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 第102章 长安绣影·密案追踪

第102章 长安绣影·密案追踪(2 / 2)

胡斐点头,短刃指向雪隘尽头的冰洞:“那便是寒沙洞入口,洞内布满冰机关与曼荼罗符咒,我数次潜入都未能深入。”他看向玄机子,“道长的飞剑能破邪祟,陈校尉的刀法可斩强敌,沈姑娘的布包藏着商队秘传的避寒口诀,我们四人联手,或许能闯过此关。”

驼背老者见状,怒喝一声,长杖催动黑气,竟召来漫天雪暴:“想闯寒沙洞?先过我这关!”黑气与雪暴交织,化作一头巨大的雪怪,张着血盆大口扑来。

玄机子御剑升空,飞剑化作数道流光,直刺雪怪双目;陈默挥刀劈开迎面而来的雪块,身形疾掠,直取驼背老者;沈青芜默念避寒口诀,布包发出微光,护住三人不受寒气侵袭;胡斐则足尖一点,身形如狐般跃至雪怪背上,短刃狠狠刺入雪怪头顶的黑气核心。

雪暴呼啸,剑光、刀光与冰刃的寒光交织,雪山之巅的厮杀震得冰层开裂。陈默的绣春刀划破老者的手臂,黑气喷涌而出;胡斐的短刃斩断雪怪的核心,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塌,化作漫天雪粒;玄机子的飞剑则死死钉住老者的长杖,让他无法再催动邪术。

驼背老者见状不妙,转身便要遁入寒沙洞。“哪里逃!”胡斐身形一闪,已追至洞口,短刃飞出,正中老者后腿。老者惨叫一声,倒在冰洞门口,眼中满是怨毒:“曼荼罗教不会放过你们的……秘境封印一旦解开,世间将永无宁日!”

陈默上前按住老者,目光锐利如刀:“我母亲与沈姑娘的父亲,究竟在何处?”

老者冷笑一声,猛地呕出一口黑血,竟当场气绝。玄机子探了探他的鼻息,摇头道:“服毒自尽了。”

雪雾渐散,寒沙洞的入口在雪光中显露,黑漆漆的洞口透着刺骨的寒气,仿佛藏着无数未知的凶险。胡斐收起飞刃,看向陈默与沈青芜:“里面便是曼荼罗教的核心之地,生死未卜,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便不会退缩。”

陈默握紧怀中的绣品残片,沈青芜眼中虽有惧色,却依旧挺直脊背:“我们也一样。”

玄机子御剑在前,清辉照亮洞口:“走吧。破解封印,救出被困之人,阻止曼荼罗教的阴谋,就在此一举了。”

四人并肩踏入寒沙洞,身后的雪山依旧寒风呼啸,而洞内,等待他们的,是更诡异的机关、更强大的敌人,以及那被隐藏了三年的真相。雪巅的狐影与飞剑、刀光、执念交织,一场关乎生死与正义的较量,在冰封的秘境中正式拉开序幕。

冰牢秘辛

寒沙洞内冰柱林立,如水晶铸就的丛林,岩壁上刻满暗红色的曼荼罗符咒,符咒散发着淡淡的黑气,与洞内的寒气交织,让人浑身发寒。玄机子的飞剑悬在半空,清辉驱散着黑气,照亮前行的道路,脚下的冰面光滑如镜,隐约能看到下方涌动的暗河。

“小心脚下。”胡斐提醒道,脚尖轻点冰面,身形如狐般跃过一处看似平坦的冰面——他刚落地,方才那处冰面便轰然碎裂,露出深不见底的冰窟,冰窟中传来凄厉的嘶吼,似有异兽蛰伏。

前行不过数十步,前方忽然出现三道冰封的石门,门上分别刻着“生”“死”“幻”三字,门楣上的曼荼罗符咒流转着诡异的红光。“这是曼荼罗教的‘三才冰阵’,走错一门便会陷入万劫不复。”玄机子掐诀感应,眉头微蹙,“符咒之力与长生石相连,寻常破法无用。”

