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2章 魏文称雄变法始,商鞅入秦帝业基

第2章 魏文称雄变法始,商鞅入秦帝业基(1 / 2)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在石门击败三晋(韩、赵、魏)联军,斩首六万人。有了战功,于是周显王就赐予了秦献公黼黻之服(这是一种象征尊贵的礼服)。?

公元前362年?,魏国在浍水击败了韩国和赵国的军队。?

秦国与魏国在少梁交战,魏军大败,俘虏了魏国的公孙痤。?

卫声公去世,他的儿子成侯速继位。?燕国燕桓公去世,他的儿子文公继位。?

秦献公因为战争受伤去世,他的儿子嬴渠梁继位,是为秦孝公。孝公当时才二十一岁。此时,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之间有十余个小国。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修筑长城,从郑国沿洛水向北一直到上郡;楚国从汉中向南占据巴、黔中地区。各国都将秦国视为夷狄,排斥秦国,不让其参与中原的会盟。于是,秦孝公发愤图强,推行德政,力图使秦国强大,可是这怎么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呢?于是在?显王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诏令,表示要效仿先祖秦穆公的功业,恢复穆公时期的疆土和政策。他号召群臣宾客献计献策,承诺对能提出强国之策的人给予高官厚禄,甚至分封土地。?

卫国的公孙鞅(即商鞅)听到了秦孝公的这份诏令,就想去试试,以施展自己的一身才华,于是西行入秦。公孙鞅是卫国的庶孙,喜好刑名之学(法家思想)。他曾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任职,公叔痤知其才能,但未来得及推荐,人就因病去世。公叔痤病重时,魏惠王前来探视,询问国事,你之后该用谁为相?公叔痤就给魏惠王推荐了公孙鞅,并建议若不用他就杀了他,以免为别国所用。但是魏惠王并未采纳这个建议。公孙鞅认为魏王既不会用他,也不会杀他,于是留在魏国。?

公孙鞅到秦国后,通过宠臣景监求见秦孝公,向他阐述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大喜呀,就与公孙鞅一起商议国事,真的是彻夜长谈,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公元前359年,公孙鞅首次提出变法,但秦国人不满。公孙鞅对秦孝公说:“普通人不能与他们谋划开创之事,但可以与他们共享成功。至高无上的德行不会迎合世俗,成就大业的人不会与众人商议。”甘龙反对变法,认为应遵循旧法。公孙鞅反驳说:“普通人安于旧俗,学者拘泥于所见所闻,这两种人只能守成,不能创新。智者制定法律,愚者受制于法律;贤者改革礼制,不肖者拘泥于礼制。”孝公赞同公孙鞅的观点,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变法内容包括:?

1. 实行什伍连坐制,鼓励告发奸邪,不告发者与降敌同罪。?

2. 按军功授爵,禁止私斗。?

3. 奖励耕织,对从事工商业或懒惰致贫者罚为奴隶。?

4. 宗室贵族若无军功,不得列入宗室名册。?

5. 明确尊卑等级,按等级分配田宅、奴仆、衣物等。?

为取信于民,公孙鞅在国都南门立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宣布谁能将其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不信,无人行动。后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一人搬动木头,果然得到赏金,这就是徙木立信。此举树立了变法的威信,真的是国民智识的愚昧,执政者推行法令的煞费苦心。变法也成就了秦孝公崛起西陲、东向以窥中原的霸业基础,他也因战功被封于商,号称商君。?

变法推行一年后,秦国百姓纷纷到国都抱怨新法的各不便。太子犯了法,公孙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但因太子是君位继承人,不能施刑,于是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此后,秦国人皆遵守法令。变法十年后,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当初抱怨新法不便的人,又转而称赞新法。公孙鞅认为这些人是“乱法之民”,将他们迁到边疆。此后,无人敢议论法令。?

司马光评论说:诚信是君主最重要的品质。国家依靠百姓,百姓依靠诚信。没有诚信就无法驱使百姓,没有百姓就无法守护国家。古代的王者不欺骗四海,霸者不欺骗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百姓,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不善于治国者则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下离心,最终导致失败。?齐桓公不背弃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图伐原之利,魏文侯不违背与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之赏。这四位君主虽非完美,但商鞅尤其刻薄,且处于战乱时代,天下盛行诈力,尚且不敢忘记诚信以取信于民,何况治理太平之世的君主呢?诚信乃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言而有信,做任何事都信守承诺,那么别人对他自然就会很信服,做什么事都能想起他了,他的威严也会逐步的确立。?

