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秋却像是被这个比喻引发了更多的思考,小眉头微微蹙起,继续追问:“那……如果我们的‘水管’——就是那些主要的经脉,本来就够结实,或者我们有个很厉害的‘阀门’(指精准的控制力),能控制水流的大小和方向,是不是就可以直接接一根大管子,把水又快又省力地引进水缸了?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洒水的方法呢?”
他口中的“大管子”和“阀门”,指向的是人体主要经脉干线和精准的能量控制能力。
王道长被这接连的、有些“离经叛道”的追问弄得有些措手不及,眉头不由皱紧,语气带上了几分训诫:“荒唐!经脉强弱乃天生,岂是儿戏?精准控制更是需要多年苦修方能掌握!你这孩子,怎可好高骛远?《引气诀》乃先贤所创,历经万载检验,自有其深意!遵循古法,步步为营,方能根基稳固,不至行差踏错!切莫心存侥幸,妄图捷径!”
他的声音不自觉提高了一些,觉得叶秋虽然早慧,但这份“聪明”似乎用错了地方,有些钻牛角尖,不切实际。这等资质,更应脚踏实地,怎能一开始就质疑根本大法?
叶秋眨了眨眼,看到王道长语气中的不悦,便不再争辩,只是乖巧地低下头,小声道:“哦,秋儿知错了。是先贤们担心我们受伤,用了最稳妥的办法。”
心中却是另一番冷静的评估:‘保守,低效,但普适性强,安全性高。这更像是一套为大规模、低资质人群设计的“标准化入门教程”,牺牲效率换取稳定。但对于能量控制力入微、对自身经脉结构了如指掌、甚至能主动优化运行路径的存在而言,这无疑是极大的束缚和浪费。’
他不再纠结于具体的行气路线,转而问了一个更宏观的问题:“王伯伯,那是不是所有人,不管灵根好坏,身体强弱,都只能用这一种方法练《引气诀》呢?”
“大同小异,根基如此。”王道长见叶秋“认错”,语气稍缓,“然则,灵根优异者,感气易,引气快,炼化精,周天运转自然迅捷。如你这般五行混杂……需较常人付出数倍心力,方能有微弱气感,进展缓慢,亦是常理。”他终究还是点出了这个残酷的现实,意在让叶秋认清自身处境,打消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踏实修行。
叶秋仿佛没有听出话中的沉重意味,只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总结道:“也就是说,这《引气诀》本身,就像一件均码的衣服,可能谁都能穿,但未必每个人都合身,最合身的,可能需要……量体裁衣?”
王道长被这个比喻说得一怔,下意识想反驳,却又觉得似乎有几分道理,只能含糊道:“功法乃大道基石,自是完美……呃,至少对入门者而言,乃是圭臬,不可轻侮。”他差点说漏嘴,毕竟他自己修炼的也是这《引气诀》的进阶版,深知其局限。
叶秋不再发问,目光重新落在那枚记载着《引气诀》的玉简上,眼神恢复了之前的平静。
但在那平静的眼眸深处,王道长未曾察觉的地方,一场风暴正在酝酿。叶秋强大的神魂正在以《引气诀》的“官方模板”为蓝本,结合自身“五行混沌灵根”对灵气无属性亲和的特性、对人体经脉网络的精确三维模型、以及对能量运行最高效率的物理法则理解,飞速推演、构建着一个全新的、高度个性化的行气模型。
王道长传授的,是遵循古法、代代相传的“道”,是此界修行文明的积淀。
而叶秋学习的,却远不止于此。他是在解析这“道”背后的“理”,是在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去审视、去解构,乃至在内心悄然开始……重构这条修行之路的起点。
一个是为师者倾囊相授的谆谆教诲,一个是被授者内心掀起的、无声的革命。这清晨的庭院中,阳光透过薄雾洒下,看似和谐的传道场景下,涌动着认知层面的巨大鸿沟。
王道长见叶秋终于安静下来,便开始详细讲解感应灵气的呼吸法门、意念存想的技巧,以及修行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幻象、禁忌等。
叶秋依旧听得极其认真,将所有的“注意事项”和“标准流程”一丝不苟地记下,如同记录最严谨的实验参数。
只是,在他那浩瀚如烟的神魂图书馆中,一个名为【《引气诀》分析报告】的文件正在飞速生成,其内容不仅包括了功法原文、王道长的讲解,更附带了详细的能量损耗分析、效率评估、结构优化建议,以及一个名为【叶秋定制版·引气初解(理论模型)】的文件夹,正在悄然建立。
王道长不会知道,他今日传授的这套最基础的功法,在这个五岁孩童的心中,已然被拆解成了最原始的代码,并且,即将被重新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