沈青芜忽然想起父亲书信中的记载,伸手取出布包,展开内侧的夹层,里面绣着一行细小的梵文:“家父曾说,商队守护的秘境,需以‘至纯之心’破幻。”她指尖抚过梵文,布包忽然发出柔和的金光,金光落在“生”字石门上,门上的符咒竟渐渐黯淡。

“是避寒口诀的衍生秘语!”胡斐眼中一亮,“我曾在商队古籍中见过,唯有心怀执念却不堕邪念者,方能引动金光。”

陈默握紧绣春刀,率先推门而入。门后是一条狭长的冰道,两侧冰壁上嵌着无数冰棺,棺中隐约可见人影,皆是当年失踪的商队成员与无辜路人,他们的面容被冰封,却依旧保持着挣扎的姿态。沈青芜看得心头一紧,忽然瞥见其中一口冰棺上刻着“沈”字,正是她父亲沈仲山的字迹!

“爹!”她惊呼着扑上前,却被一道无形的屏障挡住。玄机子抬手一挥,飞剑划出一道清辉,屏障应声而碎:“这些冰棺是聚灵阵的一部分,曼荼罗教用他们的灵力滋养长生石。”

冰棺缓缓开启,沈仲山虚弱地睁开眼,气息微弱:“青芜……你怎么来了?快逃……圣女她……”

话音未落,洞内忽然响起一阵空灵的女声,如冰珠落玉盘,却带着刺骨的寒意:“既然来了,何必急着走?”

一道红衣身影从冰道尽头飘来,女子身披织金红裙,鬓边插着曼荼罗金簪,面容绝美却毫无血色,正是曼荼罗教圣女——她耳后的刺青与林夏、驼背老者的纹样完全一致,只是中心多了一颗猩红的宝石。

“师妹,别再执迷不悟了!”冰道另一侧的冰牢中,忽然传来林夏的声音。陈默猛地转头,只见母亲身着素衣,被铁链缚在冰柱上,灵力正顺着铁链被抽向洞底的长生石。

圣女冷笑一声,指尖一抬,数道冰魂从冰壁中钻出,扑向四人:“师姐,当年若不是你执意守护这所谓的‘正道’,师父也不会死,长生石也不会被封印。只要我吸收足够的灵力,解开封印,便能获得真正的长生,统领三界!”

“长生石根本不是长生之物!”林夏急声喊道,“它是上古邪物,吸收的灵力越多,邪力越强,最终会吞噬整个世间的生机!当年师父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才与我们一同封印了它!”

圣女眼中闪过疯狂:“一派胡言!我已用无数人的灵力滋养它,再过三个时辰,封印便会解开!你们今日,都要成为它的祭品!”她挥手催动符咒,冰魂变得更加狂暴,玄机子的飞剑虽能斩杀冰魂,却架不住数量众多。

胡斐身形疾掠,短刃划出冰蓝色的弧线,缠住圣女的攻势;陈默则挥刀斩断束缚林夏的铁链,将母亲护在身后;沈青芜扶着沈仲山,布包的金光护住众人,抵挡着黑气侵袭。

“必须毁掉长生石的聚灵阵!”玄机子喊道,飞剑化作数道流光,直刺洞底的长生石——那是一块通体血红的晶石,悬浮在冰窟中央,无数黑气从晶石中涌出,连接着岩壁上的符咒。

圣女见状大怒,亲自催动邪术,长簪化作一柄血色长剑,直取玄机子。“你的对手是我!”陈默纵身跃起,绣春刀与血色长剑相撞,火星在冰洞中炸开,他体内的灵力被激发,竟与怀中的绣品残片产生共鸣,刀身泛起鎏金光泽。

胡斐趁机绕到冰窟下方,短刃刺入聚灵阵的核心符文,冰层瞬间开裂;沈仲山用尽最后力气,念出商队秘传的破阵口诀,布包的金光暴涨,将长生石的黑气压制;玄机子则御剑俯冲,飞剑狠狠刺入长生石的核心。

