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子就大了。
朱允炆就是这样一只小猫,二十一岁的他,算得上温文尔雅,但毕竟是年轻人,没有沉稳劲儿。
做起事情来,再有抱负,套路不对也行不通。
为啥说朱允炆的套路不对路子,那是因为他太急于一时了,尤其是在削藩这件事上,凡事都讲求个循序渐进,急就会出问题,削藩本来就搞得人心动荡,这个新皇上任一下子处理掉了五个藩王。
朱棣肯定是想当皇帝的,没有人不想。但是朱棣是个聪明人,杀头的买卖有人干但是要有机会赢呀!
翻开历史看看,以一地起兵反抗朝堂,最后成功的人有吗?
嗯。
在后世看来是有的,那就是朱棣,但是在朱棣那个时期,他若是翻看史书,怎么找都绝对找不到第二个。
所以。
其实朱棣虽然心中悸动,但是一开始也没想造反,甚至中央削藩的命令,朱棣也咬了咬牙打算接受了。
毕竟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若非如此。
他也不会把三个儿子送去当人质了。
只能说朱允文手段实在是太过激了。
这就是个棒槌皇帝。
朱允文采取如此激烈的手段的原因,一方面是他虽然是朱元璋钦点的皇太孙,但是他妈不是朱标原配的太子妃,他也不是真正的嫡长子。身份上多多多少少有些被指摘的地方。
另一方面是他年纪比较小,骤然得到皇位。一大堆叔叔在外,各个不是省油的灯又都手握重兵。
很难不让人联想起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等等。再加上黄子澄,方孝孺这些腐儒瞎指挥悲剧自然就酿造出来了。
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全部贬为庶人,周王朱橚更是被判有罪徙往蛮夷之地。
湘王朱柏更是不堪其辱阖家自焚。一个亲王自焚而死,四个亲王废为庶人,要么流放要么圈禁。
换做是任何人变成朱棣怕是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要削藩,总要有个先后顺序,有句话叫「擒贼先擒王」,杀大个儿才能掌握主动权,可这个朱允炆却没有想到这一层,他先把几个实力一般的藩王都拿下了,才轮到燕王朱棣。
朱棣也就有了大量的准备时间。
要说燕王有心造反吗?其实他就算有心也没有这个胆量,朱允炆一这么闹腾,反倒是给了他一剂强心针。
让他有了勇气,起了杀心。
但他这份杀心一开始也藏的很深,因为他有三个儿子还困在京城里,朱允炆有这三个人质在他就很被动。
两军对垒。
有人质的自然优势就大。
所以。
削藩的时候,燕王就开始戏精附体了,他一会儿装病,一会儿卖傻,大冬天喊热大夏天说冷。
让朱允炆相信了他没有威胁力。
朱棣扯皮的本事真的是一流,反正各种套路都走了一遍,就是要把他的儿子们给遣送到自己身边。
否则誓不罢休。
朱允炆或许是儒家思想太过于根深蒂固,有些老实的性子玩起来砍砍杀杀实在是违和感极大。
反正小猫咪朱允炆是玩不过朱棣这个大老虎。
朱棣除了皇位可以说是什么都有了,再看看我们的喵咪小可爱朱允炆,除了有爷爷的宠爱和一个坐着不太牢靠的皇位。
就剩下一堆猪队友。
有这样一个雄狮般的叔叔,他不造反就是谢天谢地了,这边朱允炆还自己找上门去要把对方杀个干干净净。
自然就是让历史的脚步轰然迈进了。开局朱允炆有必胜的两张王牌,爷爷和亲爹的威信都是自己的镇宅之宝,可他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走下去,而是放飞了自己,听信了大臣们的离间计。
胡搞了一通。
终于把自己玩的没得玩了。
朱元璋对于燕王朱棣的打压是日积月累的,朱棣忌惮自己的父亲,内心的恐惧让他没有造反的胆魄,可眼看着自己的大侄子要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他无路可走,只好跳墙。
从头来看。
假如朱标没早死会怎么样呢?第一他会削藩吗?其实也会,毕竟没有任何皇帝能容忍兄弟们手握重兵在外。
但是他肯定不会像朱允炆那样削藩。
朱允炆这个家伙与其说是在削藩,不如说是在赤果果的行杀王之事,政治上会引发混乱名声上也对自己不利。
朱标本来就是个老大哥样的人,以前就常常为兄弟们,向脾气暴躁的老爹求情,他当然不会走这样的一条路。
而且。
朱标参与了朱元璋的开国创业,掌国日久,监国多年。朝廷内外威望无与伦比,更不会有朱允炆那样的担忧。
他要削藩的话。
估计也肯定会是“杯酒释兵权”之类的情况,而像是朱棣这样的各位兄弟,估计也没有谁敢不喝他的那杯酒。朱标在位的话,其实就是把兄弟们,都拉来南京当富家翁,一家人过日子。
“我猜这一次的王玄策,会选择试炼之路的选项。”
朱棣在已经被改变了的时空,倒是没有被像正常的时空那么对待,如今,他倒是成长的比较不错。
“我倒是认为王玄策这样的人,虽然可以算是一个冒险者,但毕竟是文官,他的选择应该会更保守一些。”
一旁的太子朱标轻声说出了不同的见解。
而到底他们谁说的对呢。
就要看接下来的仙神颁奖里,王玄策到底会做出如何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