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74章 长乐帘收亲万机,疏勒烽急警西陲

第74章 长乐帘收亲万机,疏勒烽急警西陲(1 / 2)

公元122年春天三月,朝廷改了年号,同时宣布大赦天下。随后,护羌校尉马贤就追着麻奴打,一直追到了湟中,终于把麻奴给打败了,麻奴带领的羌族部落只好四处逃散。

到了夏天四月,京城和二十一个郡国下起了冰雹,河西地区的冰雹竟然有斗那么大。

幽州刺史冯焕和玄菟太守姚光经常揭发一些坏人坏事,结果被仇人记恨上了。他们的仇人就伪造了诏书,指责冯焕和姚光,还赐给他们一种专门用来行刑的欧刀,命令辽东都尉庞奋赶紧去执行刑罚。庞奋到那儿就把姚光杀了,还逮捕了冯焕。冯焕以为自己真犯了错,就想自杀,他儿子冯绲觉得此事不对劲,就跟他说:“您在州里当官,一直都在努力的打击坏人,其中也没犯什么错,这肯定是有人使坏伪造诏书想害您。咱先给朝廷上书说明情况,就算真有罪再受罚也不迟。”冯焕听了儿子的话,就上书辩解,后来果然发现诏书是假的。最后庞奋被召回,按法律受到了惩罚。

癸巳日这天,司空陈褒被罢了官。五月庚戌日这天,宗正、彭城人刘授被任命为新的司空。

己巳日这天,河间孝王的儿子刘德被封为安平王,让他继承乐成靖王的香火。

六月,很多郡国都闹起了蝗灾,老百姓又要遭殃了。

秋天七月,京城和十三个郡国发生了地震。随后,高句骊王遂成就把之前抢去的汉人都放了回来,还向玄菟郡投降。高句骊王一投降,濊貊也跟着归顺了,这下东部边境地区就暂时获得了太平日子。此时,虔人羌和上郡的胡人又起兵造反了,不过他们很快就被度辽将军耿夔给打败了。

八月,阳陵园寝突然着了大火。

九月甲戌日这天,二十七个郡国又发生了地震。此时的鲜卑人越来越嚣张,因为他们有好几万的骑兵,仗着自己兵种上的优势,还杀了不少汉朝的郡守。到了冬天十月,鲜卑人又来侵犯雁门、定襄地区。十一月的时候,又打到太原去了。

此时的烧当羌的首领麻奴因为没吃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就带着手下人向汉阳太守耿种投降了 。

这一年,京师以及二十七个郡国发生了水灾。

此时的汉安帝老是派黄门常侍还有中使伯荣,一趟趟地往返于甘陵。尚书仆射陈忠看到这种情况,就给汉安帝上书说:“现在老天爷好像对我们不太满意,各种灾祸、异常现象接连不断。青州、冀州地区暴雨成灾;徐州、岱州地区海水倒灌上岸;兖州、豫州地区又闹起了严重的蝗灾;荆州、扬州地区连年粮食收成不好;并州、凉州地区的羌人、戎人还起兵叛乱。再加上老百姓手头紧,国家的钱袋子也空了。陛下因为没办法就亲自去孝德皇的陵园宗庙祭拜,还经常派中使到甘陵去表达陛下的敬意,路上使者的车马接连不断,这确实是把孝道做到位了。

可我听说,这些使者每到一个地方,威风大得很,还把当地郡县搅得鸡犬不宁。那些王侯和俸禄两千石的官员,甚至都跑到伯荣的马车跟前单独下拜。为了接待使者,地方上的官员就征调老百姓修路,整修驿站,准备各种物资,没完没了地征发徭役。老的小的都得跟着干活,有时候一下子就得征调上万人。大家还得给使者的随从送成百匹布来行贿,老百姓累得都是唉声叹气的,心里别提有多窝火了。河间王靠着自己是皇帝叔父的身份,清河王有着守陵庙的尊贵地位,还有那些受封的大臣,都在伯荣的马车前弯腰行礼。要是陛下不追究这些事,大家就会觉得这是陛下默许的。现在伯荣的威风比陛下还大,陛下的权力都落到了这些宫中女使手里,现在水灾频发,恐怕就是因为这个。以前韩嫣跟着皇帝坐车出行,奉命出去巡视,江都王误向他拜了一次,最后韩嫣就被处死了。我希望陛下能够重振皇帝的威严,把大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别再让这些女使掺和朝政了。陛下要仔细查查身边的人,看看有没有像石显那样泄露机密的奸臣?尚书省负责进言的官员里,有没有像赵昌那样诬陷好人的狡诈之徒?公卿大臣里,有没有像朱博那样阿谀奉承、拉帮结派的人?皇帝的外戚和亲近大臣中,有没有像王凤那样谋害忠良的阴谋家?要是国家大事都由陛下一人决断,朝廷事务都由陛下做主,么连绵大雨和洪水肯定会停止,各地的灾害怪异现象也不会造成太大危害了。”但陈忠把奏疏交上去后,皇帝根本没当回事。

那时候,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府的权力越来越小,朝廷里重要的事务都交给尚书省处理。而且每次一出现灾害怪异现象,三公就常常被追究责任、罢官免职。陈忠又给皇帝上书说:“按照汉朝原来的制度,丞相提出的请求,皇帝没有不答应的。可现在的三公,空有职位名称,却没什么实际权力。官员选拔、惩罚奖赏这些事,全是尚书省说了算,尚书省的权力比三公大多了,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为此,我一直忧心忡忡的。最近因为发生地震,司空陈褒被免职,现在灾害又出现了,三公估计又要被问责。以前汉成帝的时候,因为妖星出现在心宿,就把过错归到丞相头上,结果最后也没得到上天的庇佑,反而违背了宋景公的诚心。所以说,臣子的是非对错,后世自有公论。再说了,尚书省处理事情,很多都违反了老规矩,给人定罪也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还总把诋毁人放在前头,他们说话刻薄,这完全不符合朝廷的规章制度。陛下应该追究这些事的本质,别听之任之,对上要符合国家的典章制度,对下要防止有人滥用权力作威作福。要用规矩来规范办事,用公正的标准来衡量事情的轻重,这才是国家该有的制度,是能够流传万代的好办法啊!”

