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有俺们在,小鬼子别想动医疗站一根汗毛!”民兵队长拍着胸脯保证。
这种鱼水情深不仅体现在危机时刻,更融入日常点滴:
孩子们放学后自发来医疗站帮忙,打扫卫生、煎药换药,甚至学会了简单的护理技能; 大娘大婶们组织“缝补队”,不仅修补衣物,还缝制了大量布鞋和棉袜; 老农们把最好的蔬菜留给伤员,自己吃野菜和杂粮...
“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一位老大娘朴实地说,“你们为俺们拼死拼活,俺们做这点算啥?”
这种相互扶持的精神很快结出硕果。在群众的帮助下,医疗站不仅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还实现了许多突破:
基于民间偏方改良的“止血粉”,效果堪比进口磺胺药; 利用当地材料制作的“夹板”,轻便牢固还便宜; 甚至开发出了一套完整的“土法消毒灭菌流程”,解决了无菌操作的难题。
最令人惊喜的是,在一位老陶匠的帮助下,团队成功烧制出简易的玻璃器皿和陶瓷设备,大大提升了制药水平。
“这就是军民一心的力量,”林闻溪在总结会上激动地说,“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早就撑不住了。”
寒冬渐渐过去,春天来临。当第一缕春风吹绿延河两岸时,医疗站举办了一个特别的答谢会。
没有丰盛的宴席,只有简单的粗茶淡饭;没有华丽的致辞,只有真诚的感激之情。林闻溪代表全体医护人员,向支持医疗站的百姓深深鞠躬。
“该鞠躬的是俺们!”王老汉急忙扶住他,“没有你们,俺这把老骨头早就入土了。是你们给了俺们第二次生命!”
这时,一群孩子跑上台,为每个医护人员戴上野花编成的花环。那些曾经被救治过的百姓也纷纷上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谢意。
现场变成了一片温情的海洋。医护人员和百姓相拥而泣,三年的同生共死已经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亲人。
“这就是我们战斗的意义,”林闻溪对团队成员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这些可爱的人民。”
答谢会结束后,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通过地下渠道,国际红十字会终于突破了封锁,送来了一批紧急医疗物资!
更令人感动的是,随物资附有一封信:“贵处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救治生命的事迹已经传遍国际社会。这些物资是各国人民自发捐赠的,请务必收下。”
原来,军民鱼水情的故事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外界,感动了无数人。国际社会开始向日本政府施压,要求解除对边区的医疗封锁。
“看,我们的坚持有了回报,”顾静昭激动地说,“世界没有忘记我们。”
然而,林闻溪却保持着清醒:“外援可贵,但不能依赖。真正能依靠的,还是我们自己,是我们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他提议将部分国际援助转赠给老百姓:“乡亲们为我们付出太多,这是应该的回报。”
这个决定再次加深了军民之情。老百姓推辞不过,便用援助物资办起了“互助粮仓”和“共享药库”,继续践行着“军民一家亲”的理念。
春天深了,延河解冻,万物复苏。医疗站后的山坡上,军民共同开辟的药圃一片新绿,各种草药茁壮成长。
林闻溪和老百姓一起在药圃劳作,阳光下,他们的身影融为一体,分不清谁是军谁是民。
“这就是最好的医疗模式,”林闻溪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医生和病人,军队和百姓,本来就是命运共同体。”
夕阳西下,延河水泛着金光,静静流向远方。在这片经历过苦难却充满温情的土地上,军民鱼水情已经生根发芽,任何艰难困苦都无法将其摧毁。
医疗站的灯光再次亮起,医护人员和百姓志愿者一起忙碌着。没有等级之分,没有你我之别,只有共同的目标:守护生命,守望相助。
军民鱼水暖心间,这份在战火中淬炼的情谊,已经成为比任何药物都更有效的治愈力量。在这条充满艰辛的医学道路上,他们不再孤独,因为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与他们心手相连,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