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副院长立即指示:“”马上联系航空工业部,查询这种材料的库存情况!”
等待回复的时间里,何雨柱继续阐述他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够获得这种材料,我建议对支撑结构进行重新设计。采用蜂窝夹层结构,在关键振动节点添加特种橡胶阻尼片。同时,天线单元的安装方式也需要优化,采用浮动支撑来隔离振动传递。”
他在黑板上快速画出草图,标注出关键参数。
几个原本持怀疑态度的老工程师纷纷凑上前来,有人拿出笔记本记录,有人开始计算他提出的参数。
“何同志,这个蜂窝结构的壁厚你是怎么确定的?”一位结构工程师问道。
“根据振动节点的应力分布计算得出的。”何雨柱流畅地回答,“考虑到材料的疲劳极限和安全系数,这个厚度既能保证刚度,又不会增加过多重量。”
一小时后,好消息传来:航空工业部确实库存有少量的KY-74合金,可以紧急调拨。
刘副院长当机立断:“立即成立技术攻关小组,何雨柱同志任副组长,负责材料和结构方案的总体设计。各专业组全力配合,我们要在一周内拿出改进方案!”
散会后,谢光明敬佩地拍拍何雨柱的肩膀:“行啊雨柱,没想到你在材料学上这么在行!那几个老工程师开始还不服气,现在都抢着要请你去看他们的设计方案呢!”
何雨柱笑了笑:“学长过奖了,我只是正好研究过这方面的资料。”
接下来的几天,何雨柱完全投入到紧张的技术攻关中。
他白天在实验室测试材料样品,晚上在绘图板前优化结构设计,还要协调各个专业组的工作。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他很快赢得了团队成员的尊重。
第三天深夜,何雨柱独自在办公室核对最后的设计图纸。谢光明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走进来:“”歇会儿吧,你都连续工作快二十个小时了。”
何雨柱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接过面条:“谢谢学长。明天就要开始制作样件了,我得确保每个细节都万无一失。”
“说真的,”谢光明在他对面坐下,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太独特了。
一般人都想着怎么让结构更硬,你却从材料的内耗特性入手,这思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何雨柱咽下一口面条,微笑道:“这是陈老师教我的——解决问题要追本溯源。振动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要理解能量在材料内部是如何传递和耗散的。”
一周后,改进后的雷达支撑结构完成了组装测试。当测试数据显示回波衍射问题完全解决,目标识别率甚至比设计指标还高出五个百分点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
刘副院长激动地握住何雨柱的手:“”何雨柱同志,你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啊!我要亲自向你的单位发感谢信!”
何雨柱谦逊地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副院长。能够为国防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是我的荣幸。”
站在塞外寒冬的院子里,何雨柱望着星空,心中充满欣慰。
这一刻,他深深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
无论是在厨房烹饪佳肴,还是在实验室解决技术难题,亦或是在未来的导弹研究中,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他深爱的国家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