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5年春天,二月,发生了地震。?
想当初,秦朝使用半两钱,汉高祖嫌它太重了,便不再使用,改铸荚钱。于是物价飞涨,米价涨到了一石万钱的地步,简直闻所未闻。四月,又改铸四铢钱,废除盗铸钱令,允许百姓自行铸钱。?
这时贾谊劝谏说:法律允许天下人公开铸钱,胆敢在铜、锡中掺杂铅、铁的,就对他处以黥刑。然而铸钱的情况是,如果不掺杂,百姓就无法获利;而掺杂的话利润就非常高。这样的事情会招致祸患,法律不公会引发奸邪之事发生,如今让百姓掌握铸币的权力,百姓各自隐蔽铸钱,想要禁止他们获取厚利和微小的奸邪,即使每天处以黥刑,也无法制止啊。在过去的时代里,那些犯罪人数众多的县,其犯罪人数甚至可以达到上百人之多。而官吏们对这些嫌疑犯进行审讯和拷打的人数,则更是不计其数。如此一来,法律就像是一个诱人的陷阱,将百姓们一步步引入其中,这难道还有比这更严重的情况吗?不仅如此,百姓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钱币,在各个郡县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有的地方使用的是轻钱,即一百钱中还需要额外添加若干;而有的地方则使用重钱,然而这种重钱却按照重量来计算,并不被其他地方所接受。这样一来,法律就无法实现统一,而官吏们为了急于统一,就会变得越来越烦琐和苛刻,以至于难以真正执行下去。但是,如果对这种情况放任不管的话,那么市场就会陷入一片混乱,钱币的价值也会变得混乱不堪。面对这样的局面,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又怎么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呢?如今,农民们纷纷放弃了原本的耕作,转而投身于采铜行业。他们放下了手中的农具,去冶炼和铸造钱币。这样一来,奸钱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五谷的产量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那些原本善良的人们,也在利益的诱惑下,逐渐走上了奸邪之路,最终导致百姓们纷纷陷入刑罚的困境。如此一来,刑罚将会变得越来越不祥,这又怎么能够被忽视呢?国家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祸患的严重性,所以官吏们必定会提出“禁止”的措施。如果禁止的措施不得法,那么伤害就会更大。如果禁止百姓铸钱,那么钱币就会变重;钱币如果变重,利润就会增加,盗铸的人就会如云般涌现而出,到时弃市的刑罚也就无法禁止。奸邪无法禁止,法律便会遭到破坏,这都是铜钱造成的影响啊。铜钱遍布天下,祸害极大,不如收回百姓的铸币权,由国家统一管理。贾山也上书劝谏,他认为:钱币是无用的器物,却可以换取富贵;富贵是君主的权力,让百姓铸钱,这是让百姓与君主共享权力,这种计策不可长久使用啊。但是文帝并没有听从这个建议。?
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正是得宠的时候,文帝想让他变得富有,就赐给了他蜀郡严道的铜山,并让他去铸钱。而吴王刘濞有豫章的铜山,招揽天下亡命之徒铸钱;煮海水为盐;因此就算不征税而国家也相当的富足。于是吴、邓的钱币遍布天下。?
想当年,皇帝将代国分为两个国家,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这一年,将代王刘武迁为淮阳王;任命太原王刘参为代王,恢复了代国的全部土地。?
公元前174年冬天,十月份,桃树和李树开花了。?
淮南王刘长在自己的封国内自行的制定法令,驱逐汉朝任命的官吏,上书请求自行任命相国和二千石级别的官员,文帝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刘长还不满足,他还擅自刑杀无辜之人,并封爵至关内侯;多次上书言辞那是相当的不逊呐。文帝多次严厉地责备他,同时命令薄昭写信劝诫他,并引用管叔、蔡叔以及代顷王、济北王刘兴居的事例作为警示。?
淮南王就感到十分的不高兴,于是就命令大夫但、士伍开章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的太子柴奇密谋,计划用四十辆辇车在谷口造反;并派人联络闽越和匈奴。他们计划的事情败露后,有关部门就开始调查此事。文帝也派使者召见淮南王,想要了解了解情况,淮南王到达长安后,丞相张苍、典客冯敬代理御史大夫的职责,与宗正、廷尉一起就打起了刘长的小报告,说到:刘长的罪行应当被判处弃市。但文帝和他非常的亲近,就下诏说:赦免刘长的死罪,废黜他的王位,终身不再封王;将他流放到蜀郡严道的邛邮。随后所有参与谋反的人都被处死了,刘长被装在辎车中,由各县依次押送前往流放地。?
袁盎这时对文帝说道:陛下一直骄纵淮南王,没有为他安排严厉的师傅和相国,因此导致他走到这一步。淮南王性格刚烈,如今突然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臣担心他会在途中因雾露病死,陛下将背负杀害弟弟的恶名,这该如何是好?文帝无奈的说道:我只是让他吃点苦头,很快就会让他回来的。然而他真的能够活着回来吗?事情也正如?袁盎所说的那样。
淮南王愤恨不食而死。当押送淮南王的车辆到达雍县时,雍县县令打开囚车,发现他已经死了,就赶忙将这事上报给了文帝。文帝哭的那叫一个悲伤呀,边哭边对袁盎说道:我后悔没有听你的话,最终害死了淮南王!现在该怎么办呀?袁盎思考了一番说道:现在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斩杀丞相和御史大夫来向天下人谢罪了。于是文帝就立即下令逮捕了丞相和御史大夫,追究各县在押送淮南王时不打开囚车、不提供饮食的责任,相关人员都被判处了弃市,随后以列侯的规格将淮南王安葬在雍县,并安排三十户人家为他守墓。伴君如伴虎,职场上一个不小心就会丢掉脑袋。?
