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32章 巫蛊余波黯未央,霍光受诏启明堂

第32章 巫蛊余波黯未央,霍光受诏启明堂(1 / 2)

此时的匈奴单于听说朝廷派出了三路大军前来攻打匈奴,就赶忙下令将辎重全部向北挪到了郅居水这个地方;左贤王则驱使着匈奴百姓渡过了余吾水,一直走了六七百里才停下,最终居住在了兜衔山;而单于自己率领着匈奴最精锐的士兵渡过了姑且水,以此来躲避汉军。等到商丘成率领的军队到达匈奴领地后,就派了侦察兵前去打探,竟然发现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有,无奈之下只能率军返回。看到汉军撤退了,匈奴就派了一员大将和李陵一起率领着三万骑兵前去追击汉军,匈奴的三万大军转战九日,最后到了蒲奴水,但是此战匈奴也没讨到什么便宜,就撤退了。马通率领的军队到达天山后,匈奴就派大将偃渠率领两万骑兵前去拦截汉军,偃渠看见汉军强大的兵威,没有交战就撤退了,因此马通此次出征没有取得战果。这个时候,朝廷担心车师会派兵拦截马通的军队,于是就派了开陵侯成娩率领楼兰、尉犁、危须等六国的军队包围了车师,此战毫无悬念,汉军很轻易的就俘获了车师国王和车师的百姓,随后才心满意得的回去了。贰师将军李广利这边呢?当他率军离开边塞以后,匈奴就派右大都尉和卫律率领着五千骑兵在夫羊句山峡对他进行拦截,贰师将军奋力反击,最终击败了匈奴,此时的汉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了范夫人城才停下。而匈奴面对汉军的追击,那是连一点反抗的勇气都没有,只顾着低头逃跑。?

话说回来,当李广利准备出征时,丞相刘屈氂前去为他送行,一直送到了渭桥。这时李广利对着刘屈氂说:希望您劝陛下早日立昌邑王为太子;如果昌邑王成了皇上,那您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刘屈氂想了想还是答应了。刘屈氂为什么要答应李广利的这个要求呢?那就得说说他们的关系了,昌邑王是李广利的外甥;李广利的女儿则是刘屈氂的儿子的妻子,所以他们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昌邑王做皇上。就在他们还在幻想以后的美好生活时,却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这件事情就是“丞相夫人和李广利诅咒皇上早点去见神仙,想让昌邑王为帝”,但这事就被内者令郭穰给告发了,汉武帝就派人前去查证,经过查证确认了事情属实,这就是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行呀。这事情持续发酵到了六月份,朝廷就下诏将刘屈氂装在厨车中游街示众,最后在东市执行了腰斩,他的妻子和儿子也在华阳街被斩首;李广利的妻子和儿子也被朝廷下令逮捕。李广利听说这件事情后,心里是既担忧又害怕,这时他的属官胡亚夫就劝他说:将军,如今您的家人都被朝廷逮捕了,现在如果回去,那就是死路一条,我们恐怕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了!李广利也觉得他说的没错,因此一直犹豫不决。随后他就率军深入敌境,想着杀敌立功来赎罪,于是就率领大军一路向北到了郅居水。这时的敌人已经撤退了,李广利就派护军率领两万骑兵渡过郅居水,在这遇到了匈奴左贤王和左大将率领的两万骑兵,双方打了一天,最后汉军杀死了左大将,这一战打的匈奴人死伤相当惨重。就在这时,军长史与决眭都尉煇渠侯商议说:依我看,将军怕是怀有异心,想带着将士们去立功,这恐怕会失败呀。两人就商议一起逮捕李广利。李广利在听说他俩的计划后,就斩杀了长史,随后率军返回燕然山。此时的单于知道汉军已经很疲惫了,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就亲自率领五万骑兵前去拦截李广利得军队,这次交战双方伤亡都挺惨重。到了夜里,单于就命人在汉军营前挖了一道深度好几尺得壕沟,随后就派人从汉军后面发起了猛攻,一时间汉军被打的节节败退,李广利眼看大势已去,就扔下了手中得武器投降了。而单于也知道他是汉朝得大将,随即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对他的尊宠还在卫律之上,正是因为他的投降,他的宗族才会被灭。

李广利与刘屈氂因为姻亲关系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试图通过 “拥立昌邑王为帝” 为自己谋取私利,却不惜采用 “诅咒皇帝” 这种违法犯罪的手段达成目的。合作应该建立在合法合规、价值共识的基础上,而非简单的利益交换,为了利益去触及法律的红线,必将遭受严厉的打击。?

