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丁未日,京城突然发生了地震。
到了冬天十月,司空周景被免了职,朝廷又任命太常刘茂当司空,这个刘茂是刘恺的儿子。这时候,郎中窦武(他是窦融的玄孙)的女儿被封为了贵人。有个叫田圣的宫女特别受皇帝的宠爱,皇帝就想立她当皇后。司隶校尉应奉就赶紧上书劝皇帝,他说:“皇后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当年汉成帝立赵飞燕当皇后,结果连个继承人都没有。陛下应该学学《关雎》里的德行,别犯忌讳啊!”太尉陈蕃也提出反对意见,他说田圣出身太低微,窦贵人出身好,坚决不同意立田圣。皇帝没办法,只好立了窦贵人为皇后,还提拔窦武当了特进、城门校尉,并封他为槐里侯。
十一月壬子日,黄门北寺突然失火了。
陈蕃一直为李膺、冯绲、刘佑这些人鸣不平,多次上书请求皇帝赦免他们,恢复他们的官职,言辞说得特别恳切,眼泪都留下来了,可皇帝根本不听。应奉也跟着上书说:“忠臣良将就像是国家的顶梁柱。冯绲、刘佑、李膺这些人,以前都是依法办事、诛杀奸臣的好官。陛下却听了小人的谗言,让忠臣和坏人受一样的惩罚,到现在还不赦免他们,天下人都觉得很可惜。自古以来,治理国家都要记住臣子的功劳,忘掉他们的过错。汉武帝赦免了韩安国,汉宣帝重新启用逃跑的张敞。冯绲平定蛮荆,功劳堪比尹吉甫;刘佑执法公正;李膺镇守幽、并二州,深受百姓的爱戴。现在边境地区不太平,军队的战斗力也不强,不如就赦免李膺他们,以备不时之需。”这一回,皇帝终于听进去了,赦免了李膺他们。
没过多久,李膺就重新当上了司隶校尉,专门负责监督京城和周边的官员。当时有个小黄门叫张让,他弟弟张朔在野王县当县令,这人特别坏,又残暴又贪财。他听说李膺不好惹,吓得直接跑回了京城,躲在哥哥张让家的夹墙里,以为这样就能逃过一劫。
可李膺很快就得到了消息,直接带人砸开了墙壁,把张朔给揪了出来,送到了洛阳的监狱里。一审问完,李膺没等上面发话,当场就把张朔砍了头。张让特别心疼弟弟,就跑到皇帝面前又哭又闹,说李膺目无王法。皇帝就把李膺叫来质问:“你为啥不请示就随便杀人?”
李膺则是不慌不忙地说:“孔子当年当鲁国司寇,上任第七天就杀了少正卯。我当司隶校尉都十天了,一直怕办事拖拉失职,没想到因为雷厉风行反倒获罪。我知道自己做得可能不合规矩,所以甘愿受罚,但求陛下给我五天时间,让我把京城的大坏蛋都收拾了,到时候就算把我扔到滚烫的锅里煮,我也死而无憾!”
皇帝被说得哑口无言,转头就骂张让:“这明明是你弟弟罪有应得,司隶校尉有什么错?”说完就把李膺放了。从那以后,宦官们一听到李膺的名字就被吓得双腿发软,连放假都不敢踏出皇宫半步。皇帝觉得奇怪,就问他们为啥,这些宦官就一边磕头一边哭着说:“我们怕李校尉啊!”那时候朝廷上下乱成一锅粥,各种规矩都没人遵守,只有李膺一身正气,威望高得不得了。要是哪个读书人能被李膺接见,大家就说这人“登上龙门”了,脸上觉得特别光彩。
与此同时,朝廷把东海相刘宽召回来当尚书令。刘宽是刘崎的儿子,之前在三个郡当过太守。他性格特别温和,不管遇到多着急的事儿,都不会发脾气。要是手下的官吏或者老百姓犯了错,他也不打不骂,就拿蒲草编的鞭子轻轻抽几下,意思是让他们知道羞耻。平时没事的时候,他就跟村里的老人聊聊种地的事儿,看到年轻人就讲讲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慢慢地,老百姓都被他感化了,人心都变得向善了。