“不——!”圣女发出凄厉的惨叫,血色长剑寸寸碎裂,她的身形被金光与剑气包裹,渐渐化作一缕黑气消散。长生石发出一声巨响,红光黯淡,黑气渐渐消散,洞内的冰棺纷纷碎裂,被困之人缓缓苏醒。

林夏颤抖着握住陈默的手,掌心粗糙却带着滚烫的温度,那是常年被铁链束缚、被灵力透支留下的痕迹,眼中愧疚与欣慰交织,泪水顺着眼角皱纹滑落:“阿默,委屈你了。这些年,娘看着你从襁褓婴孩长成玄镜司校尉,看着你为找我四处奔波,却只能躲在暗处,连一声‘娘’都不敢回应。”

她指尖摩挲着陈默掌心的茧子,声音哽咽:“我与你沈伯父,本是上古‘青丘守印族’的后裔,身负与生俱来的至纯灵力——这种灵力能与流沙秘境的封印共鸣,既能加固封印,也能破解它,正是曼荼罗教觊觎的关键。三年前,我们察觉教中异动,知晓他们要夺长生石修炼邪术,便故意制造‘遇马贼失踪’的假象,带着半块曼荼罗令牌和《大漠孤烟图》残片,想潜入河西暗中守护秘境。”

“可我们千算万算,没料到他们竟查到了沈伯父的家人,更查到月娘与你妻子庆娘的姐妹情分。”林夏眼中闪过狠厉,“他们掳走月娘,以她的性命要挟庆娘,逼她偷取你手中的《胡商密录》——那密录看似是走私线路图,实则藏着秘境外围的防御布局。我们本想暗中营救月娘,却被教众察觉,困在此地抽走灵力,险些让封印失守。”

她紧紧攥着陈默的手,眼中满是疼惜:“娘对不起你,也对不起庆娘。若不是我们执着于守护封印,或许就不会牵累这么多人。好在你来了,好在青芜也来了,这桩藏了三年的秘密,终于能有解开的一天。”

沈青芜与父亲相拥而泣,胡斐望着苏醒的亲友,眼中终于露出释然的笑容。玄机子收起飞剑,抚须长叹:“长生石虽被封印,但曼荼罗教余孽未除,世间仍有隐患。”

陈默握紧绣春刀,面具后的眼中闪过坚定:“玄镜司职责所在,我会追查到底。”胡斐、沈青芜与沈仲山也纷纷点头,四人相视一笑,眼中皆是默契。

阳光洒满寒沙洞,驱散了三年的阴霾与黑暗。雪山之巅的狐影、飞剑的清辉、刀光的凌厉、水乡女子的坚韧,终于在这一刻,共同守护了正义与安宁。而属于他们的传奇,并未结束——曼荼罗教的余党、未完全消散的邪力,仍在暗处窥伺,一场新的征程,已在悄然酝酿。

七曜圣女劫

长安的春风刚吹绿朱雀大街,玄镜司的密报便如雪片般飞来——河西、江南、岭南三地接连出现诡异异动,数座曼荼罗教隐秘据点复苏,更有身怀异能的红衣女子现身,所过之处黑气弥漫,百姓陷入幻境,死伤惨重。

“是‘七曜圣女天团’。”林夏坐在玄镜司的议事堂中,指尖抚过当年的鎏金绣品,面色凝重,“曼荼罗教当年有七位圣女,以日月星辰为号,各修一门邪术,我与那红衣圣女是师姐妹,当年封印长生石时,她们被师父以秘术封印在各地秘境,如今长生石异动,封印必是破了。”

话音未落,堂外忽然传来一阵银铃般的轻笑,声音穿透墙壁,直入人心:“师姐倒是记性好,时隔三年,还认得我们这些师妹。”