这时候匈奴单于给汉朝写信说:之前,大汉皇帝提到和亲的事情,信中的内容让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然而汉朝的边吏多次侵侮右贤王;右贤王也没有请示单于的意思,就听从了后义卢侯难支等人的计策,与汉朝官吏进行对抗。这种行为破坏了两国的约定,离间了我们之间的兄弟之情,因此我惩罚了右贤王,派他去西边攻打月氏。靠着上天的保佑,将士们的英勇无畏,马匹的强壮,我们最终消灭了月氏,斩杀、降服了他们的子民,平定了西域。现在楼兰、乌孙、呼揭及其周边的二十六国,都已归顺匈奴,所有的游牧民族都已成为一家,北方已经彻底的安定了。我希望两国停止战争,休养士卒,养马放牧,消除过去的矛盾,恢复以前的约定,以此安定边境的百姓。如果大汉皇帝不希望匈奴靠近边塞,那就请下令让边民远离边塞。文帝回信说道:匈奴大单于希望消除过去的矛盾,恢复以前的约定,我非常的赞同,这是古代圣王的志向。汉朝与匈奴约定结为兄弟,因此送给单于的礼物也非常的丰厚;但是破坏约定、离间兄弟之情的,往往是匈奴。然而右贤王的事情已经发生在赦免之前,单于也不必深究!如果单于能够按照信中的意思,明确地告知各级官吏,让他们不要违背约定,保持诚信,我会像单于信中所说的那样尊敬匈奴的一草一木。?
不久之后,冒顿单于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稽粥继位,号称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刚刚即位,皇帝再次派遣宗室女翁主作为单于的阏氏,并派宦官燕人中行说作为翁主的师傅。中行说觉得匈奴乃是塞外苦寒之地,不愿意去,朝廷那是好说歹说,最终还是强迫他去了。中行说无奈的说道:如果一定要我去,我将会成为汉朝的祸患!中行说到达匈奴后,就投降了单于,单于对他那是非常的宠信。?
想当年,匈奴喜欢汉朝的丝绸和食物。中行说就上奏说:匈奴的人口比不上汉朝的一个郡,他们之所以如此强大,就是因为衣食与汉朝有所不同,他们不依赖汉朝。如今匈奴单于改变习俗,开始喜欢汉朝的东西;汉朝的东西不过占十分之二,匈奴就会完全依赖汉朝了。于是,匈奴在得到汉朝的丝绸后,就故意在荆棘中进行拖拽,让衣服和裤子都变得破烂不堪,以此显示汉朝的丝绸不如匈奴的毛皮衣服耐用;在得到汉朝的食物后,就故意丢弃,以此来显示汉朝的食物不如匈奴的奶酪美味。中行说还教单于的身边人记录人口和牲畜的数量,这样就更加的方便管理了。匈奴给汉朝的书信和印封,都故意写得很大,言辞也十分的傲慢,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
汉朝使者有时嘲笑匈奴的习俗没有礼义,中行说便反驳汉使说:匈奴的约束简单,容易执行;君臣关系简朴,可以长久存在;一国的政事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好管理。因此,匈奴虽然有时会陷入混乱当中,但一定会立宗族为单于。如今中原虽然自称有礼义,但亲属之间疏远后就会互相残杀,甚至改朝换代,都是因为这类事情。唉!你们这些住在土屋里的人,不要再多嘴,喋喋不休的说个没完!汉朝送给匈奴的丝绸和粮食,只要数量足够,质量好就行了,何必多言!如果给的东西不够好,等到秋天,我们的骑兵就会去践踏你们的庄稼,然后掳掠你们的百姓。?
这时贾谊上书说:陛下,臣私下认为当前的形势,有一件事是值得痛哭的,有两件事是值得流泪的,有六件事是值得长叹的;至于其他违背常理、伤害道义的事情,难以一一列举。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了,百姓也已经治理好了,臣却认为事实并非如此。说天下安定且治理好的人,不是愚蠢就是谄媚,都不了解治乱的根本。这就像把火放在柴堆今的形势,和这有什么区别?陛下为什么不让我详细陈述当前的局势,并提出治理的策略,供陛下仔细选择呢?倘若为了治理天下,不辞辛劳、费尽心力,甚至舍弃钟鼓之乐,那也是情有可原、无可厚非之事。毕竟,天下之大,治理起来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诸多心血和努力。然而,若能在保持现有快乐生活的同时,让诸侯们都能谨遵法度,不轻易动武,使匈奴心悦诚服,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淳朴,如此一来,不仅生前可成为一代明君,死后亦能成为明神,其美名必将流传千古,永载史册。如此这般,顾成庙便可被尊称为太宗,与太祖相互辉映,成为汉朝永远的典范。其所制定的经典法则,也将为万世所效仿,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即便是遇到愚笨、不成器的后代,他们也能够顺利继承这份基业,并使之得以安定。以陛下您的英明睿智,再加上一些精通治国之道的贤臣辅佐,要实现这些目标,想必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