公元166年。
春季正月,发生了日食。随后,朝廷就下诏命公卿、郡国推举至孝之人。太常赵典举荐的荀爽在对策中写道:“老祖宗定下规矩、制定礼仪,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婚礼。男人阳气足就该多承担责任,女人性子柔就该好好持家,用礼仪管着欲望,让阴阳调和,这样家族才能子孙满堂、长命百岁。但到了夏、商、周的末期,大家都乱搞男女关系,阳气上不去,阴气下不来,所以周公才会感叹那时候的人都活不长。《左传》里也说,削自己的脚去适应鞋子,这不是蠢吗?有人放纵欲望丢了命,真是可悲!我听说宫里有五六千宫女,还有数不清的丫鬟,她们全靠老百姓交税养着,这些人天天闲着没事干,可外头的百姓却穷得叮当响,宫里宫外阴阳不调,难怪天灾人祸不断。依我看,不如把皇帝没碰过的宫女都放出去嫁人,这才是对国家最大的好事。”皇帝听了,就封他做了郎中。
这时候,司隶和豫州闹饥荒,饿死了一半多的人,有些村子甚至全村都死绝了。
面对这种情况,朝廷就把张奂叫回来当大司农,让皇甫规去当度辽将军。皇甫规觉得自己一直在当大官,就想让贤退休,于是就三番五次的装病辞职,但皇帝都没批准。正好这时候有个朋友去世了,皇甫规就故意跑到辖区外面去吊丧,还偷偷让手下告诉并州刺史胡芳,说自己擅离职守,赶紧弹劾他。胡芳一下就看穿了他的心思,说:“皇甫规明明就是想退隐,这是故意激我呢!我得为朝廷留住人才,才不上他的当!”所以就压根没理这茬儿。
到了夏天四月,济阴、东郡、济北、平原这些地方的黄河水突然变清了。
随后,司徒许栩就被撤了职,五月的时候,朝廷就让太常胡广当了司徒。
庚午那天,皇帝跑到濯龙宫祭祀老子,祭坛上铺着花毯子,用的全是镶金的器皿,还专门搭了华盖宝座,甚至用祭天的礼乐来搞仪式。
此时的鲜卑听说张奂走了,就拉着南匈奴和乌桓一起造反了。
六月,这几伙人就分好几路冲进了边塞,把边境九个郡抢了个遍。
到了七月,鲜卑又联合东羌部落结盟,上郡的沈氐、安定的先零等羌人部落也跟着捣乱,一起攻打武威、张掖,边境的老百姓可遭了大罪。没办法,朝廷只好又把张奂任命为护匈奴中郎将,给他九卿的待遇,让他统领幽州、并州、凉州的军队,还有度辽、乌桓两大军营,顺便考察刺史和地方大官们的能力。
桓帝还是蠡吾侯的时候,就跟着甘陵人周福学习。等他当上皇帝后,就提拔周福做了尚书。当时甘陵同郡的河南尹房植在朝廷里很有名望,于是老乡们就编了个顺口溜:“天下规矩看房伯武(房植的字),靠当老师升官的是周仲进(周福的字)。”这两家的门客成天互相嘲讽、猜疑,慢慢地各自拉帮结派,矛盾越来越深。从这以后,甘陵就分成了南北两派,党争的事儿也就这么开始了。
汝南太守宗资重用范滂当功曹,南阳太守成瑨信任岑晊做同样的职位,他们都放手让这俩人整治官府的风气,表扬好人、惩罚坏人。范滂这人特别刚直,眼里容不得沙子。他外甥李颂人品很差,中常侍唐衡找宗资说情,想给李颂安排个官职。宗资同意了,但范滂直接把任命书给扣下了,拒不办理。宗资被气得不行,就拿鞭子抽打文书小吏朱零撒气,朱零却硬气地说:“范滂做事公正,我今天宁愿被打死,也不能坏了他的规矩!”宗资这才没办法作罢。不过这么一来,郡里有不少小官吏都恨透了范滂。当时两郡还流传着歌谣:“汝南太守其实是范孟博(范滂的字),南阳宗资只会在文书上签字画押;南阳太守是岑公孝(岑晊的字),弘农成瑨就是坐着摆样子。”