陈默猛地起身,绣春刀出鞘,玄铁面具后的眼神冷冽如冰。只见议事堂的门窗无风自开,七道红衣身影飘然而入,她们身着同款织金红裙,鬓边金簪却各有不同——日曜圣女持鎏金镜,月曜圣女握银月轮,星曜圣女指间绕着银丝,其余四人或执玉笛、或佩毒囊、或挥羽扇、或捏符咒,正是七曜圣女天团——日曜圣女以鎏金镜控光影幻境,月曜圣女凭银月轮引寒气伤人,星曜圣女用银丝缠缚敌手、吸人灵力,玉笛圣女吹笛摄魂,毒囊圣女擅用西域植物毒,羽扇圣女能召风引雷,符咒圣女可画符布阵,七人各司其职,邪术互补。

为首的日曜圣女容貌与之前的红衣圣女有七分相似,却更显妖异,镜中流转着血色光晕:“林夏师姐,交出《大漠孤烟图》的完整图谱,再助我们重铸长生石,姐姐便饶过这长安百姓,否则,三日之内,这座帝都便会化作人间炼狱。”

“你们痴心妄想!”沈青芜挺身而出,布包展开,金光护住众人,“长生石是邪物,岂能让你们再为祸世间!”

月曜圣女轻笑一声,银月轮旋转而出,寒气逼人:“小丫头片子,当年你父亲坏我们好事,今日便让你偿债!”银月轮直扑沈青芜,胡斐身形一闪,短刃划出冰蓝弧线,堪堪挡住攻势,狐影般的身法在圣女间穿梭,却被星曜圣女的银丝缠住衣角,险象环生。

玄机子御剑升空,飞剑化作七道流光,分别迎向七位圣女:“七曜邪术,不过是旁门左道!”日曜圣女的鎏金镜折射出强光,竟将飞剑的清辉反弹,玄机子闷哼一声,身形踉跄后退。

陈默见状,挥刀直取日曜圣女,绣春刀的鎏金光泽与镜光相撞,火星四溅。他忽然想起母亲所说的圣女弱点,侧身避开镜光,指尖摸出怀中的绣品残片,猛地掷向鎏金镜——残片上的秘境纹路与镜中邪力相冲,镜面瞬间布满裂纹。

“找死!”日曜圣女大怒,镜中喷出黑气,化作无数鬼影。林夏急忙念动封印口诀,绣品发出金光,鬼影遇光即散:“阿默,她们的力量源于彼此的羁绊,需先破其阵眼!”

陈默点头,与胡斐对视一眼,两人一左一右,分别缠住日曜与月曜圣女。沈青芜催动布包金光,牵制星曜与毒囊圣女;玄机子则掐诀引动天雷,飞剑直刺羽扇圣女的符咒。

战场之上,剑光、刀光、镜光、银光交织,黑气与金光碰撞,发出滋滋声响。胡斐的短刃划破月曜圣女的银月轮,冰蓝色的寒气冻结了她的攻势;沈青芜的金光缠住星曜圣女的银丝,布包上的梵文发出斥邪之声;玄机子的天雷劈中羽扇圣女的符咒,让她当场呕出黑血。

可七曜圣女毕竟修炼多年,日曜圣女咬破指尖,将鲜血抹在鎏金镜上,裂纹瞬间修复,镜光变得更加诡异:“七曜同心,邪力不灭!”其余六位圣女齐齐念动咒语,红衣翻飞间,七道黑气交织成一张巨网,朝着众人罩来。

“快用《大漠孤烟图》的秘纹!”林夏急声喊道,将完整的绣品抛向空中。陈默、沈青芜、胡斐、玄机子四人同时伸手,指尖触碰绣品,灵力顺着秘纹流转,化作一道鎏金光柱,直冲黑气巨网。

“轰——”

光柱与巨网相撞,议事堂的梁柱轰然倒塌,烟尘弥漫。待烟尘散去,七位圣女的身影变得虚幻,日曜圣女眼中满是怨毒:“你们等着,七曜圣女不会善罢甘休,下次见面,便是你们的死期!”话音未落,七道身影化作黑气,消散在空气中。

长安的阳光重新照进议事堂,满目疮痍中,众人皆是气喘吁吁。林夏收起绣品,面色凝重:“她们虽退,但必定在暗中谋划更大的阴谋,七曜圣女各有绝技,单打独斗我们尚可应对,若她们联手催动‘七曜灭世阵’,后果不堪设想。”

