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卷地白草折,寒冷的风把时间吹到了公元前154年的冬天,这年十月份,梁王刘武从自己的封国来到长安朝见皇帝。在这期间就发生了一件特别让人无语的事,原来那个时候皇帝还没有立太子,皇帝在与梁王宴饮时,也不知是喝多了还是故意的,皇帝对着梁王随口说道:等朕千秋万岁之后,就把皇位传给你。梁王虽然知道这不是真心话,但心里却像捡了100万一样高兴,窦太后也十分的高兴。可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时有人就不乐意了,詹事窦婴立马举杯向皇帝敬酒,严肃的说道:陛下,这天下是高祖的天下,皇位应当父子相传,这是汉朝历代以来的规矩,陛下怎么能传给梁王呢!窦婴这话一出,就给自己惹来了麻烦,被窦太后给记恨上了。后来窦婴因病就被免职了,窦太后还下令取消了他的门籍,不准他再入朝请安。看到窦婴被疏远,梁王觉得自己不管干啥,太后都会站在自己这边,所以就变得更加骄横无礼了起来。?在那个权利高度集中的时代,外戚的权利还是相当大的,窦婴不懂得妥协,最终因为自己那刚直的性格给自己招来了灾祸。
遥想当年,在汉文帝执政期间,有一次,吴王刘濞的太子入朝来觐见皇上,觐见结束后他就找了个机会陪伴皇太子饮酒、下棋,就在下棋的过程中吴太子与皇太子发生了争执,吴太子对皇太子的态度那是相当的不尊敬呀;皇太子看到他这态度,根本没法忍呀!顺手就拿起了棋盘向着吴太子的脑袋砸去,说时迟那时快,吴太子还没反应过来,棋盘就已经和他的脑袋来了个亲密接触,吴太子就这么一命呜呼了,唉好好的一件事怎么就成了这样呢?真是令人心痛啊。汉文帝看到事情已经发生了,就想着怎么解决才能消除吴王的怒火呢?最终商量下来决定将吴太子的遗体送回吴国安葬,这时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同宗,死在长安就应该葬在长安,何必送回来安葬!于是又将吴太子的遗体送回长安安葬。在这件事情之后,吴王就逐渐地失去了自己作为藩臣的礼节,每到入朝的时候就说自己有病了。朝廷看到他这态度,也知道他这样是因儿子的缘故,便把吴国的使者给抓了起来并进行审问;吴王看到朝廷这操作,心里感到十分的害怕,然后就有了反叛的念头。后来吴王派人入朝向皇帝请安,汉文帝就再次向使者询问吴王的病情,使者战战兢兢地回答说:陛下,吴王其实没有病;因为朝廷逮捕了吴国的几批使者,吴王感到害怕,所以才说自己有病不来上朝。俗话说‘察见渊中鱼不祥’,希望陛下能宽恕吴王以前的过错,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文帝想了下觉得这个人说的有些道理,随后就下令把吴国的使者全部赦免了,并赐给了吴王几杖,还允许他年老不朝。吴王的罪责得到了文帝的宽恕和赦免赦免,心里反叛的念头也逐渐的消退了。然而吴王在国内,因为铜矿和盐业的缘故,百姓无需缴纳赋税;士兵服役时,吴王会给予相应的报酬;每年还会慰问慰问贤能的人才,对乡里的百姓进行赏赐;其他郡国的官吏想来吴国抓捕逃亡的人,吴王都拒绝交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四十多年。?
