攻破魏军前锋营垒,吕据等人随后赶到。魏军惊慌溃散,争相渡浮桥,浮桥毁坏断裂,士兵纷纷跳入水中,互相践踏。前部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等人都战死,死亡的士兵有数万。韩综是从前吴国的叛将,多次危害吴国,吴大帝常常切齿痛恨他,诸葛恪下令把他的首级送到吴大帝庙中祭奠。此战缴获车辆、牛马、骡驴各数千,物资器械堆积如山,然后整顿军队返回。

起初,蜀汉姜维入侵西平,俘获中郎将郭循,蜀汉任命他为左将军。郭循想刺杀汉后主,却得不到亲近的机会,常常趁上寿的时候,一边跪拜一边向前靠近,被左右侍从阻止,事情没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