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末代中医 > 第393章 苏东坡之死

第393章 苏东坡之死(1 / 2)

节目录制并非一蹴而就。

首先进行的是试录环节,目的是让嘉宾熟悉流程,也让节目组把握节奏、调整内容。

林远志在还没之前就已经将自己精心准备的发言稿交给了节目组。

编导团队迅速浏览后,进行了适当的剪辑和口语化调整,录入提词器。

届时,林远志将站在一个设计成类似古典论道台或现代演讲台的场景中,看着前方的提词器,进行一段约十五分钟的主题阐述。

为了增加节目的互动性和对抗性,避免单人演讲过于单调,节目组安排了一个“提问人”的角色。

这个提问人将在林远志演讲的间歇,根据提词器的提示,插入一些具有挑战性、甚至略带“抬杠”色彩的问题,营造出一种观点交锋的紧张感,从而炒热气氛。

而当林远志得知节目组安排的提问人竟然是蒋沁芸时,他立刻明白了制作方的用意——显然是看中了他们之间那段众所周知的“过往”,意图利用这种微妙的关系制造话题和看点。

他虽然有些无奈,但既然已经答应了参加,也只能配合。

试录开始前,林远志在后台再次默念着自己的讲稿。

他演讲的标题十分尖锐,直指核心矛盾——《我一天治几十个病人,他们一天制造几万个病人》。

灯光聚焦,摄像机红灯亮起。林远志站在演讲台后,深吸一口气,目光望向提词器,开始了他的阐述。

“吃补药这件事,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可谓源远流长。早在秦朝,宫廷内外就流行服用‘五石散’——由五种不同颜色的矿石炼制而成。

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五种石头对应人体的五行,服用后可补益五脏,甚至羽化登仙。

而历代帝王,对所谓能长生不老的‘丹药’更是趋之若鹜。秦始皇和徐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就不再提了。”

他略微停顿,让观众消化这个历史背景,然后继续:

“到了国力强盛、风气开放的唐朝,从上至下,服食丹药的风气依然盛行。帝王将相求长生,普通富人妻妾成群,则追求强身健体,尤其是壮阳。

当昂贵的丹药可望不可及时,各种补阳之品,如硫磺、鹿茸、人参等,便大行其道。

但历史记载和医案明确告诉我们,长期服用这些燥热补品的人,往往最终会患上阴虚火旺之类的热病,身体反而更加亏虚。

唐朝文学家韩愈,记录了很多熟人服用丹药而死,自己晚年却服用丹药,因为他晚年娶了两个小妾,想靠服用硫磺恢复雄风。”

到了宋朝流行喝鹿血等动物血液补身,明朝清朝,各种‘壮阳秘方’层出不穷……

这个盲目进补的习惯,可以说贯穿了我们的历史。至今也没有停止。”

林远志的语气带着一丝历史的沉重感。

“而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事实是:很多历史上短命的皇室贵族,其早夭和多病,恰恰与他们长期、过量服用的各种‘补药’‘丹药’有脱不开的干系。

补药,实际上并不能让人真正长寿和强壮。”

他举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根据保存完好的《清宫医案》记载,慈禧太后常年服用各种顶级滋补品,鹿茸、燕窝、人参等名贵药材从未间断。

但结果呢?她该生病时照样生病,晚年一样被各种老年病缠身,甚至要靠吸食鸦片来止痛,并未见得比普通人更健康。

当然,除了传统的中药补品,现在还有各种各样进口的、听起来很高科技的‘补药’。什么纳豆激酶、酵素、鹿胎素、各种氨基酸、深海鱼油……琳琅满目。

但究其本质,其中大部分所谓的高效成分,要么人体自身可以合成,要么日常饮食足以满足需求。

过量摄入,绝大多数情况下只会增加肝脏、肾脏等代谢器官的负担,根本起不到广告中宣传的神奇保健或治疗作用。”

他的语气带着临床医生的真切感触:

“在我的诊室里,经常能遇到这样的病人,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有长期服用各种保健品的习惯。有的人甚至一天要吃三十种不同的药片、胶囊。

如果这些补药真的那么有效,他们为什么还会带着一身病痛来找我看病呢?为什么还需要到处求医问药呢?

当下,各种网络媒体、社交平台上,依然有大量的声音在鼓吹、推销各式各样的‘补药’。”

林远志的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批判的力度。

“保健品厂家和公司的营销行为,本质上就是在利用人们对健康的焦虑,批量地制造‘病人’,或者说,制造一种‘每个人都需要被修补’的错觉。

我批判盲目进补,不仅因为它浪费钱财、增加身体负担,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对医学知识的过度自信和误读,这种心态本身就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位许多人都非常喜爱甚至崇拜的历史人物——苏东坡。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苏东坡对医学也颇有研究,甚至可以说,他最终的离世,与这份‘爱好’有着直接的关系。

苏东坡对医学的兴趣,很可能源于他对道学的钻研。而道学中的阴阳调和、炼丹养生之说,与中医理论本就相通。

元祐年间,杭州爆发大疫,时任知府的苏东坡,曾用早年偶然得来的一个名为‘圣散子’的药方救治百姓,效果显著,控制了疫情。

这件事让他名声大噪,也让他对自己的医术产生了极大的自信,甚至到了‘自鸣得意,认为不亚于专业大夫’的地步。

他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推广和介绍圣散子这个药方,说:凡阴阳二毒,男女相易,状至危急者,连饮数剂,即汗出气通……时疫流行,平旦辄煮一釜,不问老少良贱,各饮一大盏,则时气不入其门。平居无事,空腹一服,则饮食快美,百疾不生,真济世之具,家之宝也。

后代很多医家都在书里批判这个药方,连同苏东坡一起批判,说苏东坡杀人无数、杀人如麻,他根本不懂中医理论,得到了个秘方就当成宝贝——圣散子整个方剂是偏温燥的,对于寒湿疫有效果,但对于温疫却是火上浇油……

而苏东坡几次使用圣散子或者教别人使用,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刚好当地碰到的都是爆发寒湿疫。

因为有名人背书,把这个方剂吹得神乎其神,包治百病,还能防病。

很多医生听信苏东坡的言论,随意使用圣散子给病人治病;也有不少读书人,盲目崇拜苏东坡,自行服药用来预防或治病,导致大量病人被误治而死。

林远志的语气带着唏嘘:“苏东坡并不懂中医理论,却喜欢用中药来治病,悲剧的种子就此埋下。到了晚年,苏轼从海南贬所归来,定居常州。

一次夏日与友人同游太湖,脱衣纳凉,归来后腹泻不止,精神萎靡。这本是感受暑湿的寒证,应当清解。

但自信的苏东坡拒绝了医生,坚持自诊为虚,采用了黄芪粥等温补之药。

更不幸的是,他仍抱病参加宴饮,大鱼大肉,导致病情急转直下,出现胸膈胀满、高烧、齿龈出血等热象。

即便如此,他仍固执地用人参、茯苓等继续温补,最终‘急火攻心,回天乏术’。

正因为他是当时的顶流名人,所以他的死,前后经过都记载得非常详细。

清代的医家早已为这个著名的医案下了定论:‘感受暑湿而自用温补之药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