此时的太学有三万多学生,郭泰和贾彪是里头的“带头大哥”,他们和李膺、陈蕃、王畅这些人互相夸奖、推崇。太学生们都说:“天下楷模是李元礼(李膺的字),不怕强权的是陈仲举(陈蕃的字),天下杰出人才是王叔茂(王畅的字)。”这风气一传开,朝廷上下都跟着学,大家都热衷于评论人物,从公卿大臣到小官,没一个不害怕被他们批评的,甚至有人着急去拜访他们,鞋子穿反了都不知道。
宛县有个富商叫张泛,他和后宫沾亲带故的,还会做精巧的玩意儿,就经常贿赂宦官,靠着这些关系做了大官,平日里仗势欺人。岑晊和贼曹史张牧劝成瑨把张泛抓起来。后来虽然遇到了大赦,但成瑨还是把张泛给杀了,还连带抓了他的宗族和门客,一共杀了二百多人,杀完才上奏朝廷。还有小黄门赵津,在晋阳县贪婪残暴,成了当地的一大祸害,太原太守刘瓆就派王允把他抓来杀了,也是在大赦之后。这下可惹恼了宦官,中常侍侯览就让张泛的妻子上书喊冤,宦官们就趁机诬陷成瑨和刘瓆。桓帝一听就火了,马上就命人把两人抓进了大牢,
山阳太守翟超任命张俭当东部督邮。侯览老家在防东县,他在当地欺压百姓,母亲去世回家办丧事时,还大建豪华的坟墓。张俭就上书弹劾侯览的罪行,结果奏章被侯览半路截胡,根本没送到皇帝那儿。张俭一怒之下,就带人拆了侯览母亲的坟,还抄了他的家,重新写奏章汇报,但还是没得到皇帝的回应。
徐璜哥哥的儿子徐宣在当下邳县令时,干的坏事更离谱。他看上了前汝南太守李暠的女儿,求娶不成,居然带着手下冲进李暠家,把人家女儿抢了回来,还当靶子一样射死了。东海相黄浮听说后,就把徐宣全家老小都抓起来审问。手下人劝他别这么干,黄浮却说:“徐宣就是国贼,今天杀了他,就算明天我被处死,也死得值!”他直接判了徐宣死罪,还把尸体拉到街上示众。宦官又跑去跟桓帝告状,桓帝又发火了,就把翟超和黄浮都判了髡钳之刑,最后送到右校营去做苦役了。
成瑨、刘瓆、翟超、黄浮这些官员因为惩办坏蛋,反被桓帝治罪。太尉陈蕃和司空刘茂就一起劝桓帝赦免他们,结果桓帝当场就黑脸了。负责监察的部门一看皇帝不高兴了,马上就上奏弹劾陈蕃和刘茂,刘茂被吓得不敢再吭声了,可陈蕃这个铁头娃,硬气的很,就是不服软,最后单独给桓帝写了封长长的奏折。
陈蕃在奏折里说:“现在外面有敌人侵犯,这就像手脚生病一样,比较好治;但朝廷内部却出现了腐败混乱的现象,这才是最要命的心病!我每天愁得睡不着、吃不下,就怕陛下您亲近小人、疏远忠臣,到时候内忧外患一起爆发,国家可就危险了!您从一个列侯突然当上皇帝,普通百姓家有点家业,子孙丢了都觉得丢人,更何况您继承的是整个天下,怎么能这么不上心呢?就算您不为自己考虑,也该想想先帝打江山多不容易啊!
以前梁冀他们五兄弟把持朝政,把国家害得乌烟瘴气的,后来陛下顺应天意把他们除掉,天下人都盼着能过上太平日子。可现在倒好,您身边的近臣又开始结党营私!像小黄门赵津、大商人张泛这些人,又贪婪又残暴,就知道讨好陛下您身边的人。刘瓆、成瑨把这些坏蛋给杀了,虽然是在大赦之后,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为了除害,陛下何必抓着不放呢?您被小人忽悠得大发雷霆,对忠臣重罚,这也太过分了!
