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凡忙于筹建新冷库,憧憬着产业升级之时,那股潜藏的暗流,再次以一种更具体、更商业化的方式显现。
一家注册地在邻市,名为“海润丰”的水产公司,突然在东源村周边活跃起来。
他们打着“合作共赢”的旗号,试图高价从村民手中收购零散的渔获,尤其点名要那些品相好的野生海鲜,甚至私下接触村里几个与林凡关系较远、心思活络的渔民,许以厚利,想打听林凡那片“林氏一号”渔场的大致方位和养殖情况。
同时,镇上的赵老板也带来消息,说市场上出现了少量仿冒的“金纹珍珠”,虽然做工粗糙,金纹是后期画上去的,一擦就掉,但价格低廉,对品牌声誉开始造成一定的混淆和伤害。
这些举动,看似商业竞争,但其针对性过于明显。
林凡几乎可以肯定,这背后必然有“万洋渔业”或者其他觊觎者的影子。
他们正面强攻受阻,便开始采取迂回策略,试图从原材料端和品牌端进行干扰和削弱。
面对这种局面,林凡并没有急于与“海润丰”正面冲突。
他首先加强了与村里核心渔民的沟通,通过老村长出面,重申了村集体与林凡项目的共同利益,稳住了基本盘。
同时,他让阿明安排人手,留意“海润丰”收购点的动向,收集证据。
对于仿冒珍珠,他则让小玲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品牌声明和防伪指南,并与合作的珠宝商沟通,共同打击假冒产品。
他深知,根除假冒不易,但持续的品牌建设和正面宣传,是抵御这种侵蚀的最有效武器。
这些琐碎却耗神的应对,让林凡感受到了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伴随的复杂局面。
他仿佛在下一盘多维的棋,既要谋划未来的产业布局(新冷库、网箱),又要应对眼前的商业竞争和品牌维护,还要时刻警惕着水下那双窥探的眼睛。
傍晚,林凡独自登上新建冷库的工地。
地基已经打好,钢架开始搭建,在夕阳下勾勒出未来的轮廓。海风带着工地的尘土气息和永不消散的咸腥味吹来。
他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又望向远处海面上那两个代表着未来的白色网箱,心中那份因琐事和竞争而产生的烦躁渐渐平息。发展必然伴随挑战,这是客观规律。
重要的是,他始终在朝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地夯实着自己的根基。
新冷库是他的陆地锚点,深海网箱是他的海上前哨。
只要这两个支点稳固,无论风浪来自商场还是大海,他都有信心能够稳住船身,继续航行。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而专注。
脚下的工地轰鸣,正是他事业前进的脚步声。而远方那片深蓝,依旧蕴藏着无限的可能与等待他去征服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