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9年的?夏天六月份,诸侯国传来了一个令人十分心痛的消息,梁怀王刘揖去世了他去世前也没留下个一儿半女的,梁国没了继承人,顿时就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贾谊听闻此消息后,心里那是忧心忡忡,知道事情十分的严峻,就赶忙来到文帝跟前说:陛下,现在要赶紧制定新的制度,因为按照目前的形势继续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所有的诸侯王就会变得更加放纵,到时形势就更加难以控制了,地方豪强势力会变得非常强大,到那时汉朝的法律就无法施行了。陛下所依赖的屏障和皇太子的依靠,只有淮阳和代两个封国而已。代地靠近北方的匈奴,与强大的敌人做邻居,它能够自保就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有余力来帮助陛下呢;而淮阳国与大的诸侯国相比,就像是脸上的黑痣一样微不足道,只能成为大诸侯国的诱饵,却无法起到防御的作用。现如今制度掌握在陛下手中,想要制定国家政策却要您的儿子成为诱饵,这实在不是明智的做法呀!臣建议把淮南的土地划到淮阳的版图里,然后在为梁王立一位王后,在割让淮阳北边的两三座城池与东郡来增强梁国的实力。这样如果不行的话,也可以将代王迁都到睢阳去。梁国的版图从新郪开始向北一直延伸到黄河边上,而淮阳的版图呢,让它把陈地包围起来并向南一直延伸到长江边上,这一番操作下来,就算那些大诸侯国想找事,那也会感到胆寒而不敢在图谋不轨了。到那时,梁国的实力可以抵御齐、赵的进攻,淮阳也可以遏制吴、楚的发展,这时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再也不用担心山东地区的忧患了,这是让两代人都受益的事情呀。如今天下形势看似风平浪静,那是因为诸侯王现在年龄小;等过几年他们年龄增长了,那时陛下就能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了。秦朝想尽办法就是想消除六国的祸患,最终也没有做到;如今陛下已然掌握天下大权,可谓是一言九鼎,威震四方。然而,陛下却整日里颐指气使,不思进取,继续高枕无忧,如此下去,恐怕会重蹈当年六国灭亡的覆辙啊!这怎能说是明智之举呢?倘若陛下只图眼前的太平无事,而对潜在的危机视而不见,那么无异于埋下祸根。待到陛下百年之后,将这江山社稷传给年迈的母后和年幼的子嗣,国家势必会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这又怎能称得上是仁爱之举呢?正因如此,贾谊才冒死进谏,力劝陛下早做打算。文帝深思熟虑之后,最终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将淮阳王刘武迁徙为梁王,他的封地北至泰山,西至高阳,共有四十多座大城。如此一来,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仅仅一年多之后,贾谊便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贾谊的离世,无疑是国家的一大损失。不过,他的建议却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贾谊去世后,皇帝又将城阳王刘喜迁徙为了淮南王,以稳定天下的局势。与此同时,北方的匈奴却屡屡侵犯边境,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当时,匈奴频繁地侵扰狄道等地,边境百姓苦不堪言。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详细论述了军事问题。
晁错在奏书中写道:《兵法》有云:打仗有必胜的将领,而没有必胜的百姓。这充分说明,要想安定边境,建功立业,关键在于拥有优秀的将领。因此,对于将领的选拔,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啊!
臣还听说,用兵临战时有三个关键:一要有地形上的便利,二是士兵训练有素,三是兵器锋利。兵法上说:步兵、车骑、弓弩、长戟、矛鋋、剑楯等各种兵器,在不同的地形中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适用之处。倘若不能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兵器,那么即使有十个士兵,其战斗力可能也比不上一个懂得合理运用地形和兵器的士兵。此外,士兵若未经严格选拔和训练,对作战技巧一知半解,起居没有规律,行动缺乏协调,不能及时把握有利战机,也不能果断地避开危险,进攻时畏首畏尾,撤退时慌乱无序,甚至与金鼓的指挥信号背道而驰,这完全是因为没有对士兵进行充分训练所导致的过失。如此一来,即便有百人之众,其实际战斗力恐怕连十人都不如。再看兵器方面,如果兵器不够锋利,那就如同赤手空拳一般;铠甲若不坚固,就如同赤身裸体一样毫无防护作用;弩箭射程不远,就如同短兵器一样难以发挥作用;射箭时不能命中目标,就如同没有箭一样毫无用处;即使射中了目标,但却无法穿透,那也等同于没有箭头。这些都是将领对兵器重视不足所带来的祸患,如此一来,即便有五人之力,恐怕也难以抵得上一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士兵。所以《兵法》上说:兵器不锋利,等于把士兵送给敌人;士兵不能用,等于把将领送给敌人;将领不懂兵法,等于把君主送给敌人;君主不选择良将,等于把国家送给敌人。这四点是军事的关键。?
