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朱棣估计就做个乖宝宝,当个太平王爷了,哪怕朱棣心中的确有野心也是如此。这一切都是因为朱标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甚至可以说是远在朱棣之上。
之所以后世的人对于朱标了解不深,基本只知道朱标是一个仁厚的人,究其原因便是史书的可以模糊。
原因嘛自然不难去理解。由于朱棣将朱标他们家的皇位给抢走了,所以他肯定要刻意淡化了朱标的事迹,因此流传后世的史籍记载中,都只是将朱标描绘成了一个仁厚有余而刚毅不足的形象。
并且。
还尤其强调他那柔弱不振的性格,和朱元璋的性格有很强的冲突。然而,事实却并非是史书里记载的那样。
或者说是并非只是史书里记载的那样,朱标这个太子可不只是有宽仁,他也是能力非常强大的一个人。
从个人能力上来说。
朱标也绝对不是一个柔弱之主。他们兄弟几个都是生在战争年代,见惯了战火纷飞的场景,虽然他长期作为储君,没有像其他兄弟那样带兵打仗,但也绝非普通的承平之主可比。
他位居东宫期间,周旋于朝中各方势力而不失偏颇,获得了一致好评,其政治手腕不可谓不高。
不只是个人能力。
朱标在先天上所拥有的优势,也是他不死谁也没办法反的原因,要知道他作为太子的时候诸王可就已经全部外出就藩去了。封建时代皇子如果要竞争皇位,就必须要留在京城才行。
这是个从始至终的政治风向标。
所以大唐时期的李世民才会不去洛阳,赵光义也千方百计选择留在汴梁,梁王刘武也是死活要赖在长安。
朱标完全不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朱元璋早早的把其他儿子都打发出去了。
这些人结党造势都没机会。
朱标在先天上。
就完全不需要担心类似的问题。
还有第二个优势。
朱标对待自己的弟弟们真的没话说,他直接干涉了不少兄弟的命运,朱元璋多次要惩罚诸王都是朱标劝阻。
这里面恩情暂且不提,光说这件事本身,实际上老朱要真想做掉谁,直接做就是了为啥还能有朱标去劝的事情?
当然不是做样子。
而是说明对其他藩王兄弟的处置,朱元璋都是和朱标讨论着进行的,这也就是意味着朱标很大程度上,拥有了决定其他兄弟们命运的权力地位。因此,在太子时期诸王要是敢跟李世民对李建成似的挑战权威。
呵呵。
根本不需要什么去让皇帝怎么怎么样,朱标自己就可以直接对兄弟下死手,他的地位不只是一个皇子,而是类似于大家长朱元璋之下的二号家长。。。。要么怎么说明朝的皇室很特别呢。
再来就是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让朱标处理国政十几年,而其他诸王又都打发去地方了。这十几年中朝廷所有人的任命提拔,几乎都从朱标这过了一遍才到朱元璋那里。
因此。
朝中只有太子党,或者太子党就是朝廷所有人。
有点类似于乾隆退位后和嘉庆的关系,朱元璋大权在握,但朱标是主持工作,其他人怎么和朱标争?满朝文武都是朱标的人,朱标跟军功集团、儒家官僚集团,都早早的融为一体了。
蓝玉为首的二代军事集团都是铁杆朱标党。
还属于很亲的亲戚的那种。
朱标的第一任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大女儿,而蓝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这些依附于朱标的开国功勋绝对会效忠于朱标。
换句话说,如果朱标没有意外去世,那朱元璋很有可能不会发动蓝玉案,不会贸然在其治理生涯末期再来一次大清洗。
还有。
像是宋濂这些儒臣更是早早的就围绕着朱标。
有着师生这种深厚的关系。
蓝玉这种是姻亲,宋濂这种是师生,自己做太子监国十几年负责选拔任免,
大明朝所有官员几乎都站在朱标这边。
各方面都接受这么一个大明继承人,就意味着谁要是想挑战,几乎就是在砸所有人饭碗。
如此一来谁会支持造反者呢?
朱标可以看做是太子中的一个特例。
见识充足,履历丰富,能力合格,势力强大,根基雄厚,光这几点已经非常可怕了。
然而。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太子不仅不被老皇帝猜忌,反而全力支持,尽力培养——朱元璋本人就是最大的朱标党!
就问这样的待遇别的太子什么时候有过?
如果说一般情况皇帝是太阳在前方普照万物,太子是月亮在后方静洒夜辉,那么在大明的洪武年间,明朝廷上是有一大一小两轮太阳的,大的太阳是朱元璋,小的太阳就是朱标。
其他诸王连做月亮的资格都没有,顶多算个星星。星星和太阳争辉,可能吗?不需要大家说的什么蓝玉,朱棣就是叫上他二哥三哥,三王一起造反,当了皇帝的朱标打死他们连口气都不用喘。*