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未年冬,赣江初雪。医学堂的青瓦上覆了层薄白,如同医者们渐生的华发。林闻溪站在藏书阁窗前,望着庭院中那株老梅初绽的花苞,恍然惊觉——五年的理论学习,竟已近尾声。
明日便是毕业大考,但他此刻想的不是考试,而是这五年的求索之路。
\"闻溪,还在用功?\"陆九芝老先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老人抱着个紫檀木匣,笑容中带着几分神秘。
\"先生在考前还有指教?\"林闻溪忙行礼。
陆老开启木匣,取出一本泛黄的手稿:\"这是先师遗作《医道问对》,记载了他对中西医理的思考。今日传你,望你延续此志。\"
林闻溪郑重接过,只见扉页题着:\"理虽无穷,行则有岸;道虽无尽,求则必达。\"
雪夜孤灯下,他沉浸在这本跨越半个世纪的医论中。先师在光绪年间就提出\"中西医学,如鸟之双翼\"的见解,更设计出\"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许多思想,竟与今日医学堂的探索不谋而合。
最令林闻溪震撼的是一段批注:\"吾尝见西医剖尸验病,初觉残忍,后思华佗亦欲开颅治病。医道进步,需突破成见。然突破非抛弃,乃升华也。\"
这段话如钥匙般打开了他心中的锁。五年来的一幕幕在眼前浮现:
初识显微镜的震撼,见证细菌世界的奇妙; 辨证论治的精微,体会整体观念的智慧; 急诊室里的争分夺秒,感悟西医抢救的迅捷; 乡间义诊的艰辛,明白百姓医疗的迫切; 政策论争的激烈,深知医者责任的重大... 这一切,原本在他脑中如碎片般分散,此刻却渐渐连成清晰的图景。
破晓时分,他铺纸研墨,开始绘制《医学知见图》。这不是寻常的思维导图,而是一个立体的人形模型:头部标注\"思维理念\",左半身写\"中医智慧\",右半身写\"西医科学\",血脉是\"研究方法\",筋骨为\"临床实践\",心脏处大大写着\"仁心\"二字。
在图纸边缘,他写下注解:\"医学如人,中西如左右半身,虽各司其职,然血脉相通,共为生命服务。\"
毕业大考不同往常。考场设在新建的\"融通诊室\",每位考生需连续处理三位患者:一位西医急症,一位中医慢病,一位中西医结合病例。
林闻溪抽到的病例极具挑战:首例是小儿高热惊厥,次例是老人虚劳咳嗽,末例是妇人不孕症——需同时运用中西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