臣还听说:小国和大国面对的形势不同,强弱不同,险易也不同。小国可以屈身来侍奉强国,这是小国的形势;能够联合小国攻打大国,这是敌国的形势;用蛮夷攻打蛮夷,这是中国的形势。如今匈奴的地形、技艺与中国完全不同,他们得马匹能随意得上下山坡,出入溪涧之间,中国的马匹却无法与之相比;匈奴得骑兵在险峻的道路上奔驰射箭,这点中国的骑兵也无法与之相比;在风雨中匈奴士兵感受不到疲劳,在饥渴中感不到困顿,这点中国的士兵也无法与之相比;这是匈奴人的长处。若是在平原、易地、轻车、突骑这些地方交战,匈奴的军队就容易被打乱阵型;我们拥有强劲的弓弩和长长的戟矛,射程极远,这样一来,匈奴的弓箭便难以抵御;我们穿着坚固的铠甲,手里拿着锋利的兵器,长短兵器相互配合,游动的弓弩手往来穿梭,队伍整齐有序地向前推进,匈奴的士兵必然难以抵挡;我们的材官驺发,箭矢如流星般密集,且箭道相同,匈奴的革笥和木荐又怎能抵挡住如此猛烈的攻击呢;一旦下马进行地面搏斗,剑戟相交之声不绝于耳,双方士兵你来我往短兵相接,匈奴的脚力就难以跟上我们的节奏;这些都是中国所具备的优势。
我总结了一下,匈奴的优势只有三点,而中国的优势却多达五点。如今陛下又派遣数十万大军去讨伐区区数万匈奴,双方兵力相差如此悬殊,这简直就是以一击十的绝佳战术啊!?尽管如此,兵器那是凶器啊,战争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从大到小,从强到弱,往往就是一瞬间得事。用人的生命去争夺胜利,一旦失败就有无法挽回得后果,这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帝王治理国家,考虑事情要相当的全面。如今投降的胡人、义渠、蛮夷等归附的部众有数千人,他们的饮食、技艺与匈奴相同。陛下可以赐给他们坚固的铠甲、絮衣、强弓、利箭,再加上边郡的精锐骑兵,在指派一位明智的将领了解他们的习俗、安抚他们的心,以陛下的贤明统领他们。若是遇到艰难险阻得事,就用他们来抵挡;若是在平原地带交战,就用轻车、柴官来获取胜利;两军互为表里,发挥各自得优势,再加上人数上得优势,维护国家安定就没什么问题了,这是万全之策啊。?
文帝十分赞赏他的这些建议,就赐给了他书信,表示对他得宠信。晁错还不满足当下,接着给文帝说:臣还听说秦朝起兵攻打胡、粤两地,并不是为了保卫边境得安定或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而是因为他们得贪婪暴戾,想要扩张自己得领土,所以功业还没成天下就大乱了。如果起兵作战而看不清形势,作战就会被敌人俘虏,屯守就会导致士兵积劳而死。胡、貉人习惯了寒冷得天气;扬、粤人习惯了炎热得天气。而秦朝的戍卒有水土不服得现象发生,戍边的死在了边境,运输物资的死在了路上。秦朝的百姓看到军队出征,就感到他们像是去送死一样,因此用谪戍的方式征发军队,先征发有罪的官吏、赘婿、商人,后来扩大到有市籍的人,再后来扩大到祖父母、父母有市籍的人,最后甚至征发闾左的贫民。如果征发军队不顺利,百姓就会有愤怨之情,有万死的危险却得不到丁点得回报,死后家属也得不到朝廷得抚恤,天下人都知道灾祸将降临到自己头上。陈胜被征发去戍边,走到了大泽乡,延误了日期,害怕被杀,就带着戍卒起义反抗秦朝得统治,一时间天下人纷纷响应,就像流水一样迅速,这是因为秦朝用威逼得手段征发戍卒的弊端呐。?
