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他也会看到一些值得商榷的处方:
“患者刘某某,42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味臭,伴阴部瘙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湿热下注。方拟:龙胆泻肝汤原方: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生甘草。请师兄复核。”
林远志沉吟片刻,回复道:“辨证无误,方剂大方向正确。但患者舌苔黄腻甚,湿热并重,可加苍术、黄柏加强燥湿之力;瘙痒明显,可加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供参考。”
封总在一旁看着林远志额外增加的工作量,忍不住问:“师兄,你这每张方子都要看,还要提意见,不是更累了吗?”
林远志一边快速浏览下一份申请,一边回答:“只是看文字和思考,比面对面接诊省神得多。等金喜完全熟练上手,积累了足够信心,就可以逐步放手了。”
他看着电脑屏幕上宋金喜发来的条理清晰的病历,欣慰地说:“她基础很好,缺的只是独立实践的机会和信心。给她一个平台,她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封总看着师兄专注的侧脸,眼中流露出羡慕和向往,低声自语道:“真好啊,能独立坐诊。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也能像宋医生这样……”
林远志听到了他的低语,转过头,鼓励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急,小封。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先把基础打牢,把助理的工作做精做透,你的脉诊和辨证最近进步就很大。将来有机会,你也可以的。”
封总用力点点头,眼神重新充满了干劲。
临近中午,林医馆内的忙碌节奏稍稍放缓。
林远志刚送走上午最后一位病人,正准备休息片刻,电脑内部通讯软件弹出了一条来自二楼女科诊室宋金喜的消息提示,附带了一份详细的病历摘要和处方申请。
“师兄,打扰了。这位病人情况有点特殊,我有些拿不准,想请您帮忙把关定夺。”宋金喜的消息语气带着一丝谨慎和请教。
林远志点开附件,仔细阅读起来:
患者:柳女士,54岁。
主诉:复发性口腔溃疡9年余,求根治。
现病史:患者已闭经。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持续九年,未曾彻底痊愈。发作时外用冰硼散、口服抗生素可暂时缓解,但无法根除。曾就诊于多位中医,均诊断为“阴虚火旺”,予滋阴降火类中药(如知柏地黄丸、玉女煎等加减)治疗,效果不显。
刻下症:口腔内现存两处黄豆大小溃疡,位于下唇内侧,疮面灰白,周围不红不肿。伴头晕耳鸣,夜间腹部胀气,大便头干硬后溏软,小便时黄时清,平素手脚冰凉。
舌脉:舌质淡红,苔白而润;脉沉,略数。
宋金喜的诊断意见和初步处方是:“辨证:气阴两虚,虚火上炎。治则:益气养阴,清降虚火。方拟: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石膏、麦冬、人参、半夏、炙甘草、粳米。”
在处方申请的最后,她特意备注道:“师兄,我知道你对治疗口腔溃疡很有心得,那次在学校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病人病史长,情况复杂,我之前思路卡在‘虚火’上,但总觉得用竹叶石膏汤心里没底,怕又走以前医生的老路。”
林远志看着病历,眉头微微蹙起,手指无意识地轻敲桌面。
九年病史,滋阴降火无效,舌淡苔白润,手脚冰凉,夜间腹胀……一系列信息在他脑中飞速组合、辨析。
他很快发现了关键矛盾点:如果真是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导致的虚火上炎,溃疡面多为淡红或周边红肿,舌象应偏红少津,脉象应细数,且不应出现如此明显的寒象(手脚凉、腹胀)。
他沉吟片刻,双手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给出了回复:
“金喜,这个病例,我认为不是单纯的气阴两虚或虚火。辨证应为:上热下寒,脾肾阳虚,虚阳浮越。”
他条分缕析地解释:
“1.口腔溃疡,疮面灰白而不红,此非实热,亦非典型虚火(虚火多淡红),乃是虚阳浮越于上的表现。
手脚凉,脉沉——这是阳虚的确凿证据。夜间腹胀,大便初硬后溏——提示脾阳虚,运化无力。
头晕耳鸣——清阳不升,头面失养。
小便时黄时清——并非热象,而是阴阳两虚,气化失常的不稳定表现。
舌淡苔白润——更是阳虚湿蕴之象,绝非阴虚或火旺。
脉数(略数)——需注意,阳虚至极,虚阳外越时,脉亦可数,但必按之无力,此乃假热真寒之象。
关键点:此前屡用滋阴清热无效,反证病机非热非阴虚,而是寒热错杂,本虚标(假热)实。
治则当以:温补肾脾之阳,引火归元,兼清上焦浮游之火。
方用:附子泻心汤加减:制附子、大黄、黄连、黄芩。加党参、白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健脾祛湿除胀;加淡竹叶利尿,导虚热从小便出。
注意:方中附子温肾阳,治其本寒;三黄清上焦浮游之假热,治其标;参、术、朴、陈、草健脾温中除胀。全方重在温阳,辅以清热。”
回复发出后不久,宋金喜的消息立刻回了过来,带着明显的疑惑:“师兄高见!但我还有一点不解:你刚才分析有‘阴阳两虚’,为何方中只用附子大辛大热温阳,却不用任何滋阴的药物?不怕温燥伤阴吗?”