陈默握紧绣春刀,面具后的眼中闪过决绝:“玄镜司会彻查各地据点,胡少侠,沈姑娘,还要劳烦你们分头联络江南与河西的义士,玄道长,需借你的飞剑之力,监视圣女动向。”

三人纷纷点头,一场横跨南北的追缉之战,已然拉开序幕。七曜圣女天团的阴影笼罩在大唐上空,而主角团手中的绣品、令牌与信念,将是刺破黑暗的唯一光芒。

沈青芜领命返回江南联络义士,行至苏州吴江县时,却察觉城中暗流涌动。近来常有神秘红衣女子出没,专挑绣坊盘桓,不少绣娘绣出的帕子上,竟莫名浮现出与曼荼罗刺青相似的暗纹,佩戴者轻则心绪不宁,重则陷入幻境。而城西“苏氏绣坊”因声名最盛、绣艺最精,更成了红衣女子重点觊觎的目标——有人目睹她们深夜徘徊在绣坊外,似在窥探什么,更有传言说,她们要逼苏婉清用“通心绣”技法,为七曜圣女绣制能增幅邪力的护身绣屏。沈青芜听闻此事,深知苏氏绣坊不仅是江南绣艺的根脉,更可能藏着对抗曼荼罗教的隐秘力量,当即改变行程,决定先前往绣坊一探究竟,既为联络义士,也为护住这方绣艺净土,阻止七曜圣女的阴谋在江南蔓延。

江南苏州吴江县,运河蜿蜒穿城,两岸黛瓦白墙映着水光,城西巷陌深处,一方“苏氏绣坊”的木匾历经风霜,朱红底色虽褪,“苏氏绣坊”四字却被香火熏得愈发温润有神。这绣坊在吴江赫赫扬扬三十年,坊主苏绣娘(苏绾云),年近五旬,满头青丝已染霜华,眼角刻着岁月的纹路,唯有双手,虽布满深浅交错的老茧——那是二十年穿针引线磨出的印记,指腹因常年捻线而泛着温润的光泽,动起来依旧灵活巧致,拈针时稳如磐石,走线时疾如流萤,绣出的花鸟鱼虫,蝶翼似能振风,鱼鳞宛若含露,栩栩如生到让孩童误以为是真物,争相伸手去捉,人称“苏神针”。

苏绣娘的人生,一半是绣线织就的坚韧,一半是孤灯照出的慈悲。二十年前,丈夫病逝,留下刚满周岁的女儿苏婉清和一间濒临倒闭的小绣坊。彼时流言四起,说她一个寡妇撑不起门户,劝她改嫁或变卖绣坊,她却咬碎了牙,把泪咽进肚子里。白日里,她带着唯一的徒弟蹬着乌篷船去乡下收蚕丝,夜里就着油灯分拣丝线、钻研针法,常常一针一线到天明。有年寒冬,运河结冰,无法出行收料,她便拆了自己陪嫁的锦缎,拆出丝线继续绣活;遇上同行恶意压价,她宁肯少赚几分,也绝不偷工减料,凭着一手硬功夫和公道心,硬是把绣坊撑得风生水起,后来竟成了吴江绣业的翘楚。更难得的是,她乐善好施,逢年过节,便让徒弟们挑着担子,给城郊贫苦人家送棉衣、米粮和绣帕,那些帕子虽不是名贵之物,却针脚细密,能挡风避寒。吴江百姓都说:“苏绣娘的针,能绣山河日月;苏绣娘的心,能暖寒夜霜天。”

苏绣娘(苏绾云)一生要强,从未向命运低过头,唯有一桩心事难了——独女苏婉清。这苏婉清仿佛是为绣而生,生得明眸皓齿,眼波流转间似有水光荡漾,鬓若堆鸦,梳着简单的双丫髻也难掩清丽;

