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刘濞起兵的时候,吴国大臣田禄伯担任吴军大将军。田禄伯就给吴王建议:如今大军集结西进,若是没有其他奇策,恐怕难以成功呀。我愿率领五万人马,沿着长江、淮河而上,迅速的攻取淮南、长沙,然后进入武关,与大王会师,这就是一条奇计。但是吴王的太子劝阻道:这次父王以反叛为名出兵,这样的军队不能轻易地交给别人,否则别人也可能反叛父王,况且若是分兵行动,可能会带来其他的不利后果,只会削弱我们的力量。吴王最终没有采纳田禄伯的建议。?
吴国的少将桓将军也劝吴王说:吴军主要以步兵为主,步兵擅长在险要的地形作战,而汉军则以车骑为主,车骑擅长在平坦的地形作战。希望大王不要攻打沿途的城池,而是直接西进,迅速的占领洛阳的武库、夺取敖仓的粮草,然后凭借山河之险号令诸侯,即使不进入函谷关,那天下也可以平定。如果大王缓慢的进军,率军攻打沿途的城池,等汉军的车骑大军一到,他们驰骋于梁、楚的郊野地带,那时我们就失败了。对此吴王询问老将们的意见,老将们说:唉,这个年轻人只能冲锋陷阵,哪里懂得大战略呢!吴王最终没有采纳桓将军的计策。?
吴王亲自统率大军出征西进,但是军队都没有渡过淮河呢,吴王的宾客们就都被任命为了将、校尉、候、司马等官职,只有周丘没有被任用。周丘是下邳人,他是犯了事逃亡到了吴国,喜欢酗酒品行也不好;吴王就看不起他,所以没有任命他。周丘看到自己没有被任命官职,就来求见吴王,言辞真诚地说道:我因为能力不足,所以不能在军中为大王效力,我不敢要求带兵作战,只希望大王能给我一个汉朝的符节,我一定会对大王有所回报的。吴王于是给了他符节,周丘再得到符节后,就连夜进入下邳,下邳人听说吴国反叛了,都开始坚守城池,不放一只苍蝇进城。周丘在到达驿站后,就召见县令,县令到了后周丘就命令随从随便找个罪名斩杀县令,然后就召集自己的兄弟和当地的豪强官吏,对他们发表了演讲,吴国反叛,他们的大军即将到来,攻破下邳只需一顿饭的工夫,现在要是先投降,你们的家室还可以保全,有能力的人还可以封侯。这个消息传开后,下邳人就纷纷前来投降。周丘一夜之间就得到了三万人,然后就派人前去报告吴王,随后率军北上攻城略地,等到达阳城时,周丘的兵力已经有十多万了,轻而易举就攻破了阳城的中尉军。就在他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前方传来了吴王败逃的消息,周丘觉得自己一个人难以干成大事,于是就率军返回下邳,但很不幸,就在半路背上的毒疮发作死了,之前范增好像也是这样就死了。?
吴王刘濞在抛弃军队逃亡后,吴军就迅速的溃散了,士兵们也都投降了太尉周亚夫和梁国的军队。 吴王跑的那是嘎嘎快,很快就渡过了淮河,然后逃到丹徒,最后投靠了东越,到达时兵力只剩下一万多人,随后他试图收拢逃亡的士兵,以图东山再起。这时汉朝就派人以重金贿赂东越,东越在收到汉朝的重金贿赂后,就骗吴王出来慰劳军队,趁机就用矛刺死了吴王,然后将他的头装了起来,安排快马送到京城报告。吴王的太子刘驹逃往了闽越。吴、楚两国的反叛,历时三个月,最终被平定。平定了叛乱之后,诸将都非常的认可太尉周亚夫的谋略,但梁王却与周亚夫产生了嫌隙。?
