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答卷(1 / 2)

“进场!”

教谕一声令下,众学子依照次序鱼贯而入。

堂内空间极为宽敞,高窗透下明亮的天光,照着一排排整齐的单人考桌,桌与桌之间相隔甚远,杜绝了任何作弊的可能。不过能来这里的,都是有名有号的举人,自重身份,恐怕也没人会动那种歪心思。

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桌面光滑,已经摆放好了厚厚一叠质地上乘的素白宣纸,还有研好的墨、两支大小不同的狼毫笔。一切井然有序,透着书院特有的严谨。

很快,试卷发了下来。

不是乡试那种厚厚的题本,而是每日一科,今日是第一场,考五经经义注疏。

当王明远展开试卷,目光扫过上面的题目时,刚刚平复下去的心跳,又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果然如他所料,难度远超乡试!

题目不再局限于常见的章句集注,而是多了许多需要深刻理解、甚至要结合其他经典相互印证才能阐发透彻的难题。

有的题目甚至有些刁钻,专挑那些容易忽略的细微之处设问,考校的是学子们真正的学问根基和融会贯通的能力,绝非死记硬背所能应付。

整个讲堂内,瞬间陷入一种极致的安静。

只听得见纸张翻动的轻微“沙沙”声,以及笔尖落在纸上的细微摩擦声。

偶尔有人发出极轻的吸气声,或是笔杆无意识敲击桌面的轻响,都显得格外清晰。

每个人都蹙紧了眉头,全神贯注,仿佛要将毕生所学都凝聚在笔端。

王明远沉下心来,排除杂念,先将所有题目快速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他提笔蘸饱了墨,开始在草稿纸上勾勒答题要点。

首日的经义注疏中,有一道题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子罕》。

若只解作孔子感叹时光流逝,勉励世人珍惜光阴、勤勉修德,那便是蒙童都能理解的浅层意思,顶多算是秀才水准。

但作为瞄准会试的举人,必须挖掘更深。

王明远凝神思索,笔尖在草稿纸上轻轻点划。

他想到了更多,川流不息不仅是时间,亦如世事变迁,王朝兴替,如这大雍朝立国百余载,表面承平,内里却已有诸多积弊暗涌。

君子惜时修德,更当有匡时济世之志,于这“不舍昼夜”的变局中,把握时机,有所作为。

进而可引申至为臣之道,当如江水奔流,永不懈怠,忠于王事,勤于职守,方不负圣贤教诲,不负君王厚望,亦不负这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

其中微妙处,需将惜时、修德、忠君、爱国融为一体,不着痕迹,方见功力。

他构思已定,便在正式答卷上落笔,力求阐述精当,逻辑清晰,既不失经典本义,又能展现自己的见解与抱负。

首日考试在高度紧张中度过。

交卷钟声响起时,不少人脸上都带着疲惫,也有人露出几分轻松或遗憾。

次日考的是本经经义。

王明远依旧选择以《春秋》为本经答题。

他知道,中原之地文风鼎盛,但学子多以《诗经》、《易经》、《尚书》为本经,专攻《春秋》的相对较少,这或许是他的一个优势,但也可能因为考官偏好不同而面临挑战。

他不敢大意,仔细审题,将《春秋》微言大义与题目要求紧密结合,引经据典,层层剖析,自觉发挥尚可。

两日高强度答题,饶是王明远年轻,精神高度集中之下,也感到有些心力交瘁。

每日回到小院,狗娃早已备好热饭热菜,王大牛虽不懂考试艰难,但也看得出弟弟脸色倦怠,只闷头给他夹菜,让他多吃点补补。

第三日考的是论、判语、诏诰表等实务文章。

他严格按照文体要求,模拟官场情境,措辞得当,论述有条不紊。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第四日,策论课。

这才是联考的重头戏,也是最能体现考生见识和才干的部分。

果然,试卷发下,最核心的一道策问题跃入眼帘:“近岁中原之地,蝗旱频仍,去冬今春黄河凌汛尤烈,豫西等地受灾深重,民生多艰。若尔为守土之臣,当何以赈灾安民、恢复生产,以期长远?”

王明远看到此题,心中不由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