晁错呢,性格刚直,就看不得有这事发生,便一次又一次的给文帝上书指出吴王的过错,建议文帝要削夺他的封地;文帝为人宽厚,就不忍心惩罚吴王,因此导致吴王越来越骄横了。文帝去世,景帝即位,晁错这个碎嘴子又对景帝说:陛下,当初高帝平定天下时,自己的兄弟少,儿子年幼,于是就大封同姓诸侯,齐国有七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吴国有五十多座城;还封了三个庶子,几乎分去了国家的半个天下。如今吴王因为之前太子的事心怀怨恨,假装自己有病不入朝,这行为按照古法应当被诛杀。但是文帝不忍心处罚他,反而赐给了他几杖,文帝对他的恩德可以说十分的深厚了,他本应该改过自新,没成想却更加的骄纵了,不仅私自铸钱、煮海水为盐,还招揽天下的亡命之徒,图谋犯上作乱。现在的情况是削夺他的封地,他会反叛;不削夺,他也会反叛。削夺他的封地,他会反叛得快,祸患就小;若不削夺,他会反叛得慢,祸患就大。听了晁错的分析,皇帝就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讨论此事,但是这些人竟无一人敢反对;只有窦婴与晁错进行了争辩,因此这二人就结下了仇怨。等到楚王刘戊前来朝见时,晁错就趁机指出:楚王去年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在服舍中与人私通,这是对法律的蔑视呀,请求陛下下令诛杀他。这次皇帝并没有听晁错的,只是削去了楚王的东海郡。前年,赵王因犯罪被削去了常山郡;胶西王刘卬因卖爵位有奸诈行为,被削去了六个县。?
吴王在得知朝廷的大臣们正在讨论削夺吴国的封地的事情,就担心自己的封地会被不断地削夺,于是决定起兵反叛。他思考了一番,认为诸侯中没有一个可以共谋大事的人,他听说胶西王刘卬非常的勇猛,喜欢用兵,诸侯都十分的畏惧他,于是就派中大夫应高前去游说胶西王,应高说道:如今皇帝任用奸臣,听信谗言,逐渐的侵夺诸侯的封地,实行的诛杀惩罚也越来越重。俗话说的好:狧糠及米。吴国和胶西国都是知名的诸侯国,一旦被朝廷盯上,那就不得安宁了。吴王因为身体有病,二十多年都没有入朝请安,常常担心被朝廷怀疑有谋反的心思,也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即使行事十分的小心谨慎,但还是害怕得不到朝廷的宽恕。我听说大王曾经因买卖爵位的事情受过处罚。我想诸侯的罪过还不至于到削夺封地的这个地步吧,所以我认为这恐怕不只是削地这么简单呐。胶西王也说:我感觉事情好像也没那么简单,那你有什么好建议吗?应高不假思索地说:吴王认为自己与大王在担心同一件事,表示愿意顺应时势的发展,舍弃自身为天下人除去祸害,不知大王意下如何?胶西王惊讶地说:“我怎么敢这样做呀!现在朝廷虽然逼的有点紧,但我只能以死效忠,怎能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呢!应高继续分析说: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使得天子不断地侵夺诸侯的封地,导致朝廷内外那是怨声载道,诸侯都有背叛之心,现在天下的形势已经到达了极点。天上彗星的出现,人间蝗虫飞舞,这是万世难逢的时机呀;而担忧天下百姓的劳苦,这正是圣人起事的时候。吴王对内以诛杀晁错为名,对外就追随大王。您与吴王强强联合、横扫天下、所向披靡,到时天下谁敢不服?大王若能答应吴王的请求,吴王将率领楚王攻占函谷关,守住荥阳、敖仓的粮草,再占据有利地形来抵御汉军,到时吴王沐浴更衣等待大王的到来。大王如果能亲自率兵前来,那么天下便可平分,到那时,您与吴王共同治理天下,岂不美哉!胶西王最终被说服了。应高就赶忙回去向吴王报告,但是吴王还是担心胶西王决心不够,于是亲自作为使者,前往胶西与胶西王当面进行约定。就在事情如火如荼的进行的时候,胶西的大臣中有人就听说了胶西王的计划,立马劝谏道:大王,诸侯的土地加起来还不到汉朝的十分之一,现在反叛只会让太后更加的担忧,这不是明智的行为呀。如今侍奉一个皇帝已经不容易了,更何况两个呢;如果事情成功了,两人共同治理天下,到时祸患只会更大呀,一山不容二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呀。胶西王直接无视了大臣的劝谏,于是派使者前去联络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他们都答应了。?