胶西、胶东、菑川三国围攻临菑的时候,齐王派路中大夫向景帝求援。景帝在接到齐王的求援后,略微的一思考,就命令路中大夫赶快返回齐国,告诉齐王让他坚守城池,汉军已经击败了吴、楚叛军,马上就能支援你们了。路中大夫就赶忙出发,在经过了一番长途跋涉后,终于是到达了临菑,但眼前的景象却让他眼前一黑,只见的三国的军队已将临菑重重包围,那里三层外三层的根本无法进入呀。这时三国的将领就与路中大夫进行了盟誓:你回去后就说汉军已经被击败了,齐国赶快投降,否则将被屠城。路中大夫为了进城就假装答应,到了城下后,他远远地就望见了齐王,然后大声喊道:汉军已经发兵百万前来支援,吴、楚叛军已经被太尉周亚夫打败了,齐国一定要坚守,不要投降,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三国的将领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提着刀就杀了路中大夫。齐国在被刚包围的时候,曾经暗中与三国通谋,但是盟约尚未达成,路中大夫就从汉朝回来了,齐国的大臣们于是劝齐王不要投降三国。时间过去不大一会,汉将栾布、平阳侯等人率军到达了齐国,与三国军队进行了交战,最终击败了三国的军队。齐国解围后,汉朝得知齐国曾经与三国有过密谋,就准备派兵前去讨伐齐国。齐王刘将闾害怕,于是就服毒自杀了。?
西王、胶东王、菑川王各自在被打败后,觉得大势已去,就各自率军返回了封国。 胶西王光着脚、睡在草席上、喝着凉水向太后谢罪。这时胶西王的太子刘德说:如今汉军已经撤退,我看他们现在疲惫不堪,我们可以发动袭击,定能大败汉军,我愿意率领剩余的军队前去进攻他们!如果失败了,我们再逃入大海也不迟啊。胶西王无奈的说:我的士兵已经崩溃了,无法再战,还是算了吧。这时弓高侯韩颓当给胶西王写信说:我奉诏诛杀不义之人,投降的人可以赦免罪行,恢复原状,不投降的人将被消灭,大王打算怎么办?请尽快决定吧。于是胶西王就光着胳膊一步一叩头的来到汉军营前拜见弓高侯,低着头说道:我刘卬因不谨慎触犯了法律,惊扰了百姓,还劳烦将军不远万里的来到我这贫穷的小国,我甘愿接受碎尸万段的惩罚!而弓高侯也手持金鼓接见了他,并说道:大王为军事所苦,我想听听大王起兵的原因。胶西王一边叩头膝行,一边说道:晁错是天子的大臣,他变更了高皇帝的法令,开始侵夺诸侯的封地。我们认为这是不义之举,担心他会败坏汉室天下,所以七国起兵诛杀晁错。如今听说晁错已被诛杀,我们也已经撤军回国。韩颓又说:既然大王觉得晁错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为什么不向朝廷报告呢?在没有诏书和虎符的情况下,擅自发兵攻打正义的国家,这说明大王的意图不仅仅是诛杀晁错吧。于是拿出了皇帝的诏书,向胶西王宣读,然后说道:请大王自己做决定吧!胶西王凄然的一笑说:我刘卬等人死有余辜!于是就拔剑自杀,太后和太子也都自杀赎罪了。最后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都被朝廷下令处死。?
郦寄率军到达赵国后,赵王刘遂看到郦寄来势汹汹,就率军退守邯郸城。随后郦寄就派兵攻打邯郸,但是打了七个月都没能打下来。这时匈奴听说吴、楚兵败,也不肯进入汉朝边境,只是在暗中观察。栾布在平定了齐国叛乱后后,就率军与郦寄会合,然后引水灌城。在邯郸城墙崩塌后,赵王刘遂看到形势已经不利于自己了,最终还是拔剑自杀。?
景帝认为齐国最初是忠于朝廷的,只是被胁迫才参与了谋反,并非其本意,于是召立齐孝王的太子刘寿为齐王,即齐懿王。?