还有翟超、黄浮,他俩一心为公、嫉恶如仇,翟超抄了恶霸侯览的家,黄浮杀了恶官徐宣,结果反被治罪,到现在也没得到赦免。侯览在地方上横行霸道,抄他的家都是便宜他了;徐宣坏事做尽,死了都活该!以前丞相申屠嘉敢斥责汉文帝的宠臣邓通,洛阳令董宣敢不给公主面子,汉文帝还帮邓通求情,光武帝反而重赏董宣,从没听说因为他们做事果断就被杀头的。现在陛下身边的小人,因为同伙被惩办就怀恨在心,编造罪名陷害忠臣。我这话一说,他们肯定又要哭哭啼啼来告状了。
陛下您得赶紧断了近臣干政的路子,重用尚书台的贤能官员,把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提拔上来,赶走奸邪小人。只有这样,老天爷才会保佑咱们,国家才能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可惜桓帝根本听不进去。从这以后,宦官们就对陈蕃恨得牙痒痒,每次陈蕃上奏推荐人才或者讨论国事,他们就假传皇帝旨意把奏折驳回去,陈蕃手下的官员也跟着受牵连被治罪。不过因为陈蕃名气太大、威望太高,这些宦官才没敢直接害他。
平原地区有个叫襄楷的人,跑到皇宫给皇帝上书,说了一堆掏心窝子的话,他说:
“皇上啊,老天爷虽然不会开口说话,但它会用天上的星星变化来提醒咱们。我最近夜观天象,发现太微星附近,象征惩罚的金星和火星亮得吓人,按老祖宗的占卜说法,这是对天子不利的凶兆;更要命的是,这两颗星还跑到房宿和心宿的位置,预示着皇室可能后继无人。再看这几年的灾象,前年冬天冷得离谱,鸟兽冻死、鱼鳖都被冻坏了,城墙边的竹子和柏树叶子都枯黄掉落了。我老师说过,‘竹子和柏树枯萎,不出两年,天子必有灾祸’。而且从今年春夏开始,又是下冰雹,又是暴雨雷电的,这都是因为
您再看看太原太守刘瓆、南阳太守成瑨,他们一心想铲除奸邪小人,杀的全是老百姓恨得牙痒痒的坏蛋。可陛下您偏听宦官的坏话,把他们抓起来严刑审讯。三公都出面给他们求情了,您不仅不听,还把三公狠狠骂了一顿。这样下去,以后谁还敢给朝廷提建议?我听说杀无辜的人、害贤良的臣子,灾祸会连累三代人。自从陛下登基以来,动不动就杀人,梁冀、寇荣、孙寿、邓万世这些家族都被灭了,受牵连的人数都数不清。李云上书说真话,本是明君不该忌讳的事;杜众以死进谏,就盼着能唤醒朝廷,结果他们不但没被赦免,反而被杀了,天下人都觉得他们死得冤!自从汉朝建立以来,从来没见过像现在这样,拒绝谏言、杀害贤才,刑罚还这么重的事情!
以前周文王只有一个妻子,却生了十个儿子;现在陛下宫里有宫女好几千,却没听说几个皇子出生。您应该修养德行、减轻刑罚,这样才能多子多福。我还研究了历史,从春秋到现在,黄河从来没清过。黄河在古代象征诸侯的势力,水清属阳,水浊属阴,黄河该浊的时候却变清,说明本该处于下位的诸侯,有了称帝的野心。京房的《易传》里说‘黄河水清,天下太平’,可现在天上异象不断,地上灾祸频发,百姓还在闹瘟疫,偏偏黄河变清了,这就像春秋时麒麟不该出现却出现了,孔子都把它当成不祥之兆记下来。皇上要是愿意,我还能跟您细细说说这些道理。”
可惜这封言辞恳切的奏章递上去后,桓帝根本没当回事,理都没理。
十多天后,襄楷又给桓帝写了封信,这次直接开怼,信里说:“商纣王好色,妲己就冒出来祸国;叶公嘴上说爱龙,真龙来了又吓得够呛。现在那些宦官都是受过宫刑的人,陛下却宠他们宠得没边儿,到现在皇子都没几个,这不就是报应吗?听说宫里还建了黄老和佛教的寺庙,这些教义讲究清心寡欲、不杀生,可陛下您天天吃喝玩乐、杀人如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和尚为了修行,连在同一棵桑树下都不连续住三晚,就怕动了凡心;陛下您美女成群、山珍海味吃不完,还好意思说信奉这些教义?”
