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大唐不乱才有鬼(2 / 2)

在这样的思想推动下,便是以至于唐朝前一百八十年间,居然没有一个皇帝,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直到唐朝建立的第187年,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唐朝才算出现了第一位以正统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

而且。

这个嫡长子继承位置的皇帝还不怎么样。整个唐朝三百年间,真正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屈指可数。多数时候就是弟弟抢哥哥,叔叔抢侄子,乃至于武则天这里的老妈抢儿子。

总之,谁能杀出重围,就谁上位。而唐太宗,作为一切悲剧的始作俑者,显然是要负主要的责任。

当然。

肯定会有人感觉疑惑。

明成祖朱棣也是篡权上位的,为啥明朝就没乱呢。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明成祖朱棣要比唐太宗脑子清醒一些。他知道自己弑君篡位,给了后人留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

如果事情处理不好,明朝很有可能会跟唐朝一个下场。

所以,即使他并不喜欢嫡长子朱高炽,但是反复权衡之后,还是将皇位传给了嫡长子猪羔子。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固了原本的嫡长子继承制。

而后来,争位的嫡次子朱高煦也没落得个好下场,就更给了后人一个警示,别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

朱棣是成功了没有错。

但热门也看到了朱高煦的惨痛下场。如此一来,后人再想夺皇位的时候,也得掂量掂量到底承受不承受的起。

所以因为朱棣的这个明智的抉择,明朝的皇位继承脉络才会非常平顺。当然,也有明朝的皇帝大部分挺专情的原因。再说回唐太宗,当他的儿子们相互争位的时候,他在干什么?

答案是——他在推波助澜。

唐太宗跟明成祖一样,并不喜欢自己的嫡长子李承干,所以他一边培养被册封为太子的李承干,一边又过度宠信嫡次子魏王李泰。甚至还曾公然对朝臣说,你们对魏王尊重一些。

万一太子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魏王可能就成你们主子的话。这显然是一个绝对不应该出现的情况。

结果不出所料,太子果然谋反了。

这当然不是李世民想要看到的,他也傻眼了,他的本意是敲打太子,然后自己在两个人选里再细细考量。

谁想得到太子直接要来一波“十年河西,十年河东,今天我要走老爹的路”这样的操作呢。没办法,只能是废掉太子,而在废掉太子之后,他原本果然想立魏王,但是朝中老臣对野心勃勃又心胸狭窄的魏王非常不待见。

于是纷纷调转车头,表示支持太宗的第三个嫡子晋王李治。最终,晋王李治胜出成为了大唐的皇帝。

然而。

终究是李世民的刀举不动了,他没有像是朱棣一样干脆利落,使得原本名正言顺的嫡长子被贬为庶人,客死他乡,野心勃勃的嫡次子在短暂贬黜之后,又恢复了尊贵的王爵。

甚至扮猪吃老虎的嫡三子,更是堂而皇之的登上了皇位。

因此这样君不君,臣不臣的结果,再一次强化了后人的认知: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如此一来。

大唐能不乱才真的有鬼了。

正因为大家都有了这样“皇帝轮流坐”的思想。

有了唐太宗和唐高宗上位的示范,武则天再想要上位当皇帝,其实也就显得不那么石破天惊了。

毕竟,大家都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

所以,总的来说,武则天能够登上皇位,她自己的野心和努力必不可少,但是时代的馈赠同样不可磨灭。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有武则天的示范在前,华夏历史上却并没有出现第二个女皇帝的原因。

因为后世的女政治家,再没有收到过,武则天收到的礼物。当然,时代有馈赠,同样也有索取。

上位后不断的内耗,就是时代的索取。女人既然能当皇帝,肯定也能当官,于是她又提拔了很多女官。

但是武则天能做到的,能想到的,也就是如此了。她终究是一人抗衡世界,没办法做到完全逆转男女优劣。

不止如此。

皇位的传承也是一样。

后世的人站在历史长河的顶点上回看,知道这世上,有过母系社会,有过父系社会,有过平等社会,没有哪一个,是唯一真理,人们知道一切都是可能的,但武则天局限于时代却不知道。

她也没见过。所以,她无法想象,从此打破几千年皇位父子相传的传统,改为母女相传会是什么样子。

那不是她能想象得出来的东西。

所以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她只是在儿子和侄子之间徘徊,从来都没有想过女儿。即使她的女儿太平公主并不差,至少比她的两个儿子都优秀得多,可是武则天也从来没有考虑过。

当然。

这里面也可能有一些对于李治的感情存在,只不过到了后期其实也没剩多少,到底只是因为时代局限了女皇的思维——因为她终究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她无法想象把皇位传给女儿是怎样一个场面。

到底是自家江山,她也不想要整个天下,因为自己的贸然决策而沦陷。一个女皇帝想要坐稳皇位,需要的,不是比男皇帝优秀一点,而是优秀十倍百倍千倍,这一点没人比武则天更清楚。

而这种优秀太平公主有吗?

很显然,她没有。

大家虽然没有看到太平公主接位是什么后果。但是,武则天的儿媳妇韦皇后,也想学婆婆当女皇帝。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能力不足,转眼间,粉身碎骨。而显然,武则天早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与其为了争不过区区一口气,让女儿在皇位上不确定的粉身碎骨,还不如安安生生的将皇位传给儿子。

这一波。

估计李治终于能在坟墓里露出了“智珠在握”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