想当初,楚元王刘交喜欢读书,与鲁国的申公、穆生、白生一起跟随浮丘伯学习《诗经》;等到刘交成为楚王后,就任命这三人为中大夫。楚元王知道穆生不喜欢喝酒,所以每次设宴的时候,他都会为穆生准备一些甜酒供他饮用。等到楚元王的儿子夷王、孙子刘戊即位后,刚开始还继续为穆生准备甜酒,后来就慢慢的忘记了。有一次宴会结束后,穆生感慨的说到说:我现在可以离开了!大王在宴会上不再为我准备甜酒了,说明大王的心意已经开始懈怠了;我如果再不离开,楚人就会把我绑到市集上处死了。于是就说自己有病了,卧床不起。申公、白生两个人强行把他拉起来,愤怒地指着他说:穆生,难道你忘了先王的恩德吗?如今大王只是在小礼上有所疏忽而已,你又何必如此较真呢!穆生说:《易经》上说: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先王之所以对我们三人以礼相待,那是因为道义尚存呐。如今大王疏忽了,说明他已经忘记了道义。忘记了道义的人,怎么能与他长久地相处呢?这不仅仅是因为区区的小礼啊!于是就向楚王说自己病重不能继续侍奉大王了,随后就离开了楚国。申公、白生则继续留在楚国上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楚王刘戊就变得淫乱暴虐了起来,太傅韦孟看到楚王的死样子,就作了一首诗来进行劝谏,但是很可惜刘戊不听,失望至极的韦孟也离开了楚国,隐居在了邹地,平时种个菜啥的,喝点小酒,日子过得也算清闲。后来刘戊也因为被朝廷削地的事,就与吴王一起通谋反叛。申公、白生赶忙进行劝谏,此时的刘戊哪里能听的进这话呢?就下令将他们罚为奴隶,让他们穿上赭衣,在市集上舂米。休侯刘富也派人劝谏刘戊,刘戊生气的说:如果季父不支持我,我起兵后,第一个杀的人就是你!休侯一听,魂都吓没了,于是就与母亲太夫人连夜逃往了京城。?
等到朝廷削夺吴国会稽、豫章两郡的诏书到达吴国后,吴王率先起兵发难,以雷霆手段就诛杀了汉朝派来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吏;随后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等国也都相继起兵反叛。这时楚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还是不死心的对楚王进行劝谏,结果楚王就把他俩都杀了;赵相建德、内史王悍也对赵王进行劝谏,结果赵王把他俩都烧死了;齐王刘将闾后悔反叛,于是就背弃了盟约,率兵坚守城池;此时济北王的城墙还没修好,他的郎中令就劫持了他,这就使得他无法发兵会盟;胶西王、胶东王作为叛军得首领,与菑川、济南的军队一起攻打齐国,包围了临菑;赵王发兵驻扎在西界,等待吴、楚两国的军队前来会合,并派使者联络匈奴,请求联合出兵。?
吴王准备征发全国所有的士兵,然后下令说:我今年已经六十二岁了,这次会亲自带兵出征;我的小儿子今年十四岁,将会与你们一起冲锋。现在所有年龄与我相同,或与我小儿子年龄相当的男子,全部征发。一共征发了二十多万人。再征兵得同时吴王还派使者联络闽越、东越得老板,闽越、东越也发兵跟随吴王一起攻打汉朝。吴王从广陵起兵,大军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国的军队会合,然后派使者给各诸侯送信,列举了晁错的罪状,声称要联合诛杀晁错。吴、楚两国的联军攻打梁国,攻破了梁国的棘壁,杀死了数万人;两国联军乘胜前进,士气十分的高昂。梁孝王赶忙派手下的将军率军迎战,结果又被吴楚联军击败了,这下就整的梁军士兵纷纷溃逃,梁王也无奈的退守睢阳城。?
汉文帝在临终前,告诫太子说:如果国家有急难,周亚夫可以胜任将军之职。等到七国反叛的消息传到朝廷后,景帝便任命中尉周亚夫为太尉,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前往讨伐吴、楚的叛军;然后派曲周侯郦寄率兵攻打赵国,将军栾布率兵攻打齐国;接着又召见窦婴,任命他为大将军,率军驻守荥阳,监督齐、赵两国的战事。?