更奇的是,她天生与绣线有缘,且深谙江南草木特性——“通心绣”的变色玄机全在染料:春日采艾草汁染绿线,遇热则色泽鲜亮,自带凉意;秋日取枫叶汁染红线,遇寒则转为暖黄,暖意融融;再以晨露浸泡蚕丝,让绣品吸附天地清气,方能既显神韵,又具奇效。三岁时便攥着母亲掉落的绣花针不肯撒手,五岁时照着院中的荷花绣出第一幅作品,虽稚嫩却神韵十足。

十岁那年,苏婉清耗时半年绣出“百鸟朝凤”图,图中凤凰展翅欲飞,翎羽层次分明,百鸟姿态各异,针法精妙远超同龄匠人,甚至隐隐有超越母亲之势,苏州府的绣业行家见了,无不惊叹“后生可畏”。到了十八岁,她已是吴江乃至苏州府闻名的才女,不仅绣艺卓绝,更通诗书,言谈举止温婉雅致,上门求亲的公子王孙络绎不绝,都被她以“心思在绣艺”为由婉拒。

最令人称绝的是,苏婉清创出了一种“通心绣”技法。这技法妙在以特殊的蚕丝混着草木汁液染色,绣出的帕子、屏风,不仅图案雅致脱俗——或为疏影横斜的梅枝,或为潺潺流淌的溪涧,或为翩跹起舞的蝶群,更能随着季节变换色泽:夏日观之,绣品泛着淡淡的青碧色,触之似有凉意沁肤,让人忘却酷暑;冬日望之,色泽转为温润的暖黄色,目光所及,便觉暖意融融,驱散寒意。有江南富商带着万两白银登门,愿求一幅通心绣屏风装点府邸,苏婉清端坐在绣架前,手中银针不停,只淡淡道:“屏风易得,初心难守,万两白银换不去绣艺的本真。”婉言谢绝;更有京城权贵听闻其名,派专人带着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前来,聘她为专属绣娘,许以锦衣玉食、诰命头衔,她也只是起身福了一福,语气坚定:“绣艺生于民间,当惠及民间,妾不愿困于朱墙,误了针脚,负了初心。”

苏婉清性子温婉,却有着比母亲更执拗的坚持。她常于清晨在绣坊后院的梧桐树下设案,伴着鸟鸣绣帕子、荷包,绣好后便让徒弟拿去市集低价售卖,所得银钱尽数换了粮食、棉衣,分给贫苦人家。有回她见邻家孤女无钱治病,便连夜绣了一幅“松鹤延年”通心绣,托人送到苏州府,以平价卖给一位喜爱绣艺的郎中,换来了治病的药材。苏绣娘站在廊下,看着女儿专注的侧脸,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她身上,鬓边的碎发泛着金光,手中的绣线在布帛上流转,宛若星河。苏婉清察觉到母亲的目光,抬头一笑,明眸皓齿间满是纯粹:“娘,绣艺不是束之高阁的玩物,是用来怡情济世的,不是用来换富贵的。贫寒人家买不起暖衣,我多绣些帕子、荷包,换些粮食药材,也能帮衬他们几分,这比万两白银更让我心安。”

苏绣娘听了,眼角瞬间泛湿,走上前轻轻抚摸着女儿布满薄茧的手——那双手,和自己的何其相似,却又多了几分青涩与纯粹。她抬手拭了拭眼角,只叹道:“我的婉清,不仅绣艺通了心,做人更是通了心啊。”风穿过庭院,带着运河的水汽和丝线的清香,吹动了绣坊里悬挂的一幅幅绣品,花鸟仿佛活了过来,在光影中轻轻摇曳,一如这对母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出了江南的风骨,也绣出了人间的暖意。

那年入秋,吴江突发水灾,运河水位暴涨,城郊村落被淹,百姓流离失所,挤在城门口的破庙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苏绣娘当即关闭绣坊,带着苏婉清和徒弟们,把库房里的米粮、棉衣尽数搬出,又连夜赶绣了几十条绣帕,拿去市集换了药材和粗布,一并送到破庙。

