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接着说道:尧帝时期,曾经遭遇过九年的水灾;汤王时期,也曾经历过七年的旱灾。然而,就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国家并没有出现饿死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国家积蓄丰厚,准备充分。他进一步分析道:现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四海的统一,土地和人口都不比汤、禹的时代少。而且,我们还没有遭受他们遭受过的天灾,也没有多年的水旱灾害。可是,我们的积蓄却不如他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老百姓的生产力也没有被完全的发挥出来。我们生产粮食的土地还有很多没有开垦,山泽的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此外,还有很多游食的百姓没有全部归农,他们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所以无法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百姓在寒冷时穿衣,衣服不一定要轻暖;在饥饿时吃饭,食物不一定要美味;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人们并不会顾及自己的廉耻。这是人之常情,一天不吃两顿饭肚子就会饿,一年不做新衣服身上就会觉得冷。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没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住她的孩子,君主又怎么能保住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让百姓务农种桑,并减轻赋税,来增加他们的积蓄,国家充实粮仓,以此来防备水旱,这样才能拥有百姓的爱戴。百姓的趋利行为,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分东西南北。?
珠、玉、金、银,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服穿;然而众人却十分的珍视它们,这是因为君主在使用它们的缘故啊。它们容易携带和储藏,带着它们走遍天下也不会有饥寒之忧。这就使得臣子会为了它们轻易地背叛君主,百姓会为了它们轻易地离开家乡,盗贼如果受到鼓励,逃亡者就有了轻便的资产。粟、米、布、帛,生长在地上,在收获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这也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几石的重量,普通人就难以搬运,所以就不会被奸邪之人所利用,一天得不到吃的穿的就会挨饿受冻。所以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现今百姓一家五口,服役的起码有俩人,能种的地不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也就百石。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砍柴、修官府、服徭役;春天没法躲沙尘,夏天没法避暑热,秋天没法避阴雨,冬天没法避寒冻,一年到头没一天能歇;再加上私人迎来送往、吊丧问病、抚养小孩等琐事。这么累,还得遭受水旱灾害,有时被官府横征暴敛,赋税也没个准头,政策一天变一个样。有粮食的人半价就卖,没粮食的人只能借高利贷,于是就有人卖田宅、卖子孙来还钱。而那些大商人囤积货物,小商人摆摊叫卖,操纵利润,天天在城里晃悠,趁国家有难,卖价必定翻倍。所以男人不种地,女人不织布,却穿着漂亮衣服,吃着美味食物;没有农夫的辛苦,却有丰厚的收入。他们凭借着财富,前往结交那些王侯,势力甚至超过了官吏,以利相倾;四处闲逛,车水马龙,坐着豪车,骑着骏马,穿着丝绸,披着素衣。这就是商人吞并农民,农民流离失所的原因呐。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老百姓去种地。要让老百姓种地,关键就是要重视粮食。重视粮食的办法呢,就是让老百姓用粮食来换赏罚。现在招募天下人给官府交粮食,就可以封爵,还能免罪。这样一来,富人有了爵位,农民有了钱,粮食也能流通了。能交粮食换爵位的,都是有多余粮食的人。拿多余的来补不足的,命令一下,老百姓就都能受益了。现在规定老百姓有一匹马,一辆车的,就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徭役;马匹可是国家重要的军事装备,所以能免除徭役。神农的教导中说:有一座高达十仞的石头城墙,还有宽达百步的护城河,以及装备精良的百万雄师,然而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那么这座城池依然是无法坚守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资,同时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如今,我们可以让百姓们用缴纳粮食的方式来换取爵位,不过只有当他们缴纳的粮食达到五大夫以上时,才能够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这样的规定与车骑马所立下的功劳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啊!要知道,爵位是由君主所掌控的,君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无限量地赐予他人;而粮食则是由百姓们辛勤耕种得来的,只要土地还在,粮食就会源源不断地生长出来,永远也不会枯竭。对于人们来说,能够获得高等爵位以及免除罪行,无疑是他们内心深处最为渴望的事情。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让天下的百姓都将自己的粮食运往边塞,以此来换取爵位和免罪的机会,那么不出三年时间,边塞地区的粮食储备必定会变得十分充足。文帝在听取了这个建议之后,深以为然,于是当即下令让百姓们向边疆地区输送粮食,并根据他们输送粮食的数量来授予相应的爵位。
晁错再次上奏说:陛下让天下人通过向边疆输送粮食来获得爵位,这是极大的恩惠。但我担心边疆士兵的粮食不够用,导致天下粮食大量消耗。如果边疆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郡县输送粮食;如果郡县的粮食足够支撑一年以上,就可以适时赦免百姓,不收取农民的租税。这样一来,陛下的恩泽将惠及万民,百姓会更加勤于农耕,国家也会更加富裕和安定。?
