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精心制作。 材料备齐,真正的挑战才开始。张西龙要求极高,每一根用来做筏身的木材,他都要亲自检查,确保没有腐朽和大的疤痕。他指挥着大壮和赵小山,将一根根粗细均匀的轻木并排排列整齐。
捆绑是关键中的关键。张西龙采用了多种捆绑方式结合。首先在每根木头的两端和中间位置,用最粗壮的藤蔓横向紧紧缠绕固定,打死结。然后,他又在纵向和斜向增加了许多道捆绑,如同编织一般,将整个木筏的结构牢牢锁死,确保即使在风浪中扭曲也不易散架。
西龙哥,绑这么结实,费时费力啊。赵小山看着密密麻麻的藤蔓捆绑点,有些不解。
海上无小事,张西龙头也不抬,用力拉紧手中的藤蔓,现在多费一分力,海上就多一分安全。这藤蔓泡了海水会更紧,但咱们还得想办法加固。
他想起之前收集到的少量天然沥青(在岛上某些岩缝中发现的黑褐色粘稠物),将其加热后涂抹在关键的捆绑节点上,既能防水防腐,又能增加粘合力。他还利用燧石钻(在木头上快速旋转燧石尖头)在一些关键连接处钻孔,用削尖的木楔钉入,进行物理加固。
第四步,制作风帆和船舵。 光靠人力划桨,在茫茫大海上力量太渺小。张西龙利用之前猎到的鹿皮和收集到的宽大坚韧的棕榈树叶,缝制了一张简陋但面积不小的三角帆。又用木头制作了一个可以控制方向的尾舵。
第五步,储备物资。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大量储存食物和淡水。熏鱼干、肉干挂满了山洞通风处;用烧制的陶罐储存了大量淡水;甚至还用坚韧的树皮编织了几个箩筐,用来存放容易保存的野果和块茎。
第六步,体能训练和方向确认。 每天,张西龙都带着大壮和赵小山进行高强度的划桨练习,模拟海上航行,锻炼臂力和耐力。同时,他利用白天观察太阳,夜晚观察星辰(北斗七星、北极星),反复确认大陆的大致方向,并将这个方向牢牢刻在脑海里。
整个造筏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月。这期间,他们经历了暴雨、材料不足、工具损坏等各种困难,但三人齐心协力,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大壮负责最重的力气活,赵小山心思细腻,负责编织和辅助捆绑,张西龙则是总设计师和核心工匠。
当那个长约五米、宽约三米、结构紧密、绑满了藤蔓、甚至带着一张简陋风帆的木筏最终完工,并被他们齐心协力推入海湾时,三人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个凝聚了他们所有智慧、汗水和希望的木筏,静静地漂浮在海面上,随着波浪轻轻起伏,仿佛在等待着启航的号令。
成了!真的成了!赵小山摸着结实的筏身,声音哽咽。
大壮也咧着嘴傻笑,用力拍了拍木筏:这家伙,看着就踏实!
张西龙看着这个倾注了心血的木筏,眼中也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但他很快冷静下来:还不到庆祝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最后准备一些应急物品,再等待一个适合出发的好天气。
归家的路,就在眼前,但他们深知,最危险、最未知的一段旅程,即将开始。他们做好了所有的物质准备,而精神和意志,也将面临最终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