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逗不要紧,也许是王皇后运气太背,她刚走不久,这小姑娘不知道怎么着就死了。
长孙无忌负责调查。
这件事大概没有调查出任何结果。因为之后李治找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要求废掉王皇后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提起过这件事。而且,褚遂良阻止李治废后时还说了一句话。
“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
李治听完之后,半点脾气也没有,硬是给憋了回去。如果王皇后真的杀了安定思公主,褚遂良怎么可能没听说,李治又怎么可能不反驳?但是,不管安定思公主是谁杀的此时此刻李治已经是王八吃秤砣。
铁了心要废掉王皇后。
很多说李治废掉王皇后,是为了打击关陇贵族集团,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李治真的很讨厌王皇后。
还很稀罕武则天。怎么说呢,王皇后他们一家人,不仅脑子有问题,还和华夏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有仇。
因为傲慢无礼,把宫里人得罪了一个遍。想一下,你要是李治,辛苦了一天从办公室回到了家,一边是武则天和她姐姐、外甥女的温柔体贴,你加班,她们陪着,你累了,她们揉着,你不想工作了,武则天还能帮你把工作干得漂漂亮亮。
而另一边却是叽叽歪歪,就知道刷抖音、淘宝的王皇后。你说你会选谁?当然,成年人的世界没有非黑即白,一般人不会选,而是四个都要。但是,李治他们家真的有皇位要继承。
权力斗争只能有一个胜利者,
他必须选一个人当皇后,不然后宫永无宁日了。
总之就是一番操作下来,萧淑妃被斗倒了,王皇后也苟延残喘,李治成为武则天的囊中之物。
其实还有一点是王皇后倒下的原因。
武则天的第二个助攻来自朝堂。
刚继位的李治在朝堂几乎没有话语权,一切事务全听长孙无忌处理,只有无可无不可的小事李治才能做主。
这是没办法的事。长孙无忌是元老功臣,在朝堂经营多年,说门生故吏遍天下也不为过。
李治只是一个小青年,刚继位就想说了算,没门儿。
很多人以为做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所有人都要匍匐在其脚下颤抖,其实哪有那么简单。所谓的权力并不一定来自职位,而是来自听命令的人。这是上下顺序的问题。
只有利用职位赋予的权力,把才能传达到最下端。
如果只是迷信于皇帝或者职位,很有可能政令不出太极宫。而李治此时面临的就是这种局面。
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在后宫取得压倒性胜利,如果李治没有朝堂的困局,她很可能只是一名宠妃。但是把后宫和朝堂连起来,就让李治看到了一把合格的刀子。武则天是刀而李治是执刀人。
王皇后出身于太原王氏,萧淑妃出身于兰陵萧氏,长孙无忌是北魏王孙,其他大臣也基本是士族子弟。这些人在国内掣肘朝廷,在庙堂制衡君主,历代皇帝都想除之而后快。
只是皇权的实力不够,只能边拉边打,李治也不例外。反观武则天,她的家族不是根深蒂固的门阀,也没有位高权重的家族成员,扶持起来也不会产生威胁,只能成为皇帝的臂膀。
于是,李治以「废王立武」向大臣摊牌,其实这也是让大臣站队。
长孙无忌当然不会同意。李治和武则天亲自去拜访,礼物送了十几车,官帽送了好几个也没用。
长孙无忌就是不同意,因为一旦低头认输,他知道以后就要变天了。李治要的就是老臣低头,拿回话语权。只是辅政大臣褚遂良也不同意,他好几次上表劝谏,还说什么「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把李治说得十分尴尬,武则天也气得怒吼:「何不扑杀此獠?」
到此为止,这对苦命鸳鸯依然是单枪匹马。假如武则天不能做皇后,老臣的地位只会更高,那些摇摆的大臣也不敢追随皇帝,李治的地位会更加虚化,所以李治需要武则天这个皇后。
虽然朝堂上抵抗声音很大,不过事情皆有转机。其实也是从这个时候,李治开始有了要铲除长孙无忌的念头。
他想废掉皇后,没有一个大臣支持。他想把武则天立为宸妃,依然没有大臣支持。加上之前,李治想让大臣们进谏,没有一个大臣敢直言。这朝廷到底是由长孙无忌还是由皇帝说了算?
所以。
从这一刻起,“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的性质,就已经从道德问题,上升到了皇权和相权之争。
武则天哪怕就是一头猪,李治也非立不可了,他必须让大臣们站队表态,绝不允许所有人都站在长孙无忌那一边。
而就在双方不断撕扯的时候,原来铁板一块的朝臣们,终于出现了一道又一道裂痕。
历史上著名的大奸臣李义府。
由此闪亮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