文帝再次采纳了他的建议,随后下诏说:引导百姓的根本在于务农。我亲自带领天下百姓务农,至今已有十年,但田地并未增加,收成不好的时候,百姓仍然挨饿;这是因为官员们没有尽力。我多次下诏,劝百姓种树,但效果都不是很好,这是因为官员们执行不到位,劝百姓务农的政策没有落实到实际中来。我的农民非常辛苦,但官员们却不加以体恤,这样怎么能取得成效呢?所以朕决定今年对农民进行一半的租税减免。?
公元前167年春天二月,文帝下诏说:我亲自带领天下百姓农耕以供应祭祀所需的粮食,皇后亲自养蚕以供应祭祀所需的衣物;请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礼仪。?想当初,秦朝时设有祝官,他们主要负责在灾祸发生时将责任转移给下级官员,这是十分不可采取的行为。到了夏天,文帝又下诏说:我听说天道是灾祸起于怨恨,福报起源于德行,百官的过错应当由我来承担。现在祝官将责任转移给下级,以彰显我的不德,这是我不愿意的。所以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并命令有关部门立马执行。?
在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意的太仓令。他在任期间,以廉洁公正而闻名,深受齐地百姓的赞誉。然而,不幸的是,淳于意却因为触犯了法律而被判处刑罚,并被押送到遥远的长安。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那是心急如焚。她深知父亲的为人,坚信他是清白的,同时她也对父亲所面临的困境感到无比的痛心。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缇萦决定挺身而出,为父亲申诉冤屈。于是,缇萦毅然决然地写了一封上书,呈递给了官府。在上书中,她言辞恳切地陈述了父亲的功绩和品德,强调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廉洁奉公、正直善良的官员。她指出,父亲之所以会犯罪,可能是因为一时的疏忽或者其他不可预见的原因,但这绝不能掩盖他过去的功绩和贡献。缇萦接着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深担忧和痛心。她写道:人死不能复生,受刑后身体也难以复原。即使父亲有改过自新的决心,也已经没有机会了。这句话如泣如诉,让人不禁为这对父女的遭遇感到惋惜。
最后,缇萦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请求。她表示愿意舍弃自己的自由,成为官府的奴婢,以此来赎父亲的罪,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这个决定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更体现了缇萦对父亲的深厚亲情和无私奉献。缇萦的上书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们对她的勇敢和孝心表示赞赏,同时也对淳于意的案件产生了新的思考。这封上书不仅展现了缇萦的聪明才智和坚定意志,更让人们看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
文帝也十分怜悯她的孝心,五月的时候,就下了一份诏书:《诗经》中说:和乐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如今百姓有了过错,都没进行教育就已经刑罚加身,即使这个百姓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我非常地怜悯他们!刑罚会导致肢体残缺,肌肤受损,终身无法恢复,这样的刑罚是多么的痛苦而不道德呀!这哪里是百姓父母的做法呢!现决定废除肉刑,用其他的方式代替;然后根据罪人罪行的轻重,让他们服刑一定年限后就可以免罪。具体法令由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制定。张苍和冯敬给文帝建议说:应当把剃发的刑罚改为服劳役;应当把刺面的刑罚改为剃发并戴枷服劳役;应当把割鼻的刑罚改为鞭打三百下;应当把砍左脚的刑罚改为鞭打五百下;应当把砍右脚的刑罚及杀人自首、官员受贿、枉法、盗窃官府财物的,一律判处死刑。犯罪的人在服刑期满后就可以免罪。文帝批准了这一建议。当时,文帝崇尚道家的无为而治,朝中的将相都是旧功臣,十分的注重实际而不崇尚虚无的东西。汉朝吸取了秦朝暴政的教训,制定政策主要以宽厚为主,耻于谈论他人的过失,国家的风气大大的改善,告密的风气也逐渐消失了。官员们安于职守,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的积蓄逐年增加,人口也逐渐增多。社会风气淳朴,法律宽松,对疑罪从轻处理,因此刑罚也大大的减少,国家全年断案仅四百起,几乎达到了刑罚不用的境界。?
