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第五研究院的日子,像是高速飞行的飞行器终于回到了平稳的巡航状态。
何雨柱重新沉浸在那熟悉而令人安心的氛围里——空气中混合着机油、晒蓝图氨水味和旧书籍的特有气息,耳边是计算机有节奏的嗡鸣和同事们压低声音的技术讨论。
他依旧是那个严谨、高效的何副主任,主持着“df-乙”型关键数据的分析工作,军装一丝不苟,眼神锐利专注。
只是,偶尔在无人注意的瞬间,他的指尖会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出某种复杂而独特的节拍,仿佛在无声地沟通着什么。
只有他自己知道,那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伙伴”,正在意识深处安静地待命。
这天下午,院办通讯员几乎是跑着来到他办公室门口的,语气带着罕见的急迫:“何主任!钱院长紧急召见,请您立刻去他办公室!”
何雨柱心头一凛,立刻放下手中厚重的技术手册,整了整军容,快步而出。钱老师亲自紧急召见,绝非小事。
钱学成的办公室依旧简朴,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墙上那幅充满未来感的星际航行图与桌上堆积如山的各类文献。
钱学成坐在桌后,目光凝重而深邃。
“雨柱,来了。”钱学成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递过一份标记着“绝密·急”的薄薄文件,“看看这个,‘彗星’项目遇到了大麻烦。”
何雨柱双手接过,迅速翻阅。他的眉头随着阅读的深入越皱越紧。
这不是他熟悉的“df”系列,而是一种代号“彗星”的全新构型飞行器,旨在实现极端跨音速状态下的高机动规避。
然而,理论计算和初步风洞试验都指向一个致命的缺陷——在特定马赫数区间,会产生一种剧烈的、现有理论无法完美解释的非定常气动耦合震颤,足以导致结构解体。
难题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能精准预测并解决这种极端复杂非线性气动现象的数学模型和工程方案。
现有的理论和计算手段,在此刻显得苍白无力。
“老师,这问题……”何雨柱放下文件,感觉肩头沉甸甸的。这是卡住脖子的核心技术瓶颈。
钱学成看着他,语气沉重:“理论部和计算所的精英团队,攻关了两周,提出了多种方案,模拟结果都与实验数据偏差巨大,找不到症结。”
他顿了顿,目光中带着期望与压力,“雨柱,你对非线性动力学和流体稳定性有很深的研究。
这个难题,我希望你能开辟一条新思路。给你一周时间,拿出一份初步分析报告。”
一周?何雨柱心中微震。几个顶尖团队两周未能突破的壁垒,钱老师只给他一周时间做初步分析,这压力如山,信任更是如天。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再次拿起文件,目光如电,快速扫过那些令人头疼的曲线和失败模型的摘要。
与此同时,他的意识深处,一个无声的指令已然发出。
“天下无敌系统,扫描‘彗星’项目技术难题,进行全维度分析,推演最优解决方案。”
几乎在指令发出的瞬间,冰冷的、不带任何感情的系统提示音在他脑海中响起:
【叮!指令确认。正在扫描目标‘彗星’项目数据……】
【数据建模中……建立跨音速非定常气动耦合高维模型……】
【检测到现有理论盲区:忽略激波\/边界层\/分离涡多模态共振反馈机制。】
【开始进行亿万次级模拟推演……】
【推演完成。生成全新‘涡核稳定性控制’数学模型及‘自适应微激励抑制’工程方案。】
【解决方案已优化,与现有试验数据吻合度99.3%。预计可提升临界马赫数0.15,震颤强度降低87%。】
【解决方案及详细推导过程已传输至宿主意识库。】
外界看来,何雨柱只是沉默地盯着文件,眼神专注得可怕。
几秒钟后,他抬起头,看向钱学成,之前的凝重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绝对的冷静和自信。
“钱副院长,”何雨柱的声音平稳而清晰,“一周时间太久了。给我两个晚上。后天早上,我会把完整的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放在您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