汝南太守山阳人王龚,他治理政务喜欢采取温和的手段,还特别喜欢有才学的人,很爱护读书人。他让袁阆做了功曹,还推荐了郡里的黄宪、陈蕃这些有才能的人。黄宪不想出来当官,而陈蕃最后接受了任命。袁阆没有故意去做出特立独行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操守,但凭借自己高尚的品德在当时也很有名气;陈蕃性格清高,志向远大,不过不管是哪种人,王龚都对他们以礼相待,所以读书人都很信服他。

黄宪家里很穷,他父亲是个给牛看病的医生。颍川的荀淑到慎阳去的时候,在旅店碰到了黄宪,那会儿黄宪才14岁。荀淑一见到黄宪,就特别吃惊,又跟他聊了几句后,就舍不得走了,最后还对黄宪说:“你简直能当我的老师!”后来荀淑去拜访袁阆,连客套话都没说,直接就问:“你们郡里有个像颜回那样厉害的人,你知道不?”袁阆马上回答说:“你说的是黄叔度(黄宪)吧?”当时,同郡有个叫戴良的人,特别自负傲慢,可每次见到黄宪,就变得恭恭敬敬的,回到家后却又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他母亲问他:“你又去见那个牛医的儿子了?”戴良说:“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可一见到黄叔度,就发现他深不可测,感觉他好像在前面引导我,可一转眼又不见了,我实在摸不透他。”陈蕃和同郡的周举经常互相说:“要是有段时间没见黄宪,心里那些俗气的想法就又冒出来了。”太原的郭泰年轻的时候到汝南游玩,他先去拜访袁阆,结果待了一会儿没过夜就走了;然后就去拜访黄宪,却在那儿待了好几天才回来。有人问他为啥这样,郭泰就说:“袁阆的才学,就像一眼泉水,虽然清亮,但很容易就见底了;黄叔度却像千顷大湖一样,又深又广,水清澈的时候不显得特别清,浑浊的时候也不显得特别浊,根本没法估摸他的深浅。”

黄宪曾经被推举为孝廉,还被官府征召去做官。朋友都劝他去,他也没拒绝,可到了京城没多久就回来了,最后也没正式当上什么官,48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对此,范晔就评价说:黄宪说过的话、想过的道理,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只要是见过他的读书人,没有不佩服他思想的深邃,还能让自己摒弃那些俗气的念头。他好像生来就用道义完善了自己的品性,但又没办法用具体的某种品德来准确地形容他!我的曾祖父穆侯(范晔曾祖父范汪)说:“黄宪为人处事从容自然,思想像‘道’一样高深,没人能衡量他的深浅,也无法评判他是清是浊。要是他能在孔子门下学习,说不定都快达到圣人的境界了!”

公元123年春季正月,旄牛夷(西南少数民族)又反叛了。不过,他们很快就被益州刺史张乔给击败了。

夏季四月,皇帝封乳母王圣为野王君。

此时的北匈奴又拉着车师国一起侵犯河西地区,朝廷里有人提议干脆把玉门关和阳关关了,这样匈奴就进不来了。敦煌太守张珰就给朝廷上书说:“我在京城的时候,也觉得可以放弃西域,但到了这边实地一看,才明白要是放弃西域,河西地区根本保不住。我有三个应对西域的办法:北匈奴的呼衍王经常在蒲类海和秦海一带活动,控制着西域,还和匈奴一起抢劫。现在可以调集酒泉属国的两千多士兵到昆仑塞,命他们先去攻打呼衍王,把他的根基给端了,再让鄯善国派出五千士兵去吓唬车师后部,这是最好的办法。要是不能出兵,那就设个军司马,让他带着五百士兵驻扎在柳中,再让河西四郡为他提供耕牛和粮食,这是中等的办法。要是连这也做不到,那就只能放弃交河城,再把鄯善等国的百姓都迁到关内,这就是最下策。”

朝廷收到张珰的奏章后,就让大臣们讨论这些建议的可行性。陈忠也上书说:“西域各国归附咱们汉朝很久了,好几次派人到东边来求咱们帮忙,看得出来他们不想跟着匈奴,而是向往咱们汉朝的威风和恩德。现在北匈奴已经打下了车师,肯定还会接着南下攻打鄯善。要是咱们不管西域,西域这些国家就只能投靠匈奴。匈奴要是得到了西域,那么钱也多了,实力也强了,接着就会去拉拢南羌,要是他们再跟南羌勾结起来,那河西四郡可就危险了。河西一旦出事,咱们就得花大价钱、大精力去救援。现在有些人只嫌西域太远,怕救援费钱费力,却忘了当年汉武帝费了多大劲才拿下西域。现在敦煌孤立无援,大老远的派人跑来求救,咱们要是不帮,对内那就没法安抚手下的官员和百姓,对外也镇不住那些外族,这简直是在削弱自己,白送土地给匈奴。我觉得应该在敦煌设立校尉,再按以前的规矩给河西四郡多派点兵,这样才能稳住西域各国的局势。”皇帝觉得陈忠说得对,就任命班勇当西域长史,让他带五百士兵驻扎在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