林远志微微一笑,回复道:“患者腹胀便溏,中焦虚寒湿蕴,运化极差。加入滋腻养阴之品,恐更碍脾胃,导致腹胀加重,药效难行。当前首要任务是温阳健脾,打通中焦,祛除湿浊。待腹胀消除,脾胃运化功能恢复,脉象趋于和缓,再加入滋阴之品。切记,滋阴需借脾胃运化之力。”
他最后补充道:“务必告知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微腹泻,不用惊慌。服完五剂,务必复诊调方。”
宋金喜那边沉默了片刻,似乎是在消化这截然不同的思路,随后回复:“明白了!多谢师兄指点!我立刻改药方!”字里行间充满了茅塞顿开的钦佩。
中午,二楼的员工食堂格外热闹。
林远志、封总、宋金喜以及几位工作人员围坐一桌吃饭。
宋金喜忍不住又提起了上午那个特殊病例,她看着林远志,眼中满是好奇和敬佩:
“远志,说真的,那个柳女士的病例,仅凭我发的文字描述和舌苔照,你就能那么果断地判断出是‘上热下寒’,推翻我的‘气阴两虚’,还精准地开出附子泻心汤这种大刀阔斧的方子。隔着屏幕怎么做到的?”
林远志咽下口中的饭菜,说:“我相信你的病历记录是准确详细的。既然病史明确记载‘屡用滋阴降火无效’,这就提示病机判断可能出了偏差,需要跳出常规思维。《景岳全书·口舌》里就明确指出:‘口疮……有酒色劳倦过度,脉虚而中气不足者,又非寒凉可治……或补心脾,或滋肾水。’
柳女士年过五十,已闭经,伴头晕耳鸣、腹胀便溏、手脚凉,正符合‘劳倦过度、中气不足’的特征,其‘火’乃虚阳浮越之假火,自然非寒凉可治。
我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结合你提供的四诊信息,做了更符合逻辑的推断而已。”
宋金喜听得入神,感叹道:“可这也得记得住、用得上才行啊!那么多古籍条文,你怎么就能在需要的时候立刻想起来,还能对号入座?我回去也得好好翻书了…”
林远志笑了笑:“可能我天生对中医理论和案例比较敏感,看过、用过的东西,不容易忘吧。”
坐在对面的萧宣闻言,优雅地放下汤匙,插话道:“这就叫天赋。我祖父生前常说,学医需要努力,但想成为顶尖的医家,确实需要一点与生俱来的悟性和对医道的特殊敏感度。远志就是这种人。”
她的目光落在林远志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
这时,坐在旁边一桌、一直竖着耳朵听他们讨论的前台接待员小玲,忽然鼓起勇气,红着脸凑过来小声说:“那个林医生。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有个小毛病,不知道能不能请您帮我看一下?”
桌上的人都看向她。
小玲不好意思地指了指自己的嘴唇:“我嘴唇老是脱皮、干裂、红肿,特别疼,都快半年了,涂各种润唇膏、药膏都没用,去医院看说是‘剥脱性唇炎’,也挺折磨人的。我看您对口腔的毛病这么有研究……”
她的眼中充满了期盼。
林远志看着小玲诚恳又带着点窘迫的样子,点了点头:“可以。不过……”他指了指餐桌,“吃饭时间,具体描述症状怕影响大家食欲。等吃完饭,你到我诊室来,我给你仔细看看。”
小玲立刻喜出望外,连连鞠躬:“谢谢林医生!谢谢!太感谢了!”
萧宣见状,笑着对大家说:“看看,这就是咱们林医馆的员工隐藏福利!别人挤破头、花高价都抢不到的号,咱们自己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你们可要珍惜啊!”
众人闻言都善意地笑了起来。
小玲赶紧说:“我明白我明白!绝对不耽误林医生正常工作时间!谢谢萧掌柜!谢谢林医生!”
三天后的早晨,林远志像往常一样走进医馆,却发现前台坐着的接待员换了人。
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斯文干练的新面孔女孩站起身,微笑着向他问好:“林医生早,我是新来的前台,叫小青。以后请多关照。”
林远志愣了一下,下意识地问:“哦,早。小玲呢?她今天休息?”
小青的笑容不变,语气专业地回答:“小玲姐因为一些个人原因,昨天已经办理离职手续了。萧掌柜让我来接替她的工作。”
“离职了?”林远志有些意外,但也没多想,点点头便走向自己的诊室。
在走廊里,他恰好遇到正准备上二楼的宋金喜。
林远志顺口对她说了句:“前台小玲辞职了,换了个新人。”
宋金喜的脚步顿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神情,她飞快地瞥了一眼萧宣办公室的方向,目光变得有些警惕和若有所思。
她低声对林远志说:“哦,我早知道了啊。”然后便加快脚步上楼了。
林远志对宋金喜这奇怪的反应有些不解,但并未深究,很快沉浸到一天的诊疗工作中。
而在二楼转角,宋金喜停下脚步,眉头微蹙。
她回想起三天前食堂里小玲看向林远志那充满感激和欣喜的眼神,以及萧宣当时那看似开玩笑实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的目光。
一个念头在她心中闪过:小玲的突然离职,恐怕没那么简单……
这或许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微妙战争吧。
她轻轻叹了口气,整理了一下白大褂,将一丝复杂的情绪压下,脸上重新挂起专业的微笑,推开了女科诊室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