刘屈氂作为一位行政官员,却介入储君废立这一敏感政治议题,突破了他作为臣子的权力边界,在职场中的我们需明确自身的职责边界,尤其是在涉及高层决策、人事变动等敏感领域时,避免越权表态或站队。

李广利为 “立功赎罪” 盲目率军深入敌境,忽视了士兵疲惫、后勤不足等现实问题,最终因决策失误兵败投降。在职场中,我们在面对危机时,切勿用 “冒险赌徒思维”去掩盖问题(如用新错误弥补旧错误),需冷静评估计划的可行性。李广利的短期 “救火式” 行为为自己埋下了长期的隐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优先制定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李广利因为家人被捕而担忧害怕,最终在压力下放弃了理性的判断,既未及时止损,也未权衡军事风险,最终走向了极端。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突发危机(如职场失误、利益冲突)时,情绪冲动就很容易导致决策变形,所以我们需要先平复自己的心态,避免病急乱投医的行为,应当优先确认事实的真实性、评估事情可能为我们带来的影响、然后制定备选方案,而非被情绪裹挟行动。

军长史与煇渠侯因怀疑李广利 “怀有异心” 而试图兵变,反映出团队在压力下的信任危机。管理者在困境中需要通过沟通来维系团队之间的信任,避免因为猜忌而引发内耗。

李广利作为朝廷的将领,职责本应是保家卫国,可他却将精力用于了宫廷的斗争当中,兵败投降后,不仅自身晚节不保,更导致宗族被灭。在职场中,每个岗位都有它相应的责任,滥用手中的权力或不务正业终将付出代价。

秋天,本应是收获的季节,却发生了一场蝗灾。?

本年九月份,原城父令公孙勇与客人胡倩等串通谋反,胡倩假称自己是光禄大夫,奉朝廷的诏命前来监督捕捉盗贼,淮阳太守田广明发觉了他们的阴谋,随即就派人对他们进行缉拿。眼看事情败露,公孙勇就穿着绣衣、乘坐驷马车逃到了圉这个地方,随后他就被圉的守尉魏不害等人给诛杀了。朝廷就下令封魏不害等四人为侯。?

任何行为以合规为前提,不要抱有 “侥幸破坏规则” 的幻想,权威与身份需要通过合法途径获取任何 “偷梁换柱” 都是对规则的挑衅。

魏不害作为 “守尉”因一次正确的行动改变了命运,说明普通人也能在关键时刻创造价值。而在职场中,不要轻视每一次 “坚守职责” 的机会,它可能成为你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之前的地方官吏和百姓以巫蛊之事互相告发,但经过查证,发现很多都是虚假的。这时候皇上也渐渐知道了太子只是害怕,并没有其他意图,就想着赦免他的罪过。正好遇到高寝郎田千秋上奏章为太子申冤说,他说:儿子玩弄父亲的兵器,罪行应当是接受鞭打,那天子的儿子若是误杀了人,那又该当何罪!这是臣曾经梦见过的一位白头翁教臣说的这些话。皇上于是幡然醒悟,于是下令召见田千秋,并对他说:父子之间的事,别人难以说话,唯独你能明辨是非。这是高庙中的神灵让你来教我的,你应当成为我的得力助手。随即就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并灭了江充一族,将苏文烧死在横桥上,以及在泉鸠里对太子加兵刃的人,对他们全部实行灭族。此时的皇上怜悯太子被冤枉了,于是就下令建造思子宫,还在湖边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天下人听说后皇上的这些行为后,都感到十分的悲伤。?