可灾情比预想的严重,官府拨下的赈灾粮迟迟未到,破庙里的百姓日渐困顿,不少孩子发起了高烧,老人咳得直不起腰。苏婉清看着眼前的景象,心像被针扎似的疼,她握着母亲的手说:“娘,光靠咱们这点家底不够,我想办一场绣品义卖,把‘通心绣’拿出来,或许能筹到更多银钱。”

苏绣娘沉吟片刻,点头应允:“好,娘陪你。只是那‘通心绣’耗时费力,你连日操劳,身子吃得消?”苏婉清笑着摇头,眼底闪着坚定的光:“能救百姓,累点算什么。”

消息一出,吴江哗然。先前被婉拒的江南富商立刻派人传话,愿以双倍价钱买下义卖的首幅通心绣;还有苏州府的官员托人说情,想优先预定。苏婉清一概回绝,只在绣坊门口贴了告示:“义卖绣品,价高者得,所得银钱尽数赈灾,分文不取。”

她选定了一幅“烟雨江南”的屏风图样,以春日采集的艾草汁染绿线,夏日的荷花汁染粉线,再混着晨露浸泡过的蚕丝,日夜不休地绣制。白日里,她坐在绣坊门口绣,让百姓亲眼看见绣艺的纯粹;夜里,就着油灯继续,苏绣娘坐在一旁,帮她理线、递针,母女俩的影子映在墙上,与绣架上的烟雨融为一体。

可没几日,麻烦就找上门了。城西“锦记绣坊”的坊主柳三娘,一向嫉妒苏氏绣坊的名声,此番见苏婉清风头正劲,竟暗中散布谣言,说她的“通心绣”用了西域传来的邪术染线,对人体有害,还说她义卖是为了博名,暗地里早已私藏了不少银钱。

谣言越传越广,原本打算参与义卖的人渐渐犹豫,连破庙里的一些百姓也起了疑心。柳三娘更是带着几个学徒,堵在绣坊门口吵闹,指着苏婉清的鼻子骂她“沽名钓誉”。

苏婉清没有辩解,只是让人搬来一张桌子,将正在绣制的“烟雨江南”屏风摆上去。彼时正是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绣品上,只见屏风上的江南水乡,桥边的柳枝泛着鲜活的绿意,湖面的荷花带着淡淡的粉晕,微风一吹,竟似有烟雨浮动,凉意扑面而来。她又取来一杯温水,轻轻洒在绣面上,水珠滚落,绣品的色泽非但没乱,反而愈发清亮,半点异味也无。

“柳坊主说我用邪术染线,”苏婉清声音温婉却有力,“这些染料皆是草木所制,艾草、荷花、栀子、枫叶,皆是吴江百姓田间地头常见之物,若不信,可请药铺的郎中查验。至于私藏银钱,每日义卖所得,我都会当着三位乡绅的面清点,登记在册,尽数用于购置粮食药材,各位随时可查。”

说着,她掀开绣坊角落的箱子,里面全是连日来的账目和郎中的查验文书,字迹工整,一目了然。围观的百姓看了,纷纷点头称赞,先前的疑虑烟消云散。柳三娘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想说什么,却被众人的议论声堵了回去,只得灰溜溜地带着学徒离开。

义卖当日,绣坊前人山人海。苏婉清绣成的“烟雨江南”屏风,起价五百两,富商们争相竞价,最终被一位从杭州赶来的老先生以三千两拍下。老先生捧着屏风,感慨道:“我买的不是绣品,是姑娘的善心,是江南绣艺的风骨。”

此次义卖,共筹得银钱八千余两。苏婉清用这些钱,在城外搭建了临时粥棚,每日供应热粥,又购置了大量药材和棉衣,分发给受灾百姓。苏绣娘看着女儿忙前忙后,脸上满是欣慰,她知道,女儿不仅传承了她的针,更传承了她的心。

水灾过后,吴江百姓为感谢苏婉清,自发在绣坊门口立了一块“绣心济世”的木牌。而“通心绣”的名声,也随着这场义卖传遍了江南,甚至传到了京城。但苏婉清依旧守在小小的绣坊里,每日绣着帕子、荷包,接济贫苦人家,闲暇时便教附近喜欢绣艺的姑娘们针法。

