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大汉老色胚!(2 / 2)

大家肯定也会不会觉得戚夫人活该对吧。

这段历史后世的人在各种电视剧里看到的太多,而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是从同情戚夫人的角度在讲述。鲜少有人从吕后的角度出发,抽丝剥茧的看一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说戚夫人贪得无厌呢?这还要从汉朝的分封制度开始说起,古代皇帝对儿子们的分封制度有两种。

一种是虚封,一种是实封。

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个历史事实,所谓虚封,就是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皇子可以封王,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收取税金作为自己的收入,但是王对于封地没有管理权只有享受权。

哪怕是封地的一个小县令都不会听王的话。所以,虚封制度下的王,其实就是一

个富贵的闲人而已。

实封就大不一样了。

实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元璋开国后,实实在在的把那块封地划分给王,王在封地上可以任命官员,管理百姓,豢养军队,征收赋税。换句话说,王就是封地上的土皇帝。

因此。

便有了朱棣的那个事情改变历史,这是只有实封的王才能做到的事情,汉朝采用的也就是这个实封制度。

给诸子实实在在的封王。

除了实利上的差异,汉朝的王,跟后来相比,还有名分上的差异。

汉朝时,封王的母亲,也称太后,妻子称王后,儿子称太子。只有到了汉朝以后王的家庭成员称呼才会降了一个等级。母亲只能称太妃,妻子称王妃,儿子只能称世子。

所以可以说,汉朝的皇子们,是历朝历代中最幸福的。嫡长子当大皇帝,其余诸子当小皇帝。

嫡长子大吉大利今晚吃鸡,其余诸子也能每人分块鸡肉尝尝味道,不像后来的朝代那样残酷残忍。

嫡长子吃肉,其余诸子只能喝汤,甚至连唐都没有的喝。这也就是为啥,后来的朝代储君之争时有发生的原因。

类似的情况在汉朝是几乎没有的。

因为不值当嘛,不争就能有肉吃,何必冒着风险去争呢,赢了还好说,要是输了别说是什么吃肉了。

直接就喝孟婆汤。还有,当皇帝累的跟狗一样,说起来还没有当王爷享受,自然而然皇子们就看的很佛系了。

在大家都知道汉朝这么一个特殊的情况之后,回过头再看戚夫人,就能知道这个女人到底有多恶心了。

如果她不争,她儿子本来就可以封王,加之刘邦对她们母子的宠爱,刘如意想封一块又大又好的封地是不成问题的。刘邦死后,她可以跟着儿子去封国,美滋滋的当她的王太后。

她在那片土地上,做至高无上的女君都没问题。

而且,她跟儿子比还有一个优势。封王可能隔几年还要去首都朝见一下天子。但封国太后是不用的。她这辈子都不用再见到吕后,也不用担心吕后给她气受,难道不是一个好事吗?

但是就这样一个条件摆在面前,戚夫人依然不满足,她一定要给儿子争皇位,还要害死吕雉和本来的太子。

这样的做派,说她贪得无厌,甚至都有些委婉了,真正谁才是蛇蝎心肠,谁才是毒辣的女人显而易见。

不能因为她最后下场惨,就无脑站在她那一边,就跟不是后世谁举着摄像头,设就能够代表正义是一回事。戚夫人失败了,所以热门看到了一个悲惨的,令人同情的戚夫人。

但是来试想一下,如果戚夫人成功了,吕后和刘盈母子,会是什么结果,显然也也是会很惨很惨。

先说太子刘盈。

难道刘盈能跟刘如意交换场地,去当个封王?当然不能,刘盈被废的结果,就只有一个死字。汉景帝朝的废太子刘荣,就是很好的例子。刘荣是汉景帝的庶长子,曾被立为太子,后来被废。景帝担心自己死后,刘荣会生乱,就在册立新太子之前,找个借口逼死了刘荣。

这里要注意一下。

刘荣还只是庶长子,不是嫡长子,名分上远不如刘盈。

就这样汉景帝都不敢留着他,更何况是嫡长子出身的刘盈?可以预见,身为大汉的嫡长子,名正言顺的储君,刘盈就算被废,也会有很多支持正统的人心中不平,成为王朝的一个莫大的隐患。

刘邦活着的时候,他们或许不会做什么,但是刘邦死后呢?这些人会让刘如意安安稳稳的坐上皇位吗?

显然不会。

所以刘邦为了稳固刘如意的地位,十有八九也会跟汉景帝一样做出选择,先杀了刘盈以绝后患。至于吕后,刘邦确实不至于丧心病狂到杀了自己的发妻。但是刘如意登基之后呢?

汉朝可不像清朝,可以有两个皇太后。

如果吕后作为嫡母占据了皇太后的位置,戚夫人怎么办?所以,十有八九,新皇会送这位嫡母去跟老爹作伴。

这也就可以解释,吕后为什么会那么恨戚夫人了。本来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你个瘪三非要搞事情。

我不反击。

我还当圣母么?

没有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