六月的时候,文帝下诏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现如今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如今百姓辛勤耕作却要缴纳租税,这与不务农的人没有区别,这不利于鼓励农耕。因此,朕决定免除田地的租税。?
公元前166年的冬天,寒风呼啸,空气中又弥漫着一股子不祥和的气息,原来是匈奴的老上单于率领了十四万骑兵入侵朝那、萧关两地,杀死了北地都尉卬,掳掠了大量百姓和牲畜,随后又朝着彭阳出发,单于派出奇兵烧毁了回中宫,侦察骑兵甚至到达了雍地的甘泉宫。文帝在得知消息后,赶忙任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迅速的调集了千辆战车、集结了十万骑兵驻扎在长安附近,以防备匈奴;同时任命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甯侯魏遬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让他们率军分别驻守三郡。文帝亲自慰劳军队、检阅部队,然后发布命令、赏赐官兵,并打算亲自率军征讨匈奴。群臣都劝文帝不要去,但他不听啊;这时皇太后出面阻止文帝,文帝这才放弃了亲征匈奴的想法。于是任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内史栾布为将军,率军攻打匈奴。单于在塞内停留了一个多月后撤军。汉军追击出塞后返回,这次出征未能取得重大战果。?
有次文帝乘车经过郎署,就问郎署长冯唐的家在哪里?冯唐回答说:启禀陛下,臣的祖父是赵国人,父亲迁居代地。文帝说:我住在代地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向我提起赵将李齐的贤能,他在巨鹿之战中表现十分的英勇。如今我每次吃饭时都会想到巨鹿之战,你父亲知道吗?冯唐也谦虚的回答道:他还不如廉颇、李牧那样出色的将领。皇帝拍着大腿说:唉!我偏偏得不到像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否则我怎么会担心匈奴呢!冯唐反驳说道: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会重用他们的。文帝就非常生气,就起身进入了内宫,过了一会儿,这才召见冯唐,然后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当众羞辱我,难道没有私下说话的机会吗?冯唐道歉说:陛下,我是个粗人,不懂忌讳啊。此时文帝正为匈奴入侵而忧虑,于是再次问冯唐:那你为什么认为我不能重用廉颇、李牧?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代君王派遣将领时,会跪下来推着车轮说:国门以内的事由我负责,国门以外的事就拜托给将军了。士兵们的军功和赏赐都由将领在外决定,回朝后再上报皇帝,这不是空话。我的祖父说:李牧担任赵将时,驻守边疆,军市的税收都用来犒赏士兵;赏赐这块都由他决定,不经过朝廷的批准。君王对他委以重任并给他放权,因此李牧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他挑选了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名骑兵,十万名精锐士兵,因此能够向北驱逐单于,击败了东胡,消灭了澹林,向西抵抗强大的秦国,向南抵拒韩、魏。那时,赵国几乎称霸了诸侯国。后来赵王迁即位,听信了郭开的谗言,诛杀了李牧,随后让颜聚代替他;结果赵军溃败,被秦军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在担任云中太守,他把军市的税收全部用来犒赏士兵,每五天杀一头牛,亲自犒赏宾客、军吏和舍人,因此匈奴远离,不敢靠近云中边塞半步。我听说匈奴曾入侵过一次云中边塞,魏尚立马率军迎击,消灭了很多匈奴士兵。士兵们都是农家子弟,从田间出来参军,哪里懂得军中的文书和规矩呢!他们整天奋力作战,斩首捕虏,上报战功时,只要有一点不符合,文吏就依法追究他们的责任,国家答应的赏赐得不到兑现,而文吏执法又如此的严格,这可不是好事呀。我认为陛下赏赐太轻,而惩罚太重了。况且云中太守魏尚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陛下就将他抓进了监狱,削去了他的爵位,还惩罚他服劳役。由此看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重用他们!文帝听后非常的高兴。当天就命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然后恢复他云中太守的职位,并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春天,皇帝下诏扩大祭祀坛场,增加祭品,并说:我听说祠官祈祷时,都把福气归于我,而不是百姓,我感到非常的惭愧。以我的不德,却独自享受这份福气,百姓却没有份,这是加重我的不德。随后就命令祠官祈祷时,不要为我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