公元前358年。,秦国在西山击败韩国军队。?

公元前357年?,魏国与韩国看到秦国逐渐的强大,在鄗地会盟,商量如何抵御秦国的扩张,这种策略短期内有效,但结果也未能改变两国逐渐衰落的命运。?

公元前356年?,赵国与燕国在阿地会盟。?赵国、齐国、宋国在平陆会盟。?

公元前355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在郊外会猎。?魏惠王问齐威王:“齐国也有宝物吗?”齐威王回答:“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小,却有直径一寸的明珠,能照亮前后十二辆车,这样的珠子有十颗。齐国这样的大国怎么会没有宝物呢?”齐威王说:“我对宝物的看法与您不同。我的臣子檀子,派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侵犯,泗水一带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见;我的臣子盼子,派他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黄河东岸捕鱼;我的官吏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就在北门祭祀,赵国人在西门祭祀,跟随他迁居的百姓有七千多家;我的臣子种首,派他防备盗贼,结果路不拾遗。这四位臣子,他们的光芒能照耀千里,岂止是照亮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听后感到惭愧。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你,又认为你所拥有的宝物是什么呢??

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会面。?

鲁国鲁共公去世,其子康公毛继位。?

公元前354年,秦国在元里击败魏军,斩首七千人,攻占魏国少梁。魏惠王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楚王派景舍救援赵国。?

公元前353年。齐威王派田忌救援赵国。?

起初,孙膑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担任将军,自认为才能不如孙膑,便将孙膑召到魏国,设计砍断他的双脚并在他脸上刺字,想让他终身废掉。后来,齐国使者到魏国,孙膑暗中会见使者并说服他。齐国使者偷偷将孙膑带回齐国。田忌欣赏孙膑的才能,以客礼待他,并将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拜他为师。 ?

齐威王计划救援赵国,打算任命孙膑为将,但孙膑以自己是刑余之人为由推辞。于是,田忌被任命为将,孙膑为军师,坐在辎车中出谋划策。 ?

田忌打算直接率军前往赵国。孙膑说:“解开乱丝不能硬扯,劝解斗殴不能插手。打击要害,避实击虚,形势就会自然化解。现在魏国和赵国交战,精锐部队都在外作战,国内只剩下老弱病残。您不如率军直奔魏国都城,占据交通要道,攻击其空虚之处,魏军必定会放弃赵国回师自救。这样,我们一举解了赵国之围,又能使魏国疲于奔命。”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十月,邯郸投降魏国。魏军回师,与齐军在桂陵交战,魏军大败。?

韩国攻打东周,夺取陵观、廪丘。?楚国任命昭奚恤为相。?

江乙对楚王说:“有人养了一条狗,狗曾往井里撒尿,邻居看到后想告诉主人,狗却挡在门口咬人。现在昭奚恤总是阻止我见您,就像这条狗一样。况且,如果有人喜欢宣扬别人的优点,您会说:‘这是君子’,并亲近他;如果有人喜欢揭露别人的缺点,您会说:‘这是小人’,并疏远他。这样一来,即使有儿子弑父、臣子弑主的事,您也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您只喜欢听赞美,不喜欢听批评。”楚王说:“说得好!我愿意两方面都听。”?

公元前352年?,秦国大良造卫鞅(商鞅)率军攻打魏国。?同年,诸侯联军包围了魏国的襄陵。?

公元前351年,秦国卫鞅包围魏国的固阳,迫使魏国守军投降。?

魏国将邯郸归还赵国,与赵国在漳水结盟。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相,韩国也开启了变法,但申不害的变法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让韩国短期变强,最终也失败了。?

申不害原是郑国的低贱臣子,学习黄老之学和刑名之术,得到韩昭侯的赏识。韩昭侯任命他为相,申不害对内修明政教,对外应对诸侯,使韩国在十五年内国治兵强。 ?

申不害曾请求韩昭侯任命他的堂兄为官,韩昭侯拒绝。申不害面露怨色。韩昭侯说:“我向您学习,是为了治国。现在我是该听从您的请求而废弃您的治国之术,还是该坚持您的治国之术而拒绝您的请求呢?您曾教我按功劳和次序任用官员,现在却为私事请求,我该听哪一种呢?”申不害听后离开座位请罪,说:“您真是明君。”自己说过的话自己得起个带头作用,不然

韩昭侯有一条破裤子,命人收起来。侍者说:“您也太吝啬了,不赏赐给左右,却要收起来。”韩昭侯说:“我听说明主的一颦一笑都有深意。这条裤子岂止是颦笑?我要留着赏赐有功之人。”?

