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林远志对面的五张椅子上,五道清晰的3D全息人像凝聚而成,栩栩如生:一位穿着校服的高中生、一位气质温和的家庭主妇、一位戴着老花镜的退休老人、一位打扮时尚的大学生、一位穿着职业套装的白领女性。
这种跨越空间的对话方式,让林远志感到既新奇又有挑战性。
首先提问的是那位高中生,语气带着青春的直率和困惑:“林医生,为什么中医一定要用阴阳五行那么玄乎的理论来做基础?听起来很像算命先生的那套,感觉不科学。”
林远志微微一笑,从容回答:“阴阳五行,在古代是中国文人认识世界、解释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哲学模型,它高度概括且逻辑自洽。
古代医家借用这套当时读书人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成熟理论体系,来构建医学理论、归纳药物性能、解释生理病理,是为了便于医学知识的传承、传播和教育。它更像是一种语言和思维工具,而不是玄学。
就像现代医学用分子、细胞、信号通路来解释生命现象一样,都是基于不同时代的认知框架。”
接着,那位家庭主妇皱着眉头问:“林医生,中医理论太复杂了。像我孩子咽喉痛,想给他用中药调理一下,上网一查,各种方子一大堆,什么风热、阴虚、虚火,我根本搞不懂,总不能一个个试过去吧?”
林远志点点头:“您这个问题非常实际。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所在,也是它看似‘复杂’的原因。咽喉痛只是一个症状,背后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需要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像侦探破案一样,找到导致这个症状的具体病因,才能精准用药。正是因为疾病本身是复杂的,所以针对性的治疗理论才不可能简单的一对一。复杂的不是理论,是疾病本身。”
那位退休老人推了推老花镜,语气沉稳:“林医生,既然现代人觉得传统中医理论难懂,为什么中医不能发展出一套新的、更让现代人容易接受的理论体系呢?”
林远志沉吟片刻,认真回答:“老先生,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很多中医从业者和研究者思考的方向。但理论的更新换代,绝非易事。
阴阳五行理论经过千百年锤炼,已经成为一个能够自圆其说、并且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庞大体系,它涵盖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性等方方面面。
要想创立一个能完全替代它、并且同样有效甚至更优秀的新体系,需要极其深厚的理论创新能力和海量的临床实践验证,这需要时间,甚至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目前看来,还没有人能成功做到这一点。盲目抛弃传统,可能会失去宝贵的核心。”
那位大学生接着追问,问题更加尖锐:“林医生,中医总说‘肝郁’,可是很多被中医诊断为肝郁的人,去医院检查肝功能完全是正常的。这怎么解释?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林远志早已料到会有此问,从容不迫地回答:“这涉及到中西医对脏腑不同定义和理解的关键差异。中医所说的‘肝’,是一个功能系统的概念,主疏泄、调畅气机、藏血,与情绪、消化、气血运行等多方面相关。
而西医的‘肝脏’,是一个解剖学实体器官,主要关注其代谢、解毒、合成等生理生化功能。
中医的‘肝郁’是指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导致气机不畅,情绪抑郁,胁胀嗳气等,它不等同于西医的‘肝炎’、‘肝硬化’等器质性病变。
两者命名相同,但内涵和指代范围不同,这是两套医学体系差异的典型体现,并非矛盾。”
最后,那位女白领推了推眼镜,问题直指发展:“林医生,中医传承几千年,为什么感觉总是在用古人的方子、古人的理论?现代中医到底有没有进步和发展?古人能和现代人的体质、疾病一样吗?”
