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偏硬核工科,不喜的看官直接略过,不影响剧情发展。)
吃好晚饭,七点,何雨柱准时来到指定的会议室。
房间里已经坐了十七八个人,大多是三四十岁的中年技术军官,也有几个年轻军官,肩章从中尉到上校不等,个个眉头紧锁,面前摊开着厚厚的图纸和数据表格。
主持会议的是一位戴着深度眼镜、头发花白的老者,肩上是大校军衔,谢光明低声告知这是学院的刘副院长,也是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
刘副院长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语气沉重:同志们,情况紧急。我们为新型防空系统配套研制的‘火眼-乙’型雷达,在近期测试中发现了严重问题——在特定仰角扫描时,回波信号出现异常衍射,导致目标识别率下降了百分之四十。
他示意助手挂起了一张巨大的结构图,“经过初步排查,问题出在天线阵列的支撑结构上。
现有的合金材料在承受特定频率振动时,产生了微小的形变,虽然肉眼不可见,但足以影响电磁波的正常辐射模式。”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低沉的议论声。
一位中年中校工程师站起身,语气焦灼:“刘副院长,我们尝试了三种不同的结构加固方案,但效果都不理想。要么增加重量影响雷达机动性,要么刚性太强反而加剧了振动。”
另一位少校补充道:“材料组也测试了现有的几种铝合金和特种钢,要么重量超标,要么抗疲劳性能不足。这个问题不解决,‘火眼-乙’就无法定型投产。”
何雨柱静静地听着,目光专注地研究着墙上的结构图。
作为在木华系统学习过金属材料学的人,他立即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不仅仅是一个结构设计问题,更核心的是材料学问题。
这需要找到一种具有特定刚度、密度和阻尼特性的合金材料。
刘副院长环视会场,目光在何雨柱身上停留片刻:“这位是从冰城军工大学借调来的何雨柱同志,他在材料学和结构力学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何同志,你有什么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这个年轻的空军中校身上。
几个年纪较大的工程师交换着怀疑的眼神——这么年轻的中校,怕是理论知识多于实践经验吧?
何雨柱站起身,走到结构图前,拿起指示棒点在支撑结构的关键部位:“各位首长,我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材料的内耗特性。
现有的材料在特定振动频率下,内部晶界产生了微塑性滑移,导致结构刚度发生周期性变化。”
他转身面向与会者,语气沉稳自信:“”这不是单纯增加截面尺寸或者更换更硬的材料就能解决的。
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材料:它的弹性模量要在70-80Gpa之间,密度不超过2.8g\/3,最重要的是,要有优异的振动阻尼性能。”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一位材料组的上校老工程师推了推眼镜:“”何同志,理论上你说得对。但这样的材料,在我们的现有储备中根本不存在。要研发新型合金,至少需要半年时间,而且成功率……”
“不需要研发新材料。”何雨柱语出惊人,“我记得在毛熊国的《特种合金手册》中记载过一种镁锂合金,代号KY-74,正好符合这些要求。这种合金最初是为航空仪表减振开发的,应该可以在航空工业部门的库存中找到。”
谢光明惊讶地看着这位学弟,他没想到何雨柱对如此冷门的材料也这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