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绝对是搞内政的一把好说。
看看大唐的经济状况就能知道。
武则天时期的经济状况,虽然是经济发展与民户逃亡并存,但是却也是属于那种越发旺盛的情况。
后世的人谈经济发展,特别关注GDP,古代没有GDP,但是也有两个重要的参数可以去解读。
一个是人口数字,另外一个便是粮食储备。
根据《唐会要》对户口数的记载,永徽三年,也就是武则天当皇后的前两年,全国共有三百八十万户,而到武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全国户数已经增加到六百一十五万户。
五十三年之间户数增长了近一倍,这在整个华夏古代社会也是不多见的,特别是在还没有进口粮食出现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而说到粮食,再来看武则天时期的粮食储备情况。同样据《唐会要》记载,武则天退位的前一年,也就是长安四年,神都帑藏储粟,积年充实。这可不只是什么假装很充实。
而是真的充实。
充实到什么程度呢?一个考古就能发现解决了这个问题。1971年,在洛阳发掘出了唐朝含嘉仓的遗址。这个仓库里有两百九十个储藏粮食的洞窟,每一个洞窟能够储存五十多万斤粮食。
也就是说,这个仓库充实起来之后,总共容纳的粮食数量是七万两千五百吨,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通过这两个数字可以说,武则天统治时期,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
【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她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唐中期的宰相陆赞扬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
【她虽然使政治上层一度动荡,但社会经济仍保持平稳发展,使她在实现二千年封建史上未有的变局之时,只遇到若干短时的反抗而没有被推翻,最后,终究是获得了还算善终的结局。】
【总的来说,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是华夏有史以来非常伟大的一位女帝。】
【感动华夏人杰,可谓实至名归。】
仙神的话语缓缓诉说。
武则天时期的政治是任人唯贤与酷吏政治并存。武则天在政治方面最值得后人称道的就是她的用人方略。她完善了科举制,鼓励自荐或者是推荐人才,留下很多佳话。
后来辅佐唐玄宗的著名宰相像姚崇、宋璟、张说等人可都是武则天赏识提拔起来的,可以说,武则天给开元盛世的到来做了人才方面的准备。在这方面,武则天的贡献连她的政敌也都不得不加以肯定。
后世对武则天用人方面最经典的评价就是“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正如仙神这一句句话当中所呈现的那般,武则天最大的功绩其实是民生和用人,而在这一方面重点必须要提一下。
她打击儒家士族门阀等第制度,开阔了大唐寒门上升的通道。
有一说一。
大周子民为什么给武则天民心?
因为大周的子民真的应该感谢武则天,在她的统治下,打碎了阶层固化,寒门获得了上升通道。
儒家士族门阀,即使在封建社会,无论对于寒门庶族,或者对于皇族外戚,都有巨大的危险,更不要说对底层的氓民、佃客与奴婢的残酷压迫了,这三者是封建社会真正的老百姓。
因此,从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皇权就一直在与儒家士族门阀在做斗争,可惜的是,皇族居然没有占上风,相反,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士族一直操控制着中原各个政权的命脉。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还得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说起,在汉武帝时,15岁的汉武帝开了个不好的头,采纳了当时在野的儒家分子董仲舒与在朝的儒家分子卫绾联合推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这当然是最适合大汉当时情况的政策。
可到了后世。
就不一定适合了。
这个汉武帝的思想在那个时候。
虽然遭到窦太后的强力反对,而无法实施,但是儒家分子得已在全国各地以官府的名义兴办儒家学校。在朝廷,儒家分子则成为皇帝的老师。为后续儒家独行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到了汉元帝时,儒家帝王师撺掇皇帝推行“读经即可做官”的政策,可想而知,如此一来谁还会读其他学籍?
自然全都来读儒家的书了,于是两汉经学举起,凡读书人,皆成为儒家分子,成为了他们当中薪火传承的一部分。
这种现象在社会上造就一大批儒家官僚士族。
又经过东汉两晋三百多年的演化,终于在社会上出现一大批儒家士族门阀,这就是阶级开始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
这些个儒家门阀操纵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与意识形态,变成了事实上的军政寡头集团。
以至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皇帝轮流做,门阀永不倒”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