林远志摇了摇头,语气坚定:“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中医从未停止过发展和进步。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脱发。古人早就认识到脱发与肾精不足、气血亏虚有关,常用补肾养血的方法治疗。
但在临床中,医生发现很多脱发患者用此法无效。于是历代医家不断研究补充,发现脾胃虚弱、不能生化气血可致脱发,于是加入了健脾的思路;发现肺主皮毛、肺热或肺气虚也可导致毛囊功能失常;发现血瘀阻滞、毛窍失养同样是病因……
就这样,对脱发一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案,在不断临床实践和总结中,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细。
几乎所有病症都是如此,历代医家都在前人基础上,不断补充、修正、深化认知,试图找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发展,是继承性创新,是在古人搭建的宏大殿堂内,不断添砖加瓦,而非推倒重来。”
随后,讨论进入了更激烈的自由辩论环节。
好的,我们来详细展开林远志在《是非说》节目中,针对“现代医疗高度发达,中医是否还有存在必要”这一质疑的精彩回应。
——节目录制现场,自由辩论环节
那位戴着眼镜、气质犀利的年轻女白领率先发难,她的问题直接而尖锐:
“林医生,听了您之前的解释,我承认中医有其理论体系。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现代医学已经高度发达。从基因编辑到靶向药物,从微创手术到人工智能诊断,医疗技术在飞速进步。
很多曾经的不治之症都被攻克了。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古老经验、缺乏大规模临床数据验证的中医,是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存在的必要性到底在哪里?是否更多是一种文化象征或心理安慰?”
这个问题代表了当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高知群体对中医最根本的质疑。
现场都屏息凝神,等待林远志的回答。
林远志并没有立刻反驳,他神情平静,甚至微微点了点头,首先肯定了对方的观点:
“李女士,您说得很好。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急症抢救、外科手术、重大传染病防控、精准医疗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不可否认。
它拯救了无数生命,极大地改善了人类健康水平。作为医生,我对现代医学怀有崇高的敬意,并且认为在很多情况下,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是最好的选择。”
他先立后破,语气沉稳地话锋一转:
“但是,‘高度发达’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更不意味着‘解决了所有健康问题’。”
他目光扫过现场和虚拟的提问者,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直指核心的反问:
“如果现代医学真的已经强大到可以解决大部分疾病,为什么从三甲医院到社区诊所,永远是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为什么医院的床位永远紧张?为什么慢性病的发病率不降反升?”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个问题在每个人心中回荡,然后继续深入:
“这恰恰说明,尽管现代医学在‘治病’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治人’方面,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局限。”
这时,那位家庭主妇忍不住插话道:“林医生,您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就是那种现代医学好像也没什么太好办法的病?”
“当然可以。”林远志似乎早有准备,他从随身带着的文件夹里拿出一份隐去所有个人身份信息的病历摘要。
他并没有直接念,而是用清晰、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述起来:
“我最近接诊了一位先生,我们叫他‘A先生’吧。他今年三十岁出头,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
他来找我时,精神状态极差。他告诉我,他从十七岁开始,就因为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身体垮掉,从此踏上了长达十三年的漫漫求医路。”
林远志的描述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这十三年来,他去过无数医院,从县医院到省城最好的三甲医院,挂过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风湿免疫科、心理科……几乎能挂的科室都挂遍了。”
他详细列举了A先生复杂而痛苦的症状群,这些症状分散在不同系统,难以归因于单一病因:
“他每天睡足八九个小时,多梦,醒来后依然疲惫不堪,像没睡一样。白天只有中午两三个小时稍微有点精神,其他时间浑身无力,什么也干不了。最近十年,他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只能宅在家里。”
严重的睡眠和情绪问题:“每晚多梦,梦境纷乱,睡眠质量极差。同时伴有心烦意乱,焦虑不安。”
男性功能严重障碍:“阳痿早泄非常严重,连服用‘伟哥’类的药物也基本无效。”
持续的躯体不适:“阴囊常年潮湿,伴有皮疹瘙痒。全身大小关节游走性酸痛,手脚冰凉无力,干不了任何体力活。特别怕风怕冷,一吹空调就浑身发抖。”
代谢和排泄异常:“经常口干舌燥,但一喝水就很快要小便。嘴唇总是脱皮。小便颜色深黄,气味很重。”
客观检查指标异常:“医院的化验单显示,他的转氨酶长期偏高,但B超检查肝脏又没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
描述完这些症状,林远志环视众人,提出了一个现实而残酷的问题:
“大家试想一下,这样一位病人,如果他今天走进一家大型综合医院的门诊大厅,面对导诊台,他应该挂哪个科的号?消化科?看肝功异常?泌尿外科?看阴囊潮湿?风湿免疫科?看关节痛?神经内科?还是心理科?”
