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九院的这间小办公室灯火通明。何雨柱面前摊开了厚厚的资料和数据表格。
他深吸一口气,彻底沉浸到那个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的微观世界中。
他首先以惊人的速度阅读并理解了那些晦涩的核物理资料,将其核心要点与自己的知识体系融合。
然后,他开始构建那个“多群离散纵标法”的简化模型。
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确定能群结构、选择离散纵标方向、推导不同能群中子的耦合方程、处理复杂的边界条件……每一步都需要极其繁琐的推导和计算。
何雨柱的双手仿佛被赋予了魔力。右手握笔,在稿纸上流畅地写下一行行复杂的偏微分方程、积分符号和矩阵表达式,推导过程严谨而迅速,几乎不需要回头修改。
左手则熟练地操纵着计算尺,进行着大量并行的数值运算,速度快到肉眼几乎看不清尺身的滑动。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的心算能力。在进行多变量优化和迭代求解时,他往往只是凝视着纸面片刻,就能直接写出关键步骤的结果,仿佛他的大脑内部自带了一台超越时代的生物计算机。
一些需要连续积分或求解超越方程的复杂步骤,他也能凭借深厚的数学功底,找到巧妙的简化路径,大大减少了计算量。
现在,他尽量不用系统的超能力了。
窗外寒风呼啸,室内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计算尺轻微的滑动声。何雨柱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惫,全部的心神都凝聚在攻克这个跨界难题上。
偶尔有巡逻的警卫经过,从门缝中看到那个伏案疾书、仿佛不知疲倦的身影,都感到难以置信。
第二天清晨,当吴教授和几位核心专家顶着黑眼圈,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推开办公室的门时,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何雨柱正将最后几页写满漂亮字迹和清晰图示的稿纸整理好。
他的眼中带着血丝,但精神依然矍铄。办公室的地上和桌上,堆满了演算的草稿纸,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记录着昨夜那场无声却激烈的智力搏杀。
“吴教授,各位老师,幸不辱命。”何雨柱将厚厚一叠报告递了过去,
“这是简化模型的核心推导、关键参数、求解过程,以及基于新模型对贵院原有设计方案的修正建议。
根据这个模型计算,在第三能群和第五离散方向上存在一个之前被忽略的共振吸收峰,是导致预测偏差的主要原因。
我建议在这个区域微调慢化剂的分布,可以有效平整中子通量。”
吴教授几乎是颤抖着接过报告,几位老专家也立刻围了上来。
他们飞快地翻阅着,越看脸色越是精彩,从最初的怀疑,到惊讶,再到彻底的震撼!
报告中的推导无懈可击,计算过程清晰严谨,尤其是那些巧妙简化计算量的方法,简直闻所未闻!
更关键的是,何雨柱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方案,直指要害,逻辑严密,让人无法反驳。
“这……这简直神乎其技!”一位之前质疑声最大的老专家激动地抓住何雨柱的手,“何主任,你……你这一晚上,抵得上我们几个老家伙折腾一个月啊!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吴教授也激动得语无伦次:“快!快按照何主任的方案,重新安排模拟计算!不,直接准备关键验证实验!
后续的验证实验非常顺利。何雨柱的预测精准得令人咋舌,按照他的方案微调后,中子通量分布果然变得均匀可控,困扰九院数月的“魔障”迎刃而解!新型核装置的小型化设计得以继续推进。
消息传出,整个第九研究院为之震动。所有人都知道,是第五研究院一位名叫何雨柱的年轻副主任,用一晚上时间,手算解决了他们动用计算机都未能解决的核物理难题!
何雨柱离开九院时,吴教授亲自相送,紧紧握着他的手:“何主任,大恩不言谢!
你这次可是帮了我们九院,帮了国家一个大忙!以后但凡有用得着我们九院的地方,尽管开口!”
甚至连一向深居简出的九院最高技术负责人钱三强先生,都特意托人转达了对何雨柱的赞赏。
这一次跨界支援,何雨柱不仅解决了具体的核技术难题,更在顶尖科研圈层内,奠定了自己“问题解决者”的超然地位。收获的,是第九研究院的深厚友谊和由衷敬佩,是国家核事业宝贵的时间,还有那份“何雨柱出马,没有攻克不了堡垒”的传奇声誉。
回到第五研究院,何雨柱对此事绝口不提,依旧埋首于他的飞行器设计中。
只有韩菡细心地发现他眼底一闪而过的疲惫,默默地将一杯热茶放在他的手边。窗外,雪花悄然飘落,覆盖了昨日的痕迹,但一个新的传奇,已然在共和国的国防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