桓帝看完气得够呛,马上就把襄楷叫进皇宫,让尚书审问他。襄楷直言不讳的就直接开怼了,他说:“古代根本没有宦官,汉武帝老往后宫跑,才搞出这玩意儿!”尚书为了讨好皇帝,就立刻上奏说:“襄楷胡说八道,拿天象瞎编,欺君罔上,应该关到大牢里!”桓帝念在他说的跟天文有点关系的份上,就没杀他,但还是判了刑。从这事儿也能看出,桓帝在位时就开始痴迷佛教,这在之前的皇帝里可不多见。
这时,符节令蔡衍和议郎刘瑜想救成瑨、刘瓆,结果不仅没成功,自己还被罢了官。最终,成瑨、刘瓆死在了狱中,他俩平时为人正直又有学问,大家都觉得可惜。岑晊、张牧选择逃跑保命,岑晊找贾彪帮忙时,贾彪却闭门不纳,别人骂他冷血,可他却说:“岑晊自己得罪皇帝惹的祸,我救他就是连累别人,我可不能这么干!”大伙一听,反而觉得他分得清是非。
贾彪当新息县长时,发现好多人穷得养不起孩子就直接扔掉。于是他就下了一道狠命令:弃养孩子跟杀人同罪!有一回,城南有盗贼抢劫,城北有妇人杀亲生孩子,贾彪直接去城北先办妇人的案子,说:“盗贼抢劫是常事,但母子相残才是天理难容的事情!”城南的盗贼听说后,都吓得自首了。几年下来,百姓生了孩子都说是“贾父让我们生的”,因此好多娃都姓贾。
河内人张成会算命,算出朝廷要大赦,居然教儿子去杀人。司隶校尉李膺就把他们抓了,结果真赶上了大赦,张成父子就被放了。李膺气不过,就找机会把张成给杀了。张成平时跟宦官关系好,桓帝也信他的占卜。宦官们就趁机让张成的弟子牢修诬告李膺:“说他养了一堆太学生和地方青年,结党营私,天天骂朝廷!”
桓帝听到这话,显得非常生气,就下令全国抓“党人”。太尉陈蕃拒绝签字抓人,他说:“这些人都是天下公认的忠臣,就算有罪也该赦免,咋能随便抓人?”桓帝就更火了,直接就把李膺等人关进了黄门北寺狱,这事还牵连了杜密、陈翔、陈寔、范滂等二百多人。陈寔主动入狱说:“我不进去,大家就没主心骨了。”范滂在狱中拒绝祭祀皋陶,他说:“我要是无罪,皋陶就会帮我;若是有罪,就算拜他也没用!”陈蕃再次上书劝谏,这次被桓帝找了个借口,把他给罢官了。
度辽将军皇甫规觉得自己没被算进“党人”名单里,就很没面子,于是主动上书说:“我举荐过张奂,这算结党;以前有人为我求情,这也算跟党人有牵连,我该一起受罚!”朝廷根本懒得理他,就没追究。
九月,周景当上了太尉,司空刘茂被免职。
十二月,宣酆做了司空。窦武被任命为城门校尉,他为人清廉,从不收贿赂,还把宫里的赏赐都分给了太学生和穷人,因此他的口碑特别好。
边疆这边,张奂一到,匈奴和乌桓二十万人立马就投降了。最后,张奂只杀了首恶,其他人都采取了安抚的政策。只有鲜卑不肯服软,跑出去继续捣乱。朝廷想封鲜卑首领檀石槐为王、跟他和亲,檀石槐不但拒绝了,还抢得更凶了。他把地盘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块,三部各设一个老大,专门跟汉朝对着干。
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让我们得以在审视历史的过程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感悟王朝的兴衰,探寻社会发展与人性本质的深层奥秘。总结了六条哲理,具体如下:
1.与人为善,广结善缘。
郭泰善于识别人才,奖掖后进,帮助茅容、孟敏等出身低微者成就了好名声,也为自己赢得了威望。这说明在生活中只有真诚的帮助他人,为自己积累人脉,才能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 审时度势,灵活应变。
度尚在面对士兵因战利品丧失斗志的困境时,通过焚烧军营激发其斗志,最后成功平定了叛乱。这告诉我们,处理问题不能墨守成规,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 谦逊低调,勿贪虚名。
黄允因贪图权贵赏识而休妻,最终身败名裂。这警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追求真实的品德与才能,而非虚荣的名声,切不可因为一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底线,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4. 谨言慎行,避免结怨。
寇荣因为性格高洁遭到权贵的嫉恨,被诬陷后虽然极力申诉,仍然难逃厄运。这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因为得罪他人让自己陷入麻烦当中。有时候你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会给他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同样的,你一句话也能温暖他人的内心。
5. 勇于担当,以身作则。
陈球在零陵被叛军围困时,拒绝送走家属,坚守城池,鼓舞士气。这体现出面对困境时,要有勇于担当、以身作则的态度,这样才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
6. 坚守原则,保持清醒。
李膺不惧权贵,坚决惩治恶吏张朔,即便面对皇帝质问他也据理力争,最终威慑宵小。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坚守道德与法律底线,面对权势诱惑或威胁时,不随波逐流,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