公元前350年,秦国商鞅在咸阳修建冀阙宫庭,迁都咸阳。?

商鞅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将小乡邑合并为县,设县令、县丞,共设三十一县。废除井田制,开辟阡陌,统一度量衡。??

公元前348年,秦国商鞅改革赋税法,推行新法。?

卫国贬低自己的称号为侯,依附三晋(韩、赵、魏)。?

公元前343年。,周显王赐秦孝公“伯”的称号,诸侯都向秦国祝贺。秦孝公派公子少官率军在逢泽会盟诸侯,朝见周王。?

公元前341年,魏国庞涓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议:“早救还是晚救?”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不救,韩国就会投降魏国,不如早救。”孙膑说:“韩、魏两军尚未疲惫时去救,等于我们替韩国承受魏军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魏国有灭韩之心,韩国危急时必定向东求助于齐国。我们应暗中与韩国结盟,晚些出兵,等魏军疲惫时再行动,这样既能得利又能赢得名声。”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暗中答应韩国使者,但迟迟不出兵。韩国因依赖齐国,五战五败,最终将国家托付给齐国。 ?

齐国出兵,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直扑魏国都城。庞涓闻讯,撤军回魏。魏国派太子申为将,率军迎战齐军。孙膑对田忌说:“魏军素来轻视齐军,认为齐军怯懦。善于作战的人应因势利导。《兵法》说:‘行军百里争利会损上将,行军五十里争利只有一半军队能到达。’”于是,孙膑命令齐军进入魏国后第一天挖十万个灶,第二天挖五万个,第三天挖两万个。庞涓追击三天后大喜,说:“我早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才三天,士兵就逃亡过半了!”于是抛弃步兵,率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击。孙膑估计庞涓的行程,傍晚会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多险阻,适合埋伏。孙膑命人砍倒一棵大树,剥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并命令齐军埋伏一万名弓箭手,约定看到火光就放箭。庞涓果然在夜晚到达树下,看到树上的字,点火照明。还未读完,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兵败,拔剑自刎,说:“竟然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乘胜大败魏军,俘虏太子申。出其不意,攻其必救就是围魏救赵得精髓,你又会如何用这一计策呢??

成侯邹忌嫉妒田忌,派人拿着十金在市场上占卜,说:“我是田忌的人。我作为将军三战三胜,想要做大事,可以吗?”占卜者出来后,邹忌派人将他抓起来。田忌无法自证清白,率部攻打临淄,要求交出邹忌。未能成功,田忌逃往楚国。我们要时刻得提醒自己,拥有现在得一切已经很幸福了,不必去羡慕别人得,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幸福。?

公元前340年,卫鞅(商鞅)对秦孝公说:“秦国与魏国的关系,就像一个人有腹心之疾,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为什么呢?魏国地处险要的岭厄以西,都城在安邑,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占崤山以东的利益。魏国强盛时向西侵略秦国,衰弱时则向东收缩。如今国君贤明,国家强盛;而魏国去年被齐国大败,诸侯背叛,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攻打魏国。魏国无法抵抗秦国,必定会向东迁徙。然后秦国占据黄河和崤山的险固,向东控制诸侯,这是成就帝王之业的机会。”?

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建议,派他率军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军抵御。两军对峙时,商鞅写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交好,如今我们各自为两国将领,不忍心互相攻打。不如我们见面结盟,饮酒罢兵,以安定秦魏两国的百姓。”公子卬信以为真,前往会盟。会盟后,商鞅埋伏甲士,俘虏了公子卬,随后进攻魏军,大败魏师。兵不厌诈,战场上瞬息万变,也得看对方是个什么样得人,才去做什么事。糊里糊涂得去,可能让自己输的一败涂地。 ?

魏惠王很恐惧,赶紧派使者献上河西之地求和,并将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魏惠王叹息道:“我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指杀商鞅)!”?这世上哪里有后悔药可买呢?一切的苦果都的自己承受。秦国封商鞅于商於十五邑,号称商君。?

齐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魏国。?楚国楚宣王去世,其子威王商继位。?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继位。商鞅得靠山没了,那他又会有什么样得结局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谋反,惠文王派官吏抓捕商鞅。商鞅逃往魏国,但魏国拒绝接纳,将他送回秦国。商鞅逃到商於,率部攻打郑国。秦军追击商鞅,将他杀死,并车裂示众,灭其全家。?

商鞅在秦国执政时,法令严酷。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可在那个乱世时代,真的可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