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与杜韩二人震耳发聩的发言,确实让不少人感觉有些羞愧。
包括感性的清文宗也是如此。
但是怎么也改变不了李世安实力强大,已经足以威胁朝廷的事实。
所以,
惠亲王只是简单一句,谁能保证李世安不造反,就让除了肃顺、杜韩以外,包括怡亲王在内的支持者不敢出声了。
毕竟李世安强大已经是事实,他又太年轻,他是不是有造反之心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现在有造反的能力!
于是,关于李世安与新军的封赏并没有如同之前一样快速决定。
而是一拖再拖。
直到曾某人、官文、李世安,还有文俊第二次上折子请示时,
清文宗这才不得不给军机处下达最后指令,要求给出奖赏对策。
只是肃顺与惠亲王两个阵营针锋相对,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个是支持李世安的,认为应该奖赏,哪怕只是口头的嘉奖。
同时面对豫章省,以石翼王为首的太平军,高达二十余万人。
应该任命一个强大的指挥,让这个人统一指挥湘鄂赣皖四省兵力。
只有如此,才能应对。
而这个人,肃顺首推李世安。
但是这个时候,他的盟友怡亲王却罕见的有不同意见,支持曾某人。
理由也简单,
曾某人本来就是入赣钦差大臣,早就有节制湘鄂赣三省兵马的权利。只是因为朝廷忌惮,这个权利划分太含糊。
当时反对的主要就是军机大臣祁寯藻,以及李世安的后台肃顺。
现在祁寯藻因为年纪问题,还有与肃顺合不来,被搞下去了。
没有明确规定曾某人可以给三省兵马直接下令,也没有粮饷控制权。
他的权力名不正言不顺,需要通过三省的巡抚,和地方官下达。
湘军名头再大,也是寄人篱下。
现在李世安的新军,不管是实力,还是人数都超过湘军了。
所以,
湘军威胁开始靠边,怡亲王自然而然的提议可以让曾某人出来制衡。
也有人提议让官文领头,但很快就被打脸。毕竟官文刚刚兵败被俘,处罚的圣旨还没有下达,还是戴罪之身。
一个是反对李世安的,认为应该调离他,重新任命一个满蒙旗人。
提议李世安进京担任工部尚书。
从一个实权湖广总督,调任工部尚书,赤裸裸的明升暗降。
而惠亲王为了打压李世安,也是用心良苦,为了消除影响,竟然提议担任过吏部尚书的花沙纳出任湖广总督。
让六部之首的从一品高官调任湖广总督,也就惠亲王想的出来了。
还真别说,李世安能力强大,官职品级都太高,随随便便派一个满蒙旗人过去,还真管不住现在的湖广班子。
让一个先后担任过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的正黄旗贵族去,实力碾压。现在只需要考虑,他本人是否原因。
但是肃顺听到这里充满了担忧,只因花沙纳此人为了朝廷不计名利。
他确实愿意下放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