胡人以游牧为生,没有固定得土地,很容易就扰乱边境得安定,他们往来迁徙,时来时去,这就是胡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中国边境不安的原因。如今胡人经常在塞下放牧、打猎,以此来窥探边塞守军得情况,他们看到守军少就入侵边境。陛下如果不进行救援,边境百姓就会感到绝望而有了投降敌人的心思;如果救援得话,人少了解决不了问题;人多了,远县的援军刚到,胡人就已经撤走了。长期集结军队,对国家得耗费是十分巨大得;如果解散军队,那胡人又会前来入侵。这样得情况连年不断,就会导致中国得贫苦而百姓也不会安定。现在陛下关心边境得百姓,挑选将吏然后发兵守卫边境,这是很大的恩惠。但如今远方的士兵守卫境,一年一换,也没法很好的了解胡人的情况。陛下不如挑选一些在边境常住得人,让他们在那边安家种田,同时修筑高城深堑;在交通要道建造城池,每座城池不少于千户人家。让他们先建造房屋,给他们准备好农具,然后在招募百姓,给他们免罪、拜爵、免除赋税,给予他们冬夏衣物和粮食,直到他们能自给自足为止。边境的百姓,如果各种条件还不成熟,那就不能让他们长期生活在危难之地。等到胡人入侵时,如果从他们手里能夺回被抢走的财物,那就把一半赏给夺回的人,然后官府在为其赎买。这样一番操作下来,边境百姓就会互相救助,勇敢得抗击胡人了。这不是因为道德有多么的高尚,而是为了保护亲戚的安全和获得财物,这与东方戍卒不熟悉地形而畏惧胡人相比,效果就是天差地别啊。在陛下执政的时候,迁徙中原的百姓去充实边塞的苦寒之地,使远方不再有屯戍的负担;边境的百姓,父子相保,便不再有被掳掠的忧患;这样的利益延续到后世,陛下的名声显赫,名留青史,这与秦朝征发怨民的做法比起来,效果相差甚远呐,还望陛下认真的考虑考虑。?文帝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招募中原的百姓并把他们迁徙到边塞。?
晁错又给文帝说:如今陛下招募中原的百姓并把他们迁徙到边塞地区,这样一来,屯戍的费用就大大减少,这是非常大的恩惠啊。地方官吏如果能够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政策,奉行明确的法令,体恤老弱的百姓,真诚的善待壮士,善于安抚民心而不提一些苛刻的要求,使先到的人能够安居乐业而不思念故乡,那么贫穷的人就会羡慕而愿意前往边塞了。臣听说古代迁徙百姓时,首先会观察阴阳是否调和,在品尝泉水的味道是否甘甜,然后才开始建立城池、划分住宅。先建好房屋,准备好生产所用的器物,百姓到了就有地方住,有工具用。这是百姓愿意离开故乡而前往新城池的原因。等安定下来就为他们设置好医师、巫师用来治疗疾病,修建祭祀的地方;进行男女婚配,让他们生死相恤,坟墓相连;种植树木,蓄养牲畜;让他们居住的房屋完好无损。这就是使百姓乐于居住而有长期定居之心的办法啊。?
臣还听说古代为了防备敌人而设立的边县,五户人家为一伍,一伍有长领导;十伍为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为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为一邑,邑有假侯。这些人都会从邑中选择非常有能力的人担任,他们不仅有保护能力,还得熟悉当地得地形,了解当地民心。平时没事得时候就教百姓练习射箭,作战时教百姓如何快速得应敌。所以军队在内部训练有素,军政在外部就能稳固。训练完成后,不让他们迁徙,他们年幼时一起玩耍,长大后一起并肩作战。夜晚作战时他们都知道彼此得声音,这足以让他们互相救援;白天作战时眼睛一看到对方,就能够互相认出对方;这份友爱之心,足以让他们为彼此而死。这样再加上厚赏的激励和重罚的威慑,士兵们就会勇往直前,死不退缩。迁徙的百姓如果不是壮年有才能的人,只会白白浪费衣粮,无法使用;即使有才能,如果没有有本事得官吏,也无法发挥作用。?
现如今陛下不与匈奴和亲,臣猜测他们冬天会南下入侵我国边境;这个时候如果能打一次大胜仗,那他们就会受到严重的创伤,短期内不敢再侵犯我国边境了。陛下如果想要立威,就必须从折胶开始;如果他们来了而我们不能困住他们,再让他们得胜而归,以后就更加难以制服了。?我们在机会来临时要紧紧抓住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在机会没到来时我们就韬光养晦,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积累自己的力量。文帝对他的分析大加赞赏。
晁错这个人为人刚直深刻,凭借自己的辩才得到了太子的宠信,太子家称他为“智囊”。?
公元前168年冬天,十二月,黄河在酸枣决口,向东冲垮了金堤,东郡大规模征发士兵堵塞决口。?春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三月,大地逐渐褪去冬日的严寒,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个时候,朝廷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废除关隘,不再使用传符。这一举措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晁错,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大臣,对文帝进言道:圣王在位时,百姓们之所以不会挨饿受冻,并不是因为圣王能够亲自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也不是因为圣王能够亲自织布来为他们提供衣物。而是因为圣王开辟了财富的途径,让百姓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生活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