苏绣娘常常坐在廊下,看着女儿的身影,笑着对徒弟们说:“绣艺的传承,从不是技法有多精妙,而是初心有多纯粹。婉清这孩子,把‘通心’二字,绣进了骨子里。”

风掠过庭院的梧桐树,带着丝线的清香,吹动了悬挂的绣品,百鸟仿佛要飞出布帛,荷花似要滴出露珠。这江南的绣艺,便在这一针一线中,伴着慈悲与坚守,代代相传,温暖了岁月,也照亮了人心。

绣针藏锋

苏州绣线巷的烟雨里,总飘着苏晚卿绣品的清润光泽。十七岁的她得外曾祖母沈寿“仿真绣”一脉真传,自幼听着沈寿创办传习所、教女子以绣立足的故事长大,母亲临终前将半幅《八仙上寿图》宫廷底稿交予她,叮嘱她“绣艺可怡情,亦可防身”。劈丝如发,绣出的雀鸟似要振翅飞出绢面,仅凭一爿小小绣坊,与瞎眼阿婆相依为命。

这日她刚将《烟雨江南图》晾在廊下,就被一阵粗鲁的脚步声搅了清静。为首的壮汉敞着衣襟,腰间别着短刀,正是苏州城里“打行”的头目胡龙——人送绰号“地扁蛇”,专靠放印子钱、强抢民女为生,身后跟着几个歪眉斜眼的打手,把窄巷堵得水泄不通。

“好俊的绣娘,好绝的手艺!”胡龙三角眼在苏晚卿身上打转,又抬脚碾过地上的绣线,“这绣品若进了京城,定能卖个好价钱。不如跟了爷,保你衣食无忧,绣坊也能开得风生水起。”

苏晚卿将阿婆护在身后,手中绣花针攥得发白,声音虽轻却字字铿锵:“民女只爱刺绣,不敢高攀。还请胡爷移步,莫坏了绣坊清净。”

“清净?”胡龙冷笑一声,伸手就去捏她的下巴,“在苏州城,爷说的话就是规矩!三日之内,要么拿五十两银子做聘礼,要么收拾东西跟爷走,否则——”他猛地扯过廊下的《烟雨江南图》,嗤啦一声撕成两半,“这绣坊,还有你这双巧手,都别想要了!”

阿婆吓得发抖,苏晚卿却没掉一滴泪。她捡起残破的绣品,看着胡龙扬长而去的背影,指尖划过绣针的寒光。当晚,她翻出母亲留下的半幅《八仙上寿图》残卷——那是当年供入宫廷的底稿,用的是失传的“云水绣”针法。她记得沈寿曾说,刺绣不仅是技艺,更是立身之本,女子当以针为刃,护己护人。

三日内,苏晚卿闭门不出,昼夜赶工。她用金线绣八仙衣袂,以银线铺云海,残破处巧绣成险峻山峰,更将胡龙一伙人欺压百姓的丑态,暗绣在云海褶皱里,针脚细密到不细看绝难发现。

第三日午后,胡龙带着打手闯进来,却见苏晚卿捧着绣品端坐椅上,身后站着几位身着官服的人——正是微服查案的钦差。原来苏晚卿早托人将绣品残片送进府衙,钦差认出“云水绣”针法,知是当年宫廷绣品流落民间,特意赶来查看。

“胡龙,你勾结官吏、欺压良善,证据都在这绣品之中!”钦差展开《八仙上寿图》,阳光之下,云海中暗藏的恶行清晰可见。胡龙一伙人顿时面如死灰,被官兵当场拿下。

事后有人劝苏晚卿入宫廷绣坊,她却婉拒了。她重修绣坊,招收贫苦女子传授技艺,如沈寿当年创办传习所一般,教她们以针立足。烟雨朦胧中,苏晚卿的绣针依旧在绢面上穿梭,只是这一次,绣的不仅是江南春色,更是女子自立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