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成闻言,明显愣了一下。他仔细端详着自己的学生,想从他脸上找到一丝冲动或夸大。
但他看到的只有深不见底的平静和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
“雨柱,科学需要脚踏实地,不能只凭勇气。”钱学成提醒道,带着长者的关切。
“请您放心,”何雨柱站起身,拿起那份绝密文件,“我并非妄言。只是……思路已经清晰了。”
他没有多做解释,敬礼后便转身离开,步伐坚定。
回到办公室,反锁房门。
何雨柱并没有立刻伏案疾书,而是从容地泡了一杯浓茶,然后才在绘图桌前坐下。他铺开崭新的绘图纸,拿起钢笔。
下一刻,他的手臂仿佛被赋予了某种超越常人的精准与迅捷,笔尖在纸上流畅地舞动起来。
复杂的微分方程、新颖的气动稳定性判据、精妙的三视图修形建议、以及一套简洁而高效的控制律算法核心,如同早已镌刻在脑海中一般,被行云流水般地复现出来。
他的书写速度极快,公式推导一气呵成,图纸绘制精准无误,没有丝毫停顿或修改的痕迹。
第一个夜晚,办公室灯火通明。偶尔有巡逻的警卫经过,只能看到何主任伏案工作的剪影,那速度让他们咋舌,却不知那并非是普通的“工作”,而是系统的成果通过他的手在展现。
第二天白天,他依旧如常主持工作会议,处理“df-乙”型的日常事务,言谈举止毫无异样,只是中午休息时间极短。
第二个夜晚,凌晨刚过。
何雨柱落下最后一个句点,将二十多页书写工整、逻辑严密、图文并茂的完整报告合拢。
报告不仅彻底剖析了“彗星”震颤的物理本质,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模型,更给出了从气动修形到控制律设计的两套具体、可行的工程实现路径。
他轻轻吹干墨迹,将报告装入保密袋,嘴角勾起一丝细微的、只有自己能懂的弧度。
早上七点五十分,钱学成推开办公室的门,一眼就看到了那个静静躺在办公桌中央的牛皮纸文件袋。
他带着惊疑不定的心情坐下,拆开文件袋,开始阅读。
他起初是审慎的,但随着一页页翻过,他的表情从严肃变为惊讶,从惊讶变为震撼,最终,他用力揉了揉眼睛,又仔细再看了一遍报告的核心结论和推导过程。
“这……这简直是……”钱学成喃喃自语,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喜悦和赞叹,“直指要害,釜底抽薪!妙!太妙了!”
他立刻拿起保密电话,接通了总体研究部,声音因激动而略显高昂:“我是钱学成!
通知下去,原定今天的‘彗星’项目难题研讨会取消!让理论部、计算所、气动实验室的负责人,立刻到我办公室来!
告诉他们,何雨柱同志,已经为‘彗星’铺平了理论道路!”
消息如同平地惊雷,瞬间在第五研究院的核心圈层炸响。
“什么?‘彗星’的死结解开了?”
“何雨柱?他不是刚回来吗?”
“两个晚上!就两个晚上!钱老亲自认证的!”
“我的老天爷……这到底是什么神仙速度?”
“看来之前西南之行,何主任是又得了什么真传啊!”
惊叹、佩服、探究的目光纷纷投向何雨柱所在的办公室。他再一次,以这种近乎传奇的方式,震撼了整个研究院。
而此刻的何雨柱,正平静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享用着迟来的早餐。窗外阳光正好,映照在他沉静的脸上。
他慢慢咀嚼着馒头,目光悠远。他知道,“彗星”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无数难关等待攻克。
但拥有着脑海中的“天下无敌系统”,他对于前路上的任何挑战,都充满了绝对的信心。
他的战场在这里,在每一张图纸,每一组数据,每一个关乎共和国未来的技术节点上。而他,已然做好了准备,去创造下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