当初,晁错修改了国家的三十条法令,导致诸侯们纷纷反对。晁错的父亲听说后,急忙从颍川赶来,对着晁错说:现在皇帝刚刚即位,你执政掌权,就立马修改朝廷法令,开始侵夺诸侯的封地,你这样会使皇室的骨肉分离,同时为自己招来了许多的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啊?晁错反驳道:我如果不这样做,天子的权威就无法树立,宗庙也不会安宁。他的父亲又说:刘氏的天下安定了,但晁氏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回去后就服毒自杀了,临死前说:我不忍心看到灾祸降临到我身上!就在晁错父亲去世的十几天后,吴、楚等七国就起兵反叛了,名义就是诛杀晁错,肃清皇帝身边的奸邪小人。
景帝与晁错商议出兵之事,晁错建议皇帝亲自带兵出征,自己留守京城,接着又说:陛下可以把徐县、僮县附近吴国尚未攻下的地方,可以割让给吴国。晁错一向与吴国丞相袁盎不和,晁错在的地方,袁盎就避开;袁盎在的地方,晁错也避开;两人从未在一起交谈过。等到晁错担任御史大夫后,就派人调查袁盎接受吴王财物的事,袁盎因此被治罪;但是景帝却下诏赦免了袁盎,只是将他贬为了庶人。吴、楚等国反叛后,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受了吴王大量的金钱,他曾特意隐瞒,坚称吴王不会谋反,如今吴王反叛成真,我请求治袁盎的罪,他必定早就知道吴王的阴谋。丞、史说:事情未发生之前,惩治袁盎可以阻止叛乱;如今叛军已经西进,惩治袁盎还有什么用!况且以袁盎的为人应该不会有什么阴谋。晁错对此犹豫不决。这时有人就将此事告诉了袁盎,袁盎就感到十分的害怕,连夜驾车去见窦婴,向他说明了吴王反叛的原因,并请求面见皇帝,当面进行陈述。随后窦婴就入宫向景帝报告,景帝于是就召见袁盎。袁盎入宫时,景帝正在与晁错商议调兵之事。景帝看到袁盎来了,就问他:如今吴、楚等国反叛,你有什么看法?袁盎自信地说出了四个字“不足为忧”景帝好奇地说:吴王私自铸钱、煮海水为盐、招揽天下豪杰,如今以60多岁的年龄起兵,如果没有万全之策,又怎么会轻易发兵呢?你为什么说他们无能为力?袁盎微微一笑说到:吴王确实有铜、盐之利,但哪里能招揽到豪杰呢!如果吴王真的招揽到豪杰,豪杰也会辅佐他行正道,不会做反叛的事的。吴王招揽的都是些无赖子弟、亡命之徒、铸钱的奸人,所以才诱使他们作乱。晁错也认为袁盎的分析很对。景帝看到晁错也认同了袁盎的看法,便问道:依你之见,该怎么办才好?袁盎顿了顿说:请陛下让其他人都出去吧,景帝就让身边人都出去了,只留下了晁错。袁盎又说这事不能让臣子知道,景帝无奈只能让晁错也出去,晁错看了一眼袁盎就出去了。晁错退到东厢房后,心中那是非常的愤恨。这时袁盎才回答说:吴、楚两国送来书信,说高皇帝分封子弟为王,各自都有封地,如今奸臣晁错擅自更改法令,削夺诸侯的封地,所以他们才起兵反叛,想要西进诛杀晁错,一旦恢复封地后就罢兵回国。如今之计,只有斩杀晁错,然后再派使者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过,恢复他们的封地,这样就可以兵不血刃地平息叛乱。景帝沉默了很久才说:如果真的如你所说,我不惜牺牲一个人来谢天下。袁盎说:我的计策就是这样,请陛下慎重考虑!于是景帝就任命袁盎为太常,秘密准备出使吴国。十几天后,景帝命令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欧劾奏晁错:晁错在位不称颂陛下的德行就罢了,还想要疏远群臣和百姓,现在又建议将城邑割让给吴国,没有一点作为臣子的样子,一直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应当对晁错实行腰斩之刑,他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无论老少都应处死。景帝听完就说两字“准奏”晁错对此还毫不知情。过了几天,景帝就派中尉前去召见晁错,骗他乘车巡行市集,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斩首了。景帝随后派袁盎与吴王的侄子宗正德侯刘通出使吴国。?
