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途 > 第140章 新天地里希望生

第140章 新天地里希望生(1 / 2)

晨曦微露,延安的黄土高原上还笼罩着一层薄雾。林闻溪站在新落成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前,望着门上那块朴素的木匾,心中百感交集。三年了,从最初的质疑排斥到如今的接纳支持,这条融汇中西的医学道路终于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林院长,都准备好了。”顾静昭轻声提醒,眼中闪着激动的泪光。今天将是研究院的揭牌仪式,也是对他们这些年来所有努力的一次肯定。

研究院的院子里,已经挤满了从各地赶来的代表:有拄着拐杖的老农,有穿着军装的战士,有包着头巾的妇女,甚至还有几位国际友人。每个人都带着期待的目光,等待着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周副主席亲自前来揭牌。当他揭开红布,露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八个大字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同志们,”周副主席的声音在晨风中格外清晰,“这座研究院的成立,不仅是对你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医学发展道路的探索。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创造性的融合,是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路来!”

揭牌仪式后,研究院正式投入运行。与过去的医疗站不同,这里有了相对完善的实验室、图书馆和教学设施。更重要的是,有了正式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我们终于可以系统性地开展研究了,”林闻溪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不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探索。”

团队立即展开了多项重点课题。最紧迫的是针对日军生物武器的防护研究。基于前期的经验和数据,他们开始研发更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

“这种制剂的核心在于其可变性,”伊万诺夫通过信函提出建议,“我们的对策也必须具有适应性。”

于是,一个创新的“多靶点干预”方案被提出:不再追求单一特效药,而是开发一套组合方案,针对制剂的不同变异阶段采取不同措施。

同时,民间智慧的收集整理工作也系统展开。团队派出多个小组,深入民间采集药方、验方,用科学方法进行验证和提炼。

令人惊喜的是,许多民间偏方确实蕴含着惊人智慧。一个治疗烧伤的祖传秘方,经过提纯后发现具有强效抗菌作用;某个部落的祭祀用药,竟然能有效缓解神经毒素的症状...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老师,”林闻溪感慨地说,“我们要虚心学习,科学提升。”

研究院还开创性地设立了“学员班”,从各根据地选拔有文化的青年进行系统培训。课程设置很有特色:上午学习西医基础,下午钻研中医经典,晚上进行实践操作。

“我们要培养的是扎根中国大地的新型医者,”林闻溪对首批学员说,“既要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又要继承传统医学智慧。”

最让人振奋的是国际交流的恢复。随着战局变化,一些国际组织和专家开始主动联系研究院,寻求合作。虽然规模不大,但这是一个重要的开端。

一位美国医学教授在参观后感叹:“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你们取得的成就令人敬佩。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可能会改变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然而,新天地里也面临新挑战。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短缺。具备中西医双重背景的人才凤毛麟角,大多数研究人员只能侧重一方。

“这就好比一个人用两条腿走路,”林闻溪形象地比喻,“如果一腿长一腿短,永远走不稳。”

于是,一套“互教互学”的制度被建立起来:西医背景的研究员要学习中医理论,中医背景的要掌握现代科学方法。每周的“学术碰撞会”上,经常可以看到激烈的辩论和交流。

另一个挑战是标准化问题。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个体化强但难以标准化;西医强调标准化,但往往忽视个体差异。如何找到平衡点成为关键难题。

经过反复探索,团队提出了“病证结合”的模式:既明确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又进行中医的证候分型,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比如这个肺炎患者,”顾静昭在病例讨论会上分析,“西医诊断是细菌性肺炎,中医辨证是风热犯肺。所以我们既用抗生素杀菌,又用银翘散疏风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