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热情地向秦玥和秦熙发出邀请:
“等我们定下婚期,一定要请你们,还有秦叔隋婶、屠姨父苏姨他们都来牡寨参加我们的婚礼,我们牡寨的婚礼可热闹了。”
秦熙还没去过牡寨,只听父母描述过那里的吊脚楼和独特风情,早就心向往之,立刻兴奋地应下:
“好啊好啊,我一定去,早就想去看看了。”
说着说着,话题自然转到了秦熙正在筹办的学堂上。
当银花得知秦熙一个女子,竟然要开办学堂教书育人时,大为震惊,同时也像是找到了知音,眼中迸发出热烈的光彩。
她紧紧握住秦熙的手,激动地说:
“熙妹妹,你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们女子,就该像你这样,有想法,敢去做,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两人越聊越投机,都有一种冲破世俗枷锁,成就自我的共鸣感。
银花仔细听了秦熙关于学堂的规划和理念后,沉思片刻,郑重地开口:
“熙妹妹,你这学堂,我要先预定几个名额。”
她详细解释道:“我们牡寨想要真正强盛起来,就不能再像祖辈那样固步自封,必须和外界,尤其是石城这样的大地方多交流。”
“我原本的打算,是在寨子里自己搞个小学堂,请个懂牡话的先生,教孩子们认些汉字,学学官话。”
“但今天听了你的想法,我觉得格局还是小了。不如干脆把孩子们直接送到石城来,送到你的学堂里。”
“让他们真真正正地融入这里,和石城的孩子们一起读书、玩耍,亲眼看看、亲身感受这里的繁华和不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差距,生出向上之心。”
她越说思路越清晰:
“只要有了第一批在石城受过教育、通晓汉话汉字的孩子,回到寨子里他们就是榜样。”
“接下来就会有第二批、第三批……等十年后我正式接任族长,这些孩子差不多也十七八岁了,正好可以成为我的得力帮手。”
“有一批既了解本族文化、又熟悉汉家规矩、能写会算的年轻人,对牡寨未来的发展和对我,都将是天大的助力。”
秦熙听完银花这番高瞻远瞩的规划,心中佩服得五体投地,更是欣喜万分。
学堂还没正式开业,就迎来了第一批确定的学生,这无疑是个开门红。
她和秦玥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对银花的深深敬佩。
打心眼里觉得,银花绝对是能做大事的人,牡寨在她的带领下,未来不可限量。
聊完了秦熙的学堂,银花又转向秦玥,诚恳地问道:
“玥妹妹,你的医馆,愿不愿意也收几个徒弟?”
“我也想挑几个细心,有耐性的孩子,送来跟你学医。”
“我们寨子里太缺郎中了,尤其是懂得多的好郎中。”
秦玥本就不是那种将医术视为私产、紧紧攥在手里不肯外传的人,她行医的初衷就是济世救人。
听到银花的请求,她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
“当然愿意。银花姐,你放心,只要孩子们肯学,吃得了苦,我一定倾囊相授。”
“我巴不得他们能尽快把我的本事都学走,然后回到寨子里,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