济北王刘志看到其他诸侯王的结局,心里害怕,也想自杀,但是他希望能保全自己的妻子儿女。就在他犹豫的时候齐国人公孙玃就对济北王说:我愿意为大王去游说梁王,然后向天子传达大王的诚意;如果游说失败了,那时再死也不迟啊。公孙玃于是就去见梁王,见到梁王后就说道:济北国的东边接壤强大的齐国,南边连接吴、越,北边靠近燕、赵。这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如今济北国的力量不足以自保,兵力也不足以抵御外敌,还没有奇谋妙计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难。济北王虽然曾对吴国说过一些话,但那并非济北王的本意。如果济北王当初表明自己的立场,拒绝与吴国合作,那么吴国必定会先经过齐国,吞并济北国,然后联合燕、赵两国。这样一来,山东诸侯的联盟就会牢不可破。如今吴王联合诸侯的军队,驱使一帮乌合之众,率军西进与天子进行对抗,只有济北国坚守作为臣子的节操,不肯投降;这就使得吴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土崩瓦解,失败而无人救援,这未必不是济北国的功劳啊。如今济北王以小小的济北国与强大的诸侯争锋,这就像用羔羊和牛犊去抵挡虎狼一样啊。济北王坚守自己的职责,对敌人不屈不挠,可以说是忠诚至极了。做臣子的拥有这样的功劳,却仍被朝廷怀疑,这实在令人寒心呐。我担心其他藩国会因此对朝廷产生疑虑,所以我认为,能够翻越西山,直达长乐宫、未央宫,对皇上直言进谏的,只有大王您了。大王如果能够为济北王说情,那么既能保全济北国,又能安抚济北国的百姓,对大王您来说是功德无量,恩泽无穷啊,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梁王听后就非常高兴,就赶忙派人骑着快马向景帝报告,济北王也因此得以免罪,被改封为菑川王。?
河间王的太傅卫绾因为平定吴、楚叛军有功,就被朝廷任命为中尉。卫绾曾经以中郎将的身份侍奉汉文帝,为人醇厚谨慎,没有其他的劣迹。景帝做太子时,曾经召见文帝的左右侍从饮酒,但是卫绾说自己有病就没去。文帝临终前,嘱咐景帝:卫绾是个忠厚的长者,你要好好地对待他。因此景帝也十分的宠信卫绾。?
到了六月,景帝下诏:被吴王刘濞等人蒙骗而犯罪或逃亡的官吏和百姓,一律赦免。景帝想立吴王的弟弟刘德的儿子刘广继承吴国,立楚元王的儿子刘礼继承楚国。听到景帝的想法,窦太后说:吴王是宗室中的长者,本应为宗室树立榜样,如今却带头率领七国扰乱天下,怎么能再立他的后代为王呢!于是就不允许立吴国的后代,只允许立楚国的后代。乙亥日,景帝改封淮阳王刘馀为鲁王;改封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统治原吴国的领地;立宗正刘礼为楚王;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
公元前153年的春季,朝廷就下令要重新设置关卡,凭符节才能出入。?到了夏季四月,就在己巳日这天,景帝立儿子刘荣为皇太子,刘彻为胶东王。??
想当年,吴、楚七国起兵叛乱,声势浩大,震动朝野。吴国的使者马不停蹄地赶到淮南,向淮南王刘安传达了吴王的旨意,希望他能够发兵响应。刘安听闻此消息后,心中十分的犹豫,一方面他对汉朝的统治心存不满,另一方面又担心起兵失败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就在刘安犹豫不决之际,淮南国的丞相站出来说道:大王啊,如果您真的决定响应吴国,那么我愿意担任将军,统领大军。刘安听后,略作思考,觉得丞相所言不无道理,于是便将兵权交予了他。然而,让刘安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丞相在掌握兵权之后,却并未如他所愿地去攻打汉朝,而是坚守城池,对淮南王的命令置若罔闻。原来,丞相早已看出吴、楚七国叛乱难以成功,所以选择了效忠汉朝。与此同时,汉朝方面也迅速做出反应,派遣曲城侯率领大军前来救援淮南国。由于丞相的坚守和曲城侯的及时支援,淮南国最终得以保全,避免了一场战火的蹂躏。而吴国的使者在抵达庐江后,情况却截然不同。庐江王刘赐对吴国的叛乱并不感兴趣,他不仅没有响应吴王的号召,反而与越国暗中往来,似乎在谋划着其他事情。
当吴国的使者到达衡山时,衡山王刘勃则表现得坚定而忠诚。他毫不迟疑地选择坚守城池,没有丝毫二心,展现出了对汉朝的忠心耿耿。待到吴、楚七国兵败如山倒之后,衡山王刘勃毅然决定入朝觐见景帝。景帝对他的忠诚深感欣慰,特意慰劳道:南方气候潮湿,对你的身体恐怕不利啊。为了表彰刘勃的忠义之举,景帝随即下令将他改封为济北王,让他迁往北方,享受更为优厚的待遇。相比之下,庐江王刘赐的命运就显得有些波折了。由于他与越国的频繁交往,引起了朝廷的警觉。最终,刘赐被改封为衡山王,统治区域也被调整到了长江以北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