他自问自答,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他可能需要挂五六个,甚至七八个不同科室的号。这意味着他要在各个科室间来回奔波,重复叙述病情,做一大堆可能彼此重叠或无关的检查。
每个科的医生可能会从他本科室的角度给出一些诊断和药物,比如保肝药、止痛药、抗焦虑药、维生素补充剂等等。
但这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散治疗,往往难以触及病根,甚至可能因为药物相互作用带来新的问题。
这就是A先生过去十三年的真实写照,钱花了不少,罪受了很多,但病情依旧,甚至逐渐加重。”
然后,林远志将话题引向中医的视角和思路:
“而中医看待这样的病人,不会将他割裂成一个个独立的症状和器官。我们会通过望闻问切,将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症状联系起来,寻找它们背后共同的‘病机’。”
他分析道:
“在A先生这个案例中,长期不良习惯导致肾精耗伤,是病根;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热,是关键的病理环节;肝郁乘脾,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湿热下注,是产生阴囊潮湿、小便黄浊等症状的直接原因;气血生化不足,加上湿热阻滞经络,导致全身关节酸痛、乏力怕冷;虚火扰心,则心烦失眠多梦。
这一系列问题,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核心病机是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湿热内蕴。”
“因此,治疗上,我们不能只盯着某个症状,而是从整体入手,系统调理。我的思路是:疏肝解郁、清热利湿、健脾补肾、养血安神。
通过中药、针灸、生活指导等综合手段,恢复他身体自身的阴阳平衡和气机通畅。
当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了,湿热得以清除,脾胃功能强健了,肾精得到滋养,那么由这个核心病机衍生出的各种症状,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最后,他回到最初的问题,总结道:
“所以,李女士,您问中医存在的必要性在哪里?我认为,就在于应对像A先生这样,病情复杂、涉及多系统功能失调、现代医学暂时难以用单一病因解释和有效处理的慢性病、疑难杂症。
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以及中药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在这些领域恰恰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林远志的论述,逻辑清晰,案例翔实,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温度。他没有陷入非此即彼的争论,而是客观分析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并用一个鲜活、真实、极具说服力的病例,生动地展示了中医在解决现代医学难题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他的回答,不仅回应了质疑,更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中医理念普及。
现场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寂静,随后,响起了一阵由衷的掌声。就连提问的李女士,也陷入了沉思,没有再继续追问。
两个多小时的录制时间很快过去。当主持人宣布结束时,现场响起了一阵掌声。
全莉兴奋地走过来,紧紧握住林远志的手:“太成功了!林医生!您的表现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她热情地邀请:“我们在二楼准备了简单的庆功宴,一起吃点东西吧?”
林远志婉拒了:“谢谢你全制片,心领了。但我下午还要回门诊,还有很多病人在等着。下次有机会再聚。”
全莉虽觉遗憾,但也表示理解:“那好,下次一定单独请您!再次感谢!”
林远志离开万嘉广场,开车返回杏仁堂。
刚走到医馆门口,就看见一群人正围在那里,似乎发生了什么事。
他走近一看,只见小爱和她的家人,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盒,正被几个记者模样的人围着采访。
看到林远志回来,小爱立刻激动地迎了上来,眼眶又红了:“林医生!您回来了!我们等您半天了!我们是特地来感谢您的!我丈夫今天出院了。医生说他恢复得特别好!这些都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您一定收下!”
林远志看着那堆成小山的礼品,连忙摆手:“小爱女士,你们太客气了!治病是我的本分,真的不用这样……”
但小爱和家人态度坚决,非要林远志收下。
推辞不过,林远志只好让封总先把东西拿到后面去。
封总一边搬东西,一边开玩笑地大声说:“师兄!再这么下去,掌柜真得专门给你设个‘礼物收纳间’了!这都第几波了!”
萧宣不知何时也走了过来,听到后笑道:“设什么房间,直接分了不就完了?反正林医生也不在意这些。”
医馆里的其他员工和候诊的病人闻言,都善意地哄笑起来,纷纷起哄:“见者有份!林医生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