汉武帝 “渐知太子冤情”,前提是脱离了江充等近臣的信息垄断。现代社会信息过载,更需培养交叉验证信息、质疑权威偏差的能力。对 “一面之词”“情绪化表达” 保持怀疑,在做决策或表态前,至少收集三个以上来源的信息,避免被单一视角误导。

田千秋以 “梦中白头翁” 为托辞,将谏言包装成 “神灵启示”,既保全了汉武帝的颜面,又传递了关键信息。在职场中,我们向高层提反对意见时,需注意表达方式与情绪管理,有必要借助 “第三方权威” 增强说服力(如引用行业报告、专家观点),降低对方的防御心理。

公元前89年,春天正月,汉武帝又一次巡幸东莱,然后来到了海边,想要乘船出海去寻找神山。看到自家皇上的这一举动,大臣们也是死命的进行劝谏,遗憾的是皇上没听;恰好这时候突然刮起了大风,一时间海水汹涌而动,船只也无法航行,就这样皇上停留了十多天后,很无奈就回去了。?

二月,雍县的天空出现了无云而有三声雷响的奇异现象,随即就掉下了两块陨石,陨石黑的像墨一样。?

到了三月,皇上在距定这地方耕作。在距定返回后,又巡幸了泰山,还修整了封禅台。到了庚寅日,又在明堂祭祀天地。癸巳日,又禅石闾山,随后又会见群臣,还发表了一番演讲,他说:朕自即位以来做了很多错事,导致天下百姓受苦受难,现在感到十分后悔。从今以后,朝廷一切伤害百姓、浪费财物的事,全部停办。田千秋趁机说,如今谈论神仙的方士还有很多,但他们也没有明显的效果,臣请求将他们全部罢免遣散。皇上淡淡的说:就按大鸿胪说的办。于是朝廷就下令把那些谈论神仙的方士全部罢免了。此后皇上就常常对群臣自叹:朕以前是如此的愚惑,结果被方士欺骗了。放眼天下哪有什么仙人,都是一些妖妄之言罢了!就是控制饮食,平时吃点药,勉强可以少生病而已。?

丁巳日这天,朝廷下令任命大鸿胪田千秋担任丞相,还把他封为了富民侯。田千秋这个人没有什么才能和学术,也没有为国家建立功勋,只因一句话让皇上醒悟了,短短几个月就担任宰相,还封侯,这是自汉朝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事。但是他为人敦厚有智慧,在自己的职位上也算是称职,甚至超过了前后几位丞相。

田千秋没有显赫的才能却凭一句话获得了重用,关键就在于他能精准的把握汉武帝 “悔悟太子冤案” 的心理窗口期,以委婉的方式(借 “梦中神谕”)传递出了关键信息。我们在职场中,适时、适度的有效沟通往往比单纯的能力堆砌更具影响力,需要学会观察局势、理解上位者的需求,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田千秋为人敦厚有智慧,称职且超过前后丞相,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有机遇,还要有品德。在能力之外,“靠谱”“忠厚” 等品质是长期立足的根本。在职场中,踏实尽责、不投机取巧的人,即使起点不高,也能通过持续积累赢得信任与认可。