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给景帝上书谈论军事,邓公再见到景帝时,景帝就问他:你从军中回来,吴、楚听说晁错已死,他们退兵了吗?邓公想了一下说:启禀陛下,吴王的反叛已经谋划了几十年了;因削地之事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出兵,但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我担心天下的士人从此闭口不敢再进言了。景帝问道:这又是为什么?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逐渐强大起来,最后难以控制,所以建议削夺他们的封地以加强中央的权威,这是万世之利。但是计划刚刚实施,晁错就遭到了诛杀。这样做就是对内堵住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啊,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不妥。景帝长叹一声道:你说得对,现在我也很后悔,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当袁盎和刘通到达吴国时,就看到吴、楚的军队已经在攻打梁国的壁垒了。刘通因为与吴王有亲缘关系,就先去见吴王,劝他拜受皇帝的诏书。吴王听说袁盎也来了,就知道他是来游说的,就笑着说:如今我已经是东帝了,还要拜谁呢?吴王不肯见袁盎,就将他扣留在了军中,想逼迫他担任自己的将领;但是袁盎死活不愿意,吴王便派人把他围了起来,准备杀了他。袁盎耍了自己的小聪明就逃脱了,赶忙回到京城向景帝报告吴王这边的情况。?
就在景帝愁的头发快要掉光的时候,太尉周亚夫对着景帝说到:我听说楚兵剽悍轻捷,与他们正面交锋没胜算,我建议放弃梁国,然后派兵切断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制服他们。景帝现在没办法。就只能同意了周亚夫的建议。接下来周亚夫就乘坐六匹马拉的传车,准备在荥阳会合各路军队。当周亚夫到达霸上时,赵涉拦住了他,劝说道:吴王一向富有,而且长期招揽死士。他知道将军即将出征,必定会在殽山、渑池之间的险要地带埋伏间谍来打探消息;况且军事行动贵在机密,将军为什么不从右边绕道,走蓝田,出武关,然后抵达洛阳!这样虽然会晚一两天,但可以直接进入武库,然后击鼓进军啊。诸侯听到鼓声后,会以为将军是从天而降,一下就懵了。周亚夫听了赵涉的话,偷偷地绕路到达洛阳后,站在洛阳城门前高兴地说:如今七国反叛,没想到我能乘传车安全地到达这里。如今我占据荥阳,那么荥阳以东就不足为虑了。在洛阳稳定下来后,他派兵搜查殽山、渑池之间,果然发现了吴国的伏兵,于是周亚夫就请赵涉担任护军。?
太尉周亚夫率军向东北行进,驻扎在了昌邑。这时吴国得知消息就赶忙攻打梁国,想趁着周亚夫还没到的时候就拿下梁国,而梁王也多次派使者向条侯周亚夫求救,但是周亚夫都拒绝出兵。看到周亚夫拒绝出兵,梁王又派使者向景帝告状,随后景帝就命令周亚夫前去救援梁国,但周亚夫那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依然坚守不出,而是派弓高侯等人率领轻骑兵从淮泗口出击,切断了吴、楚联军的后路,断绝了他们的粮道。梁国这边就派中大夫韩安国和楚相张尚的弟弟张羽为将军抵御联军的进攻;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持重稳守,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终于击败了一部分吴军。随后吴军又想向西进攻,但是因为梁国坚守城池,一时间不敢西进,于是转而进攻周亚夫的军队,双方在下邑相遇,这时吴军想要决战,但周亚夫依旧坚守营垒,不肯出战。过了些日子,吴军的粮草断绝,士兵也非常的饥饿,吴军派人多次向周亚夫挑战,但周亚夫就是不出战。一天夜里周亚夫的军营中突然就发生了骚乱,士兵开始自相攻击,这种混乱一直蔓延到了周亚夫的帐下,但周亚夫却像个没事人一样静静的躺卧,不久后军营就恢复了平静。吴军又转而进攻军营的东南角,而周亚夫却命令士兵加强对军营西北角的防守,不久吴军的精锐果然进攻西北角,由于提前布了重兵,所以吴军依旧没能攻入军营。这时吴、楚两军的士兵大多饿死或叛逃,吴王刘濞无奈只能率军撤退。二月的时候,周亚夫派出精锐部队前去追击吴军,经过一番交战,大败吴军。吴王刘濞抛弃了军队,只带着几千名壮士连夜逃亡;楚王刘戊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