在这之前,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一起上奏说:轮台的东边有可以灌溉的田地达到了五千顷以上,可往那边派遣屯田卒,在哪里设置校尉三人分护,让他们多种五谷;而张掖、酒泉要派遣骑假司马为斥候,随时打探那边的情况;还要招募一些健壮敢迁徙的百姓到田所去,增加开垦灌溉的面积,在那里逐渐修筑列亭,把这些列亭向西一路连接起来,以此来威慑西域,辅助乌孙。于是,皇帝就颁布诏书,深深地陈述了过去的悔恨之情,说道:先前有关部门就奏请增加百姓的赋税,以资助稳固边疆的费用,这无疑是加重了老弱孤独之人的负担。如今,又有人请求派遣士卒前往轮台屯田。然而,轮台位于西方,距离车师有一千多里。昔日,开陵侯攻打车师时,虽然取得了胜利,还降服了车师王,但由于路途遥远且缺乏粮食供应,导致在路上死亡的人数多达数千人,更何况是更西边的地方呢!从前,朕缺乏明智,因为军候弘上书说‘匈奴将马的前后足捆绑起来放置在城下,并奔驰着宣称“秦人啊,我给你们马”’,再加上汉朝的使者长期被扣留在那边,所以朕才派遣贰师将军出征,希望借此来增加使者的威严和重要性。古代的卿、大夫在谋划事情时,都会参考蓍草和龟甲的占卜结果,如果不吉利就不会去做。以前,朕将缚马的书信展示给丞相、御史、二千石官员、诸位大夫、郎官以及文学之士等人看,甚至连郡太守、属国都尉等也都看过,他们都认为‘匈奴自己捆绑自己的马,这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啊!还有人认为这是匈奴想要显示自己的强大,是在向我们展示他们有多余的东西,而我们却缺少这些东西。公车方士、太史、治星、望气以及太卜龟蓍等官员都认为此次出征吉利,匈奴必定会被击破,而且这样的时机千载难逢。他们还说:北伐行动将会非常顺利,在鬴山一定会取得胜利,从卦象来看,各位将领中只有贰师将军最为吉利。因此,朕亲自派遣贰师将军率领军队前往鬴山,并且诏令他们不要过于深入敌境。然而,如今的实际情况却与之前的计谋和卦兆完全相反。重合侯俘获了匈奴的侦察兵,才得知“缚马”原来是匈奴用来诅咒我军的一种手段,匈奴人常常说:汉朝虽然地域辽阔,但士兵们无法忍受饥渴,一旦失去一只狼,就会惊走千只羊。以前贰师将军战败,就会导致大量军士死伤离散,这让朕心中一直悲痛不已。现在,贰师将军又请求远赴轮台屯田,想要修筑亭隧,朕认为这样做不仅会扰乱天下百姓,也并非是真正有利于百姓的举措,所以实在不忍心听从他的建议!大鸿胪等官员又商议着想招募囚徒去送还匈奴使者,并且公开悬赏封侯以报复匈奴,这种做法是春秋五霸都不会去做的。况且,匈奴得到汉朝的降者后,常常会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搜查和盘问,以获取所需要的情报,我们又怎能施行这样的计谋呢!当前最为紧要的事情,应该是严禁苛政暴行,停止擅自增加赋税,全力发展农业,恢复让百姓养马的法令,以此来弥补国家财政的不足,以确保军备不会出现匮乏的现象。各郡国的二千石官员各自上奏养马以补充边疆防御的策略,并与朝廷的计策相对照。?从此以后,朝廷不再大规模出兵,下令封田千秋为富民侯,表明朝廷要休养生息了,致力于富民养民的政策。又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这个人擅长“代田法”,他改进的耕作工具不仅简便而且灵巧,教导百姓使用的时候,能使得百姓花费更小的力气而收获更多的粮食,百姓都感到非常便利。?

汉武帝因误信 匈奴“缚马” 是吉兆的说法、大臣们的片面建议而贸然出兵,导致贰师将军战败、军士死伤惨重。所以我们不管是在国家治理、企业战略还是个人的选择上,都需要多方求证、客观分析风险,避免被表面信息或单一的意见误导,尤其要警惕 “报喜不报忧” 的信息茧房,确保决策是基于全面、真实的信息。

汉武帝在认识到轮台屯田等政策的弊端后,立即颁布了 “罪己诏” 深刻反省自己的失误,调整国策转向休养生息。这体现了纠错的勇气与智慧。现代职场或管理中,当我们发现决策失误时,应当摒弃 “面子思维”,及时止损并修正方向,而非固执己见。领导者的坦诚反思不仅能挽回损失,更能凝聚团队的信任力,推动事情的持续改进。

汉武帝晚年放弃劳民伤财的扩张政策,推行 “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通过赵过推广代田法发展农业,实现富民目标。这强调了任何时代都要以 “民生为基” 的理念。而在现代社会中,不管是国家政策的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还是个人的职业规划,都应将可持续发展与民生福祉放在首位,避免短视的功利主义,而要注重长期效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

司马光说:天下确实从不缺乏人才!汉武帝喜好开疆拓土,于是那些勇敢锐气、轻视生死的将士就充满了朝堂,让他们去开拓疆土,没有不如意的。后来他下令国家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的发展,赵过等人也开始教导百姓耕作,百姓也因此受益。同一个君主,治理国家的兴趣和喜好不同,人才的响应程度也会不同。如果汉武帝能兼具夏、商、周三王的胸怀,振兴商